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在淪陷區廣泛建立抗日根據地,建立游擊區,機動靈活地打擊日寇,創造了數不清的前無古人的戰術;“麻雀戰”就是最典型的戰術之一。 何為“麻雀戰”呢?現在的城里人可能對麻雀這種小動物不太了解,這些個頭只有嬰兒拳頭大的小鳥可以很快地結成一大群,也可以突然化整為零,變成是一只兩只,三只五只,最多也不過十幾只的小團隊,它們目標小,飛速快,落地起飛都悄無聲息,精巧而靈活,當受到敵人(鷹,獵人)的攻擊時,迅速分散,并迅速整合,忽東忽西,忽聚忽散,迷惑對手。 這些小動物到處偷吃曬在場地里的糧食,讓農民們防不勝防;同時這些小動物又會突然大量集結在農村的房前屋后,圍繞著房子,嘰嘰喳喳鬧個不休,讓人不得安生。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特別是民兵、游擊隊所采取的作戰方式,往往利用自己本鄉本土,或者有本鄉本土的人民指引,地形熟悉的特點,采取三、五人一組;甚至人自為戰的戰術,目標小,速度快,行動靈活,時聚,時散的特點,忽東忽西、忽聚忽散,就好像麻雀一樣,或出沒于深山老林、或鉆入青紗帳里、或隱于村里村外、或占道路兩旁,或摸到敵人據點附近、或鉆到敵軍兵營之外,像麻雀啄食那樣,瞅空子就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東一槍、西一槍,出敵不意,乘隙而入,扭住敵人,一陣猛打,打了就走,甚至可利用熟悉的復雜地形,抵近射擊(或投彈)提高殺傷力,然后迅速撤離,隱蔽得無影無蹤。 當日、偽軍向根據地發動進攻時,我們的武裝如象麻雀一樣到處都是,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而日、偽軍則因人地生疏,只能處處挨打;敵人休息時,我們的武裝化整為零又四面騷擾,使敵人打又打不著,追又追不上,吃又吃不好,睡又睡不香;陷入心神不寧,狼狽不堪的境地;敵人撤退時,游擊隊、民兵又呼嘯而來,槍聲四起,殺聲遍野。 這種戰術就如麻雀的行動一樣,從四面八方靈活機動地消耗、迷惑、疲憊、殺傷敵人,讓敵人防不勝防,使其惶惶不可終日。被著名的軍事家劉伯承元帥定名為“麻雀戰”,出現在了歷史的舞臺上。 彭德懷元帥在《關于作戰指導原則》中指出:“麻雀戰”主要特點是以分散對集中,以集中對分散,使敵找不到向導,得不到情報,如深入迷霧,而我能從敵間隙轉換陣地,尋找有利戰機,殲滅敵軍弱小部分。 這種“麻雀戰”無論在山區還是平原,無論在村落還是城鎮,只要是有人想要抵抗,就可以進行。被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廣泛運用,由于村村寨寨普遍開展了這種‘麻雀戰”,鬧得敵人晝夜不寧,疲于奔命。無論坐、臥、住、行時時受到襲擊,隨時聽到冷槍,處處受到殺傷。 麻雀戰術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化整為零、靈活輕巧、合零為整,聚殲弱敵。也就是將一場大戰役分解成無數個局部、多個戰場組成的微不道的小戰斗;在敵人出現小股孤立之敵時,我方又能迅速集中優勢兵力群起而殲之。 麻雀戰術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 一、冷槍冷彈,用來遲緩正在行軍的敵人。在敵人行軍的必經之路,或一、二人,或三、五人藏身于密林之中、山石之間,絕壁之上,青紗帳里,村里村外、道路兩旁,叢林之內,地道入口……日本鬼子行軍路過時,瞄準射擊或投彈,打了就走,往往讓小鬼子找不到對手,即可殺傷敵人,又能遲滯小鬼子的行動迅速。 