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風偏癱的功能障礙中,肢體肌肉痙攣所致的運動功能障礙(包括異常運動模式和或關節的僵硬畸形等)是阻礙患者獨立生活能力恢復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如何合理、有效地緩解痙攣一直是偏癱康復的重點和難點,改善患肢痙攣對提高偏癱肢體運動能力有著很重要的醫療和社會意義。臨床研究采用中藥濕熱敷治療中風后遺癥痙攣性偏癱效果良好,現介紹如下。 臨床資料 選擇醫院神經內科治療的中風后遺癥患者中有肢體痙攣性偏癱的患者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齡62歲。 治療方法 處方:芒硝45克,生姜30克,艾葉、澤蘭、伸筋草、雞血藤、透骨草、牛膝、千年健、大黃粉(后下)各15克,麻黃、制川烏、制草烏、桂枝各8克,肉桂3克。 用法:上藥加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25分鐘,煎取藥汁約500毫升。先將橡膠單或塑料布墊在濕熱敷部位下面,以免弄濕衣服、被褥,將敷布浸于藥液中趁熱濕敷于患肢,溫度41~50℃,并蓋干毛巾、棉墊保溫,每5分鐘更換一次敷布,每天敷20~30分鐘,敷后2小時內不用清水清洗患肢,以保持藥效,操作過程中,要密切注意濕熱敷局部皮膚的顏色等,如有紅、腫、癢、皮疹等過敏反應,應停止治療。15天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治療結果 治療后患者的痙攣癥狀有所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提高,有效率100%。 體會 傳統中醫學認為,陰陽失調是中風痙攣性偏癱的根本原因,與五臟中的肝腎有密切的關系,且痙攣是由于肝腎陰虛,水不涵木,筋脈失養所致。故本研究選用具有溫經通絡、活血補血、舒筋活絡等作用的藥材合為藥方。本藥方中制川烏、制草烏為君藥,能祛風除濕,溫經止痛,肉桂溫經通脈,桂枝能散寒止痛,助陽化氣,艾葉溫經散寒,牛膝活血通經,祛瘀止痛,增強補肝腎強筋骨,雞血藤補血活血,通絡舒筋。五種藥合用,起到溫經活血,舒筋止痛的作用。輔以伸筋草、透骨草等通利關節,佐以澤蘭、生姜、大黃、麻黃等,以發汗散寒、疏導通絡,促使血脈通暢達到治療目的。使用本方濕熱敷,可使藥物在濕熱環境中經皮膚吸收,使藥力直達病所,消除局部瘀血、炎癥、水腫,還可有效地防止組織供血不足導致的痙攣麻木、肌肉萎縮等癥狀。 中風發病率、致殘率居各病之首,而肢體痙攣又是中風患者最常見的后遺癥,直接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給社會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負擔。中藥濕熱敷是中醫常用的一種技術,操作簡單,用藥液敷于患部,因水分和藥液與皮膚的直接接觸,藥物有效成分就會滲透到組織中去,起到外治給藥的作用,從而促使患者繼發性組織炎癥的康復。研究表明,中藥濕熱敷療法可明顯減輕肢體痙攣程度,對中風后肢體痙攣性偏癱具有確切的治療效果,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明顯提高,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且依從性較高,簡便易行,患者在家中就可以自己操作,此法值得推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