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維青州:【一】堣夷既略,【二】濰、淄其道。【三】其土白墳,海濱廣潟,【四】厥田斥鹵。【五】田上下,賦中上。【六】厥貢鹽絺,海物維錯,【七】岱畎絲、枲、鉛、松、怪石,【八】萊夷為牧,【九】其篚酓絲。【十】浮于汶,通于濟。【十一】 【一】集解:鄭玄曰:“東自海,西至岱。東岳曰岱山。”正義:按:舜分青州為營州﹑遼西及遼東。 【二】集解:馬融曰:“堣夷,地名。用功少曰略。”索隱:孔安國云:“東表之地稱嵎夷。”按:《今文尚書》及《帝命驗》并作“禺鐵”,在遼西。鐵,古“夷”字也。 【三】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濰水出瑯邪,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索隱:濰水出瑯邪箕縣,北至都昌縣入海。淄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北,東至博昌縣入濟也。正義:《括地志》云:“密州莒縣濰山,濰水所出。淄州淄川縣東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傳云,禹理水功畢,土石黑,數里之中波若漆,故謂之淄水也。” 【四】集解:徐廣曰:“一作‘澤’,又作‘斥’。” 【五】集解:鄭玄曰:“斥謂地咸鹵。”索隱:鹵音魯。《說文》云:“鹵,咸地。東方謂之斥,西方謂之鹵。” 【六】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三,賦第四。” 【七】集解:孔安國曰:“絺,細葛。錯,雜,非一種。”鄭玄曰:“海物,海魚也。魚種類尤雜。” 【八】集解:孔安國曰:“畎,谷也。怪異好石似玉者。岱山之谷出此五物,皆貢之。” 【九】集解:孔安國曰:“萊夷,地名,可以牧放。”索隱:按:《左傳》云萊人劫孔子,孔子稱“夷不亂華”,又云“齊侯伐萊”,服虔以為東萊黃縣是。今按:《地理志》黃縣有萊山,恐即此地之夷。 【十】集解:孔安國曰:“酓桑蠶絲中琴瑟弦。”索隱:《爾雅》云“檿,山桑”,是蠶食檿之絲也。 【十一】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汶水出泰山萊蕪縣原山,西南入濟。” 海岱及淮維徐州:【一】淮、沂其治,蒙、羽其蓺。【二】大野既都,【三】東原厎平。【四】其土赤埴墳,【五】草木漸包。【六】其田上中,賦中中。【七】貢維土五色,【八】羽畎夏狄,【九】嶧陽孤桐,【十】泗濱浮磬,【十一】淮夷蠙珠臮魚,【十二】其篚玄纖縞。【十三】浮于淮、泗,【十四】通于河。 【一】集解:孔安國曰:“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 【二】集解:鄭玄曰:“《地理志》沂水出泰山蓋縣。蒙,羽,二山名。”孔安國曰:“二水已治,二山可以種蓺。”索隱:《水經》云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沂水出泰山蓋縣艾山,南過下邳縣入泗。蒙山在泰山蒙陰縣西南。羽山在東海祝其縣南,殛鯀之地。 【三】集解:鄭玄曰:“大野在山陽鉅野北,名鉅野澤。”孔安國曰:“水所停曰都。” 【四】集解:鄭玄曰:“東原,地名。今東平郡即東原。”索隱張華《博物志》云:“兗州東平郡即《尚書》之東原也。”正義:廣平曰原。徐州在東,故曰東原。水去已致平復,言可耕種也。 【五】集解:徐廣曰:“埴,黏土也。” 【六】集解:孔安國曰:“漸,長進;包,叢生也。” 【七】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二,賦第五。” 【八】集解:鄭玄曰:“土五色者,所以為大社之封。”正義:《韓詩外傳》云:“天子社廣五丈,東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黃土。將封諸侯,各取方土,苴以白茅,以為社也。”《太康地記》云:“城陽姑幕有五色土,封諸侯,錫之茅土,用為社。此土即《禹貢》徐州土也。今屬密州莒縣也。” 【九】集解:孔安國曰:“夏狄,狄,雉名也。羽中旌旄,羽山之谷有之。” 【十】集解:孔安國曰:“嶧山之陽特生桐,中琴瑟。”鄭玄曰:“《地理志》嶧山在下邳。”正義:《括地志》云:“嶧山在兗州鄒縣南二十二里。《鄒山記》云‘鄒山,古之嶧山,言絡繹相連屬也。今猶多桐樹’。”按:今獨生桐,尚征,一偏似琴瑟。 【十一】集解:孔安國曰:“泗水涯水中見石,可以為磬。”鄭玄曰:“泗水出濟陰乘氏也。”正義:《括地志》云:“泗水至彭城呂梁,出石磬。” 【十二】集解:孔安國曰:“淮﹑夷二水,出蠙珠及美魚。”鄭玄曰:“淮夷,淮水之上夷民也。”索隱:按:《尚書》云“徂茲淮夷,徐戎并興”,今徐州言淮夷,則鄭解為得。