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多次提及,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稱“新基建”)進度。在過去幾個月的疫情期間,從醫療服務、科研攻關、協同辦公、在線教育、物資調配等各條“戰線”,到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加持,新基建的頭雁效應逐漸浮現。 中央的大力推動加上媒體的輪番報道,“新基建”火爆了。然而“新基建”一次性按下了七大領域的加速鍵,一夜之間許多行業都為自己打上了“新基建”的標簽,涉及的概念頗多,范圍甚廣,當我們談論新基建時,我們在談論什么? “新基建”指七雄?實際不止 說起“新基建”涉及到的領域,一般認為包括了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壓、工業互聯網、汽車充電樁、城際軌道交通等七項。 實際上,“新基建”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和復雜,絕不僅這幾個領域。 新基建之所以稱之為“新”,是與“鐵公基”傳統基建相比,增加了信息通信類基礎設施建設,其新意更多體現在對數字經濟的支撐作用上。區別于“鐵公基”,“新基建”說法的提出源自于經濟形勢的轉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占GDP比重達34.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三分之二。 可以看出,我國數字經濟全面發展趨勢已成,而數字經濟需要新的數字基礎設施,新基建是國家層面自上而下的推動舉措,5G是數字經濟時代的基礎設施。 其次,在官方語境里,列舉“新基建”產業時,也是時有變化。近期最顯著的就是提出了“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 其中“數據中心”的首次提出尤其值得留意。可能對普通民眾來說,會認為“數據中心”就是“大數據中心”。但對于IT行業的從業者來說,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的產業概念,數據中心是非常底層的硬件基礎,而大數據中心則是上層應用系統體系。 如何確認某一產業是否屬于“新基建”呢? 這要從“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概念出發,其本質實際上就是信息化的基礎設施,目的為數字化社會奠定基礎。其可以是5G、數據中心這樣的數字化設備,也可以是汽車充電樁、城際軌道交通這類傳統的“鐵公基”的信息化版本。 所以也可以看出,“新基建”不等于新產業。其中包括5G網絡以及由其誕生的產業鏈組成的全新產業領域,也包括能源電力公路等需要數字化改造的傳統產業。實際上包括互聯網在內,都可以算作“老”產業。 與大眾認知可能不同,在互聯網幾乎要滲透到普通人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產業層面的互聯網化程度還非常低,是一個需要持續投入和改造的領域。如果單看“新基建”中“老”的部分,大體可以概括為“產業互聯網”這個有些年頭的名詞。 所以,“新基建”時代,也即是產業互聯網完善和崛起的時代。借助全新的信息化技術,如5G網絡,如人工智能等,包括能源、交通、醫療、教育等在內的傳統基礎設施,無疑將進一步釋放出更大的能量。 “新基建”第一波影響:5G賦能 火熱了整個2019年的5G,是新基建之首。 舉例,車輛要實現全無人駕駛,肯定是離不開5G網絡的支撐。高速公路肯定會被5G完整覆蓋,動態采集車輛行駛速度信息,下達行駛指令,同時,及時采集天氣信息、路況異常信息(例如動物闖入、貨物掉落、落石滾入),并傳遞給車輛,進行規避。也就是說,解決城市內擁堵的重點在于部署5G的通信能力,包括攝像頭視頻數據采集、數據分析AI(人工智能),5G需要作為基礎建設來滿足數據傳輸的需求。 除了工業物聯網之外,像智慧農業,智慧城市等,其實也都是這個道理。5G支撐數據,數據驅動價值。 “新基建”為產業互聯網提速,加快數據中心建設 如果說舊基建的主戰場在“地上”,那么“新基建”的主戰場就在“云上”;以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涉及領域站上風口,正在成為新經濟重要增長點。 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總裁湯道生舉例說,在抗擊疫情期間,騰訊聯合各方推出的防疫健康碼覆蓋9億用戶,使用人次超過25億;健康小程序日訪問用戶超過3000萬,核心接口日調用量超過10億;在線網課支撐全國超過1億學生遠程學習……這些都離不開云計算的底層技術支撐。 新型基礎設施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基石,促使各行各業涌現新模式、新業態和新成果。產業互聯網是新基建最重要的應用之一,致力于通過數字技術助力產業升級,成為各行各業最貼身的數字化助手,助推傳統產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 未來整合5G、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關鍵技術能力,集合成工具箱,開放給各行各業,為各個領域的產業升級提供數字化能力,是大勢所趨。 |
|
來自: 新用戶31841120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