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時代有一種病很常見,可能10個人當中8個人都有,這種病叫脾胃虛寒。 為什么會脾胃虛寒? 跟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關系。現代人吃的不健康,經常喝冷飲,吃冰棍,吃冷的;夏天吹空調,一吹一晚上;經常輸液打點滴;很多女性還喜歡穿露臍裝...... 所以,陽氣不足、脾胃虛寒的人比例這么高是意料之中的。 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老祖宗把太陽與天空的關系來比喻陽氣和身體的關系: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么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萬物也不能生長,所以,天地的運行必須要有太陽;而人如果缺乏陽氣,就會百病纏身,所以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的根本。 具體來說,脾胃虛寒的癥狀是: 不敢吃涼的東西,稍微吃點涼的東西或者腹部受涼,胃就隱隱地疼,疼得不厲害,但總是感覺胃部不舒服,喝點熱水,或者用熱水袋捂一捂,或者用手輕輕按揉一會兒,馬上就會感覺舒服多了。 同時,餓的時候,胃部感覺不舒服或胃痛就明顯,吃點東西后就能緩解,但吃多了又會不消化、肚子脹,有時還會吐清水。 大便不成形,每次總有排不盡的感覺,一次過后很快又要去第二次,嚴重者后面往往連續不斷 看舌探脈,舌頭往往沒有血色,有時候還水滑水滑的;輕輕按下去感覺不到脈搏,需用力按下去才能稍微感覺到,但也比較緩慢。 通常情況下,此類人還常伴有體倦乏力、手腳發涼、等癥狀。 這些都是脾胃虛寒的典型表現。 虛寒就是指陽氣不足。人體的各個部分都需要陽氣的溫煦作用推動機體正常運行,就像煮飯需要足夠的火力一樣,脾胃要消化食物也需要充足的陽氣,陽氣不足以腐熟消化食物,就不能為人體提供足夠的能量,肌肉四肢都得不到濡養。 脾胃虛寒到底怎么調理? 它就是附子理中湯,中成藥叫做附子理中丸,方子簡約但不簡單: 附子、黨參、干姜、白術、甘草 簡單的說一下這個方子。 之所以叫附子理中湯,不用說,附子是絕對的主力,附子熱性很重,補一身的陽氣,尤其是補腎陽,附子不但性溫,而且善于走竄,所以它能驅除全身各處的寒濕,這點很獨特,比如同是驅寒的藥,羌活就善于驅除頭部的寒,獨活善于驅除下肢的寒,這就是區別。 腎陽用附子來補足了,那么脾陽呢,脾陽就用理中湯來補了,也就是黨參、白術、干姜、甘草這四味藥。 方中干姜性味辛溫,是治療胃寒的專藥,能溫中祛寒、扶陽抑陰; 黨參性味甘溫,可補氣健脾;白術甘溫枯燥,可健脾燥濕,既能祛除脾胃的濕濁之氣,又能讓脾臟重新活躍起來,與干姜、黨參搭配,一溫一補一燥,三法合用,而又以溫為主,溫中陽,去中焦之寒,補脾氣,燥濕濁,助運化,再加上調和諸藥的炙甘草,共同起到溫中祛寒、補氣健脾的作用 需要說明一下的是,干姜必須是藥店買的干姜,不是生姜曬干的干姜哦。干姜是用母姜做的,姜還是老的辣,所以干姜的溫中驅寒作用更強,暖胃驅寒用干姜更好。 附子理中湯調理脾胃虛寒非常有效,因為藥性比較猛,一般7劑就行了。 曾經有網友脾胃虛寒,泛清水,我推薦她用中成藥附子理中丸,一天下來癥狀就改善了很多,還有一個脾胃虛寒胃痛的,我也是推薦她用這個,基本也就一兩天解決。 附子理中丸適合脾胃虛寒比較厲害的患者。如果患者的虛寒很輕,這時吃理中丸就行了。 如果患者是胃脘隱痛不舒服、胃中嘈雜、嘔吐酸水、沒胃口不想吃飯,且四肢倦怠、舌淡胖、苔白滑,說明他不僅中焦虛寒,而且體內有濕,阻滯了氣機。這時就既需要溫中和胃,還要理氣祛濕,香砂養胃丸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患者是胃脘拘急疼痛,痛喜重按,而且胃中嘈雜、吞酸、吃飯少、沒精神、舌淡苔白,這說明他是中焦虛寒導致的肝脾失調了。這時就需要溫中補虛、柔肝理脾、和里緩急,臨床常用的就是小建中合劑。 如果患者是胃脘冷痛,而且肚子脹、經常打嗝、吃飯少、怕冷、乏力。這說明他的中焦虛寒使氣機阻滯了,需要加大行氣的力度。這時可選擇溫胃舒顆粒來溫胃散寒、行氣止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