《黃帝內經》中記載“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濕熱和濕寒體質的共同點是都脾胃虛。 無論寒濕熱濕,都離不開祛濕,而祛濕我首推艾灸。濕寒我推薦艾灸中脘穴,能起到健脾和胃,驅寒健脾胃的作用。 濕熱我推薦艾灸承山穴,運化水濕,固化脾土,幫你排濕健脾。 不知道是濕寒還是濕熱怎么辦? 是不是兩個穴位一起灸,沒錯兩穴位一起灸效果都很好。 但怕你像我一樣喜歡偷懶,不把穴位灸透。所以只給你推薦艾灸足三里起到燥化脾濕,生發胃氣的作用。 (靈樞記載:陰陽俱有余,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于三里) 所以說足三里他不僅是一個長壽穴, 還是一個很好的去脾胃濕氣的穴位。不喜歡艾灸的朋友平時按揉穴位效果也很好的。 和我一樣好吃的朋友,一定想知道飲食上有哪些祛濕的食物呢?薏米赤小豆小米山藥粥,祛濕健脾胃。 需要注意2點:1.區分紅豆和赤小豆。2.薏米需熱鍋炒作微黃 老年人呢?我推薦玉米須煮水或者煮雞蛋,祛濕還能降三高。 當然祛濕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我們知道濕邪是無處不在的,需要時刻防止他再進入體內。 我們把濕氣入侵身體的方式分為內濕和外濕。 外濕如:地域、季節、氣候環境都是外濕。 內濕如:飲食和生活習慣比如熬夜、久坐等等。 我們上兩期視屏詳細說過,引起濕氣產生的原因和癥狀, 這里就不在重復說了。大家可以關注我回頭看兩期視頻。 下一期我們說腎陰虛和腎陽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