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通鑒,知通鑒,用通鑒。今天陶陶繼續為大家講解《資治通鑒》。以下內容,均依照《資治通鑒》講解。 2009年,失落千年的曹操墓在河南安陽被發現。在曹操墓穴中,學者們發現了大量漢代風格的畫像石,分別取材于“七女復仇 ”、“宋王車 ”、“文王子”、“野獸咬人 ”、“喝酒人”等典故和題材。從制作來看,其圖像精美,做工精細,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但是學者們左找右找,卻沒有發現史書所記載的一個著名壁畫——《于禁向關羽乞降圖》。 于禁字文則,泰山巨平(今山東泰安)人,三國時期的曹魏大將,生年不詳,卒于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于禁,是曹魏元老大臣,還是著名的“五子良將”之首。于 禁 追 隨 曹 操“討 呂 布”,“破高雅”,“征黃巾劉辟、黃邵”,以其軍功,遷平虜校尉。 其后在宛城之戰,曹操即將被張繡追上并殺死時,于禁即使派出了救兵,制止了曹軍兵敗如山倒的危局。事后曹操感嘆道: “清水之難,吾其急 也,將軍在亂能整,討暴堅壘,有不可動之節,雖古名將,何以加之!” ![]() 于是,封于禁益壽亭侯。其后,于禁屢有升遷,以其威重的性格,成為曹操外姓第一將,并成為少數能夠獨自執掌兵權,假節鉞于一方的封疆大吏。 但在公元219年,這位貌似威重的將領,卻在一場關鍵戰役中,未能體現出曹魏元老大臣應有的節操。在樊城之戰中,天降暴雨,導致于禁所率領七軍被困于洪水之中。而關羽則駕駛戰船,將于禁等3萬人團團圍住。 其后,于禁登高而望,心知大勢已去,于是只好率領七軍,向關羽投降,使后者得以“威震華夏”。而與于禁相對,剛剛投降的龐德卻寧死不屈,最終為關羽所殺。不知是不是不出于曾經同事的情義,關羽并沒有為難于禁,而只是將他看押了起來。 就在關羽的軍事成就達到頂峰之時,東吳呂蒙卻白衣渡江,不戰而襲取南郡。到“”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于章鄉,遂定荊州”。 ![]() 其后,孫權到達江陵,并親自釋放了被囚禁已久的于禁。此時,東吳在名義上,已經向曹操稱臣。因此,于禁對于孫權來說,至少在表面上是盟友。 隨后,孫權邀請于禁與他并馬而行,給足了他的面子。然而孫權對于禁的禮遇,卻引起了其“馬仔”虞翻的不滿。虞翻指著于禁大罵道: “爾降虜,何敢與吾君齊馬首乎?” 隨后,虞翻揚起鞭子,就要痛打于禁。從心里來說,虞翻對于禁的叱罵,自然讓孫權暗爽不已。但是在表面上,還是得給于禁留那么一丁點面子。于是,孫權將虞翻呵斥了一頓,讓他退下。 ![]() 其后,孫權又和群臣們在樓船上喝酒,于禁也赴了宴。在宴會上,孫權故意讓樂工演奏于禁家鄉的音樂,而于禁也很給面子的淚灑當場。而大嘴巴虞翻見此,又氣不打一處來,他大罵于禁在偽裝,是想求得孫權的寬恕。 可以說,于禁在孫權之處受盡侮辱,也實際成為東吳和曹魏博弈的人質和棋子。其后,孫權在夷陵之戰前,被曹丕封為“大魏吳王”。為了表示誠意,孫權將拘留2年多之久的于禁送回了曹魏。 回答曹魏后,曹丕對已經須發皆白、形容枯槁的于禁溫言相勸,并說當年樊城之敗乃是自然災害,并非于禁的過錯。因此他以荀林父與孟明視的故事安慰他,拜他為安遠將軍。 然而曹丕真的原諒他了嗎?并沒有。不久后,曹丕派遣于禁出使東吳。要知道,于禁剛剛從東吳放歸,根本就不是使節的最佳人選。實際上,曹丕派遣于禁去東吳,就是為了羞辱、惡心他。 ![]() 如果說將于禁作為東吳使節時暗中使壞,那么讓于禁修建曹操墓,就是在明面上惡心于禁了。據《資治通鑒·魏紀一》: “帝使豫于陵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禁見,慚恚發病死。” 也就是說,曹丕故意讓于禁進入墓穴,而在事前,他故意讓畫師繪制一個壁畫:也就是關羽戰勝后,龐德寧死不降的英姿和于禁屈膝投降的丑態。看了這幅畫,于禁氣血攻心,抑郁成疾,不久后便死了。 對此,司馬光評價說: “于禁將數萬眾,敗不能死,生降于敵,既而復歸。文帝廢之可也,殺之可也,乃畫陵屋以辱之,斯為不君矣!” ![]() 司馬光的這段話,簡直是指著曹丕的鼻子罵。在他看來,于禁作為主將投降敵軍,而且不能死節,確實該殺。于禁從東吳歸來,曹丕可以殺他,也可以廢掉他,但干嘛在陵墓中繪畫惡心他呢? 因此司馬光評價曹丕“斯為不君矣”,也就是說,他根本不像個君主。而實際從我們的觀感來說,曹丕簡直是陰陽怪氣,心胸狹窄的典型。作為王者,必須大氣,有什么話就直說,別拐彎抹角地惡心人。 在《資治通鑒》的記載中,曹丕經常干這種沒有王者氣度的惡心事。比如曹丕的堂叔曹洪很有錢,但為人吝嗇。曹丕還是世子時,曾向曹洪借錢,但被拒絕。稱帝后,曹丕便要殺掉曹洪泄憤。對此,連曹丕的生母卞太后都看不下去。而這個或許正應了劉備對曹丕的評價: “曹丕篡弒,自立為帝,是猶土龍芻狗之有名也。” 但是曹丕真如司馬光塑造的那樣,是個沒有氣度的君主嗎?對此,我們并不知道。但至少從曹操墓的狀況來看,曹丕并沒有如此惡心于禁。而至少在這方面,曹丕確實被冤枉了1800多年。 ![]() 讀了于禁和曹丕的故事,不知對于大家是否有啟發。盡信書不如無書,即使閱讀《資治通鑒》,也必須帶著腦子去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領略司馬光的智慧。但在此之前,你必須先讀讀《資治通鑒》。畢竟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鑒》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于多活了1300年。我們應該多讀、細讀。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
|
來自: xianfengdui111 > 《經營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