蠙,一作“玭”,并步玄反。臮,古“暨”字。臮,與也。言夷人所居淮水之處,有此蠙珠與魚也。又作“濱”。濱,畔也。 【十三】集解:鄭玄曰:“纖,細也。祭服之材尚細。”正義:玄,黑。纖,細。縞,白繒。以細繒染為黑色。 【十四】正義:《括地志》云:“泗水源在兗州泗水縣東陪尾山。其源有四道,因以為名。” 淮海維揚州:【一】彭蠡既都,陽鳥所居。【二】三江既入,【三】震澤致定。【四】竹箭既布。【五】其草惟夭,其木惟喬,【六】其土涂泥。【七】田下下,賦下上上雜。【八】貢金三品,【九】瑤、琨、竹箭,【十】齒、革、羽、旄,【十一】島夷卉服,【十二】其篚織貝,【十三】其包橘、柚錫貢。【十四】均江海,通淮、泗。【十五】 【一】集解:孔安國曰:“北據淮,南距海。” 【二】集解:鄭玄曰:“《地理志》彭蠡澤在豫章彭澤西。”孔安國曰:“隨陽之鳥,鴻鴈之屬,冬月居此澤也。”索隱:都,《古文尚書》作“豬”。孔安國云“水所停曰豬”,鄭玄云“南方謂都為豬”,則是水聚會之義。正義:蠡音禮。《括地志》云:“彭蠡湖在江州潯陽縣東南五十二里。” 【三】索隱:韋昭云:“三江謂松江﹑錢唐江﹑浦陽江。”今按:《地理志》有南江﹑中江﹑北江,是為三江。其南江從會稽吳縣南,東入海。中江從丹陽蕪湖縣西南,東至會稽陽羨縣入海。北江從會稽毗陵縣北,東入海。故下文“東為中江”,又“東為北江”,孔安國云“有北有中,南可知也。” 【四】集解:孔安國曰:“震澤,吳南太湖名。言三江已入,致定為震澤。”索隱:震,一作“振”。《地理志》會稽吳縣“故周泰伯所封國,具區在其西,古文以為震澤”。又《左傳》稱“笠澤”,亦謂此也。正義:澤在蘇州西南四十五里。三江者,在蘇州東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松江,古笠澤江;一江東南上七十里至白蜆湖,名曰上江,亦曰東江;一江東北下三百余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婁江:于其分處號曰三江口。顧夷《吳地記》云“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為婁江,東南入海為東江,并松江為三江”是也。言理三江入海,非入震澤也。按:太湖西南湖州諸溪從天目山下,西北宣州諸山有溪,并下太湖。太湖東北流,各至三江口入海。其湖無通彭蠡湖及太湖處,并阻山陸。諸儒及《地志》等解“三江既入”皆非也。《周禮·職方氏》云“揚州藪曰具區,川曰三江”。按:五湖﹑三江者,韋昭注非也。其源俱不通太湖,引解“三江既入”,失之遠矣。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貢湖﹑胥湖,皆太湖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并相連。菱湖在莫厘山東,周回三十余里,西口闊二里,其口南則莫厘山,北則徐侯山,西與莫湖連。莫湖在莫厘山西及北,北與胥湖連;胥湖在胥山西,南與莫湖連:各周回五六十里,西連太湖。游湖在北二十里,在長山東,湖西口闊二里,其口東南岸樹里山,西北岸長山,湖周回五六十里。貢湖在長山西,其口闊四五里,口東南長山,山南即山陽村,西北連常州無錫縣老岸,湖周回一百九十里已上,湖身向東北,長七十余里。兩湖西亦連太湖。《河渠書》云“于吳則通渠三江﹑五湖”。《貨殖傳》云“夫吳有三江﹑五湖之利。”又《太史公自敘傳》云“登姑蘇,望五湖”是也。 【五】集解:孔安國曰:“水去布生。” 【六】集解:少長曰夭。喬,高也。 【七】集解:馬融曰:“漸,洳也。” 【八】集解:孔安國曰:“田第九,賦第七,雜出第六。” 【九】集解:孔安國曰:“金﹑銀﹑銅。”。鄭玄曰:“銅三色也。” 【十】集解:孔安國曰:“瑤,琨,皆美玉也。” 【十一】集解:孔安國曰:“象齒﹑犀皮﹑鳥羽﹑旄牛尾也。”正義:《周禮考工記》云:“犀甲七屬,兕甲六屬。”郭云:“犀似水牛,豬頭,大腹,庳腳,橢角,好食棘也。亦有一角者。”按:西南夷常貢旄牛尾,為旌旗之飾,《書》《詩》通謂之旄。故《尚書》云“右秉白旄”,《詩》云“建旐設旄”,皆此牛也。 【十二】集解:孔安國曰:“南海島夷草服葛越。”正義:《括地志》云:“百濟國西南渤海中有大島十五所,皆邑落有人居,屬百濟。”又倭國,武皇后改曰日本國,在百濟南,隔海依島而居,凡百余小國。此皆揚州之東島夷也。按:東南之夷草服葛越,焦竹之屬,越即苧祁也。 【十三】集解:孔安國曰:“織,細繒也。貝,水物也。”鄭玄曰:“貝,錦名也。《詩》云‘成是貝錦’。凡織者,先染其絲,織之即成[文]矣。” 【十四】集解:孔安國曰:“小曰橘,大曰柚。錫命乃貢,言不常也。”鄭玄曰:“有錫則貢之,或時乏則不貢。錫,所以柔金也。” 【十五】集解:鄭玄曰:“均,讀曰沿。沿,順水行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