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無法把象征著文人雅客的茶,與血腥的戰場聯系在一起. 然而在某些特別的歷史時刻,茶葉的確是人類爭奪的戰略資源。 茶葉曾經是明王朝覆滅的重要導火索,也導致了大清帝國與大英帝國鴉片戰爭的爆發。 絲綢之路,其實就是絲“茶”之路 在中國,茶主要產自江淮之南,在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茶葉與絲綢、瓷器同為遠銷西域的大宗商品,可以說,絲綢之路其實就是絲“茶”之路。 通過飲食文化交流,北方游牧民族形成了自己的飲茶特色——以奶與茶調配。 奶乳交融與農耕文化結合的最佳典范,牧民的飲食都是牛羊肉與奶,燥熱油膩不易消化,所以具備大量生物堿的消化良方——茶,就成為游牧民族每日必須的食物之一。 因為飲食結構的問題,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對于茶葉的依賴性甚至遠遠高于中原民族。 “中國隨地產茶,無足異也。而西北游牧諸部,則恃以為命。其所食膻酪甚肥膩,非此無以清榮衛也?!?/p> 因此,自明朝起,茶葉就成為中原王朝用來化解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的武器: “自前明已設茶馬御史,以茶易馬,外番多款塞。我朝尤以是為撫馭之資,喀爾喀及蒙古、回部無不仰給焉?!?/p> 公元1575年(明),歷時三年的清河堡戰爭終于走向了尾聲,這是一場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攻擊中原邊境的戰爭。 而引發這場戰爭的,就是今天看來微不足道的茶葉。 明朝時,茶葉貿易為官方所壟斷,定價頗高,于是民間私茶、黑茶興起。 正值新帝登基,下詔暫停茶葉邊貿,導致邊貿茶葉供給完全斷絕。 因此,北方的蒙古及女真各部頓時陷入了一片混亂中,紛紛上書要求明王朝馬上重開邊境茶葉貿易。 過分嚴格的茶葉政策,使得北方少數民族部落選擇拼死一搏,女真部的首領甚至提出,只要能開放清河茶馬互市,他情愿“請得納為質子”,也就是說,把自己當作開放茶市的人質。 最終,爆發了這場由茶葉引發的戰爭。三年的血戰,讓茶葉貿易回到了原點。 鴉片戰爭,其實就是茶葉戰爭 “大西洋距中國十萬里,其番舶來,所需中國之物,亦惟茶是急,滿船載歸,則其用且極于西海以外矣?!?/p> 有學者認為,英國發動鴉片戰爭,追根朔源,是為了獲得茶葉。 工業革命之后,整個歐洲——尤其是英國——對中國趣味趨之若鶩,而茶葉便是其中一種。 下午茶改變了英國人的日常起居生活,也隨之改變了整個貿易格局的重心。 那時的茶葉是中國的“土特產”,別的地方不產,或者產了質量一般,量也不大。 直到1860年,中國茶葉仍占世界市場的90%。今日的大宗商品如石油、稀土,都沒有這樣高的集中度。 想要從中國進口茶葉,自然需要拿東西去換,歐洲雖然當也有不少貴重的物品值得與之交換,可清朝自認天朝上國,物華天寶,對西洋之物興趣缺缺,唯獨看重白銀。 在1710年到1760年的半個世紀里,英國向中國支付了2600萬英鎊的白銀。 如果要把它換算成中國方式的“兩”計量單位,那就在后面至少乘以四,這直接導致了兩國之間巨大的貿易逆差。 為了抹平貿易逆差,英國人接下來干的勾當,就是向中國賣鴉片。 在1719年4月出版的英國世界名著《魯濱遜漂流記》中,寫到魯濱遜航海到中國干的第一件事便是販賣鴉片: “我們拿去賣給了中國人,很是賺了一點錢”。 177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取得了鴉片貿易的獨占權,最終英國人倒向了以鴉片換茶葉的政策。 鴉片貿易越來越大,最終引發了著名的虎門銷煙與鴉片戰爭。 從此,中國通商的大門大開,茶葉也滾滾西流,成為英國人的囊中之物。 在世界貿易剛剛開始展露頭角的時代,茶是一種貴重、稀有的資源,由茶引發的戰爭遠不止這兩場。 而在世界的各個角落里,圍繞著茶發生的或不為人知、或意義重大的歷史故事,雖然已經掩蓋在塵土之下,卻直接改變著世界的進程,影響著當下每一個人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