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同一辦公室的同事,在他面前,我不禁耍點小妹妹的蠻橫,不管不顧地頭前跑,徑直向最高處登去,管他愿不愿意,我想要走想要看的地方今天他得陪我跑過來。 在一排被燒焦了屋頂的青磚瓦房前,黃爺感慨地說,前段時間這里剛剛發生過一起火災,兩輛消防車在陡坡下接力提水滅火。一位93歲的老奶奶住在這里,幸好人沒事! 這故事聽得我和宋君毛骨悚然,黃爺臉上也戚戚焉。他說這是個真實的故事,有些東西你可以不信,但不可以亂說妄議,須心存敬畏。 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嗎?黃爺用手臂在空中劃出一個更大的范圍:這里曾經是太平天國古戰場,太平軍跟清軍數次在這里激戰,你看這是老城的制高點,過去沒有林立的樓房時,從這里可以一覽無余地看到長江,看到花山、大龍山,周圍的一切都盡收眼底,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知道上碼頭臭塘的來歷嗎?那就是戰死者太多來不及掩埋導致的啊! 我想繞過去看看,黃爺說,沒路了!那邊是看守所的圍墻,下面就是關押犯人的地方。我一抬頭,果然看見一段圍墻,上面還有帶刺的鐵絲網。湊近去想拍幾張照片,黃爺說,你動作快點,那崗亭里面有人呢,被他們發現問你沒事在這里拍什么照!脊背不由涼了下,該不會說我們窺探機密吧? 前面是過不去了,只能原路返回。下山時順帶弄清了原惜陰亭、陶公祠、四毅中學等舊址。沿二大街向上碼頭走去,一路上黃爺依次告訴我,這里是曾經的清真寺,這里是曾經的圣公會,這里是天主教堂,還有幾處宗祠、民居大屋……二大街兩邊老樹成陰,聽黃爺說這不長的一段路竟曾經云集了如此眾多而駁雜的老建筑物,而且哪一棟聽起來都該有一段傳奇的故事,一時間我感覺似乎穿越歷史的煙云來到了老舊的上海灘,浪奔、浪流……樅川河似也卷起了巨大的浪花。 我想要去看射蛟臺遺址,黃爺帶我們從前進街右轉,深入。途中他指給我看仁和油坊舊址,告訴我對面“油坊弄”地名的來歷,并指我看楊子升井邊的一棟老建筑上寫著個“?!弊?,這與我們一路上看到太多的“拆”字形成鮮明對比,心里不禁多了些安慰,上碼頭重建原來不是“一拆了之”,這些有特色的老建筑還是有所保留的! 我急切地想要上去看射蛟臺到底在哪,黃爺卻說這里上不去。那到底還能上去嗎?曾經在一些網文中聽聞去射蛟臺的路已被封死,我不由著急起來,幾乎又要耍小脾氣了,心想無論如何,你黃爺是本地通,你得想辦法帶我靠近去看個究竟! 黃爺淡定地說,別急哉,從前面繞過去可以的。跟著他繼續向前,攀上一處遍布瓦礫的緩坡,我不禁有些失望:這就是射蛟臺之所在嗎?在我心目中,漢武大帝射蛟的地方,應該是非常陡峭非常險峻的地方啊。 一兜一轉,我們繞到了先前老公安局房屋的后面,放眼一望,這里原是條山岡,我被不遠處一臺正在作業的挖掘機吸引了注意力,努力地辨認著方向,從我們先前上過的那道山岡、行走過的路線一路追蹤而來,力圖理清思緒,在頭腦中劃出老城的大致輪廓。而黃爺和宋君已是直奔射蛟臺文保碑而去了。 見我站在這里發呆,黃爺又過來指點了:看,這邊是長河,那邊是連城湖,這里跟剛才去過的山岡同屬達觀山的一部分,中間隔了一個山洼。我笑了,這哪里是什么山呀?就是一條長長的岡子而已,到處都是房子,哪里看得出山的痕跡?黃爺說,是啊,在沒有護城墻前,為怕水淹,機關單位的房子都建在這高處了,開山炸石,山被削平擠窄成了岡子,射蛟臺也就這么毀了! 記得黃爺曾不止一次跟我說起過射蛟臺,他小時候常在漢武大帝坐過的天然石椅上過帝王癮呢,還有那石椅上碩壯的臀形印與一雙碩大的靴印,又是多么令人神往啊。想來這射蛟臺的滅失,也就是幾十年前的事,真是讓人遺憾。那不遠處的落箭墩,在樅川河里已屹立兩千余年,會不會在引江濟淮工程中也難逃滅失的命運呢?我不禁又為她捏了把汗。 黃爺說這整個山岡就是射蛟臺,有不久前出土的界碑為證,文保碑上也載明了射蛟臺的保護范圍。但現在立文保碑的地方不是射蛟臺的核心遺址,他記憶中的遺址離這里有點距離,這碑立在這僻角一隅,應是為了避免妨礙辦公與居住的。畢竟,誰會讓一塊石碑立于自家庭院中間呢? 指著面前的小瓦屋頂,黃爺又給我們說起了文革中的那場槍戰。當時,駐對面鳳凰山的“聯總”,與駐這邊達觀山的“聯籌”,兩派相斗,時不時地朝對方天空鳴槍示威。為將“聯籌”逐出城,“聯總”的大麻哥就是揭開這房頂的小瓦,偷襲“聯籌”總部而功成的! 關于這場槍戰,黃爺曾給文鄉平臺撰過文(見上面鏈接)。我知道他滿肚子的故事,老是攛掇著要他多寫點,好為后人多留下點文化記憶??伤褪遣痪o不慢,說什么應有點歷史責任感,并拋出個“三不寫”論:虛幻地道聽途說不能寫;史志書上有明確記載的不必寫;從前之事有線索而未考證清楚的不敢寫。因為你今天的記述就是明天的歷史,后人要以此為據的。 好你個黃爺,我就不急,等著,你完稿一篇我就拿一篇,文鄉要的就是這種對歷史負責、對讀者負責的精神! 下得山來,再往前走一段青石板路,忽然發現就到了護城墻邊。黃爺指給我看樅陽老城門的位置;并指給我看,這后街與前街,呈八字形匯合于此,形成喇叭口,正對著奔流而來的樅川河水,聚財!所以,這上碼頭老街呀,自古就是個繁華富庶之地,是商業重鎮。當然,錢袋子鼓了,各色人等自然會都聚集了來,經商、居住、辦學,會少得了文化嘛?這老街上的近代故事,待我慢慢采慢慢考,再細細道來! 移風易俗,自覺遵守禁放禁燒規定! 來源:文鄉樅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