二、突然襲擊,往往用于打擊駐守之敵。民兵、游擊隊利用人熟地熟的有利條件,靠近日本鬼子的據點,摸清敵人的各種情況,抓住敵人的活動規律,乘敵不備,或者小股落單的情況下,突然出現,同樣打了就跑,等敵人反應過來,我軍早不見蹤影。 三、小型伏擊,在敵人必經之路,設下伏兵,敵人多了或者前后容易救應時就冷槍冷彈騷擾他們,如果機會好的話,就采取斬頭,截尾之術,干凈利索的消滅了小鬼子的尖兵或后衛,然后迅速撤離;等鬼子的大隊人馬追上來或回過頭來時,我軍早不見了蹤影。 四、誘敵入套,用一、二人做誘餌,引小股日、偽軍追擊,引到預定地域時,預先埋伏人員伏兵四起,一陣排子槍,一頓刺刀,將敵人解決掉。如果引來的“肉”太大,吃不掉,預先埋伏的人就發動襲擊,掩護引誘敵人的人員擺脫敵人的追擊。 五、狙擊殺傷;這一點和上面講的冷槍冷彈也有相僅之處,選槍法好的人員,采取分散隱蔽的方式接近敵人,瞅準時機,用冷槍殺傷敵人;主要針對小鬼子的崗哨,警衛等。 對于離隊、掉隊的單個敵人或者少量敵人,如巡邏隊,分散的小運輸隊等更是民兵開展麻雀戰捕捉和射殺的主要對象。 這種機動活,規模又小的麻雀戰術,常常使敵人遭受傷亡,卻不知道子彈(手榴彈)是從哪里飛來的。往往對此一籌莫展。 不要小看這種小打小鬧,其產生的作用不可小視:第一,讓敵人的官兵時時生活在恐懼當中,擔心害怕,精神常處于緊張狀態;第二,敵人少量部隊不敢出動,限制了敵人的活動區域,有利于我軍機動;第三、有效遲緩日軍的軍事行動;第四、積小勝為大勝,以較小的代價,逐步積累重大的勝利。 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兵運用的“麻雀戰”,在與日寇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戰例。如:1937年11月26日,日軍步兵500人和1個騎兵連向山西長治縣附近的范村進犯。八路軍第129師第771團僅以一個連的兵力,分散埋伏在10多里長的山地、道路附近,三人一組,五人一群,飄忽不定,時聚時散地打擊敵人,經過幾小時的戰斗,消滅日軍近百人,擊毀軍車1輛。 河北曲陽縣的民兵英雄李殿冰,就是應用“麻雀戰”屢建戰功:1941年秋,1200余名日偽軍進犯曲陽縣口頭村和中佐村,他帶領民兵抄小路上山,居高臨下突然襲擊,斃傷敵5人。日偽軍撲向山頂,他率民兵已轉移到另一座山頭,從日偽軍背后發起攻擊。這樣邊打邊轉,居然斃敵30余人。1943年9月,日軍1000余人向曲陽縣尖地角附近進犯,試圖偷襲駐武家灣村八路軍2團,他帶領3個民兵占領有利地形,預設埋伏,同時向南、北兩面進攻的日偽軍射擊開火,制造日偽軍雙方誤會,引其自相攻打,致敵重大傷亡。在同年的另一次反掃蕩中,李殿冰派出許多游擊小組,沿途用冷槍殺敵,打得敵人一會兒趴下,一會兒行走,一路上提心吊膽,狼狽不堪。 神出鬼沒的“麻雀戰”是中國軍民在抗擊日寇入侵中的以弱勝強的一種游擊戰法。是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在抗日戰爭中創造,并廣泛運用的一種游擊戰戰術之一;完全地體現了小部隊作戰的特點,正規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情況許可的情況下,也經常化整為零和地方民兵、游擊隊結合在一起,運用這樣的戰術有效地殺傷敵人,遲滯敵軍行動,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從而獲得最大的作戰效益。神出鬼沒的“麻雀戰”也顯示了武裝起來的人民在戰爭的舉足輕重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