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壺眾多器型中,有一款堪稱經典的王者紫砂,它和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有關,這把壺便是秦權! 秦權源于秦始皇在全國統一度量衡時統一鑄造的衡具。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鞏固新生的中央集權國家。 其中統一度量衡,是一系列革新措施中重要的一項,這也是王者才能擁有的至高無上的權利! 最早秦權壺采用的是環耳形把手,后來被改成了龍形飛把,就是我們今天常見的形式。龍對我們中華民族也有著非凡的寓意,常用來象征祥瑞,同時也是尊貴和權利的化身。作為傳統經典器型,秦權壺將中國古代的秦權與紫砂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整體造型設計為秦代秤砣的樣式,不僅構思精巧,器型大氣,而且透著王者風范。秦權壺有王者風范,不怒自威,猶如六合在握,穩守金湯,配上龍形把手更是錦上添花。整壺器型穩重,截蓋,橋形壺鈕,線條簡潔流暢。頸、肩、腹、足,順勢而下,篤實穩重。最早是誰創制了秦權壺,不得而知。但自秦權壺誕生之日起,人們就為他簡潔的造型、沉穩的氣勢所吸引。無論制壺藝人還是紫砂壺愛好者都對它趨之若鶩,也是為數不多的幾乎每個藝人都臨摹的器型之一。此秦權壺以純凈的泥料、謹嚴變幻的線條、富有弧度變化的塊面而詮釋著秦權主題的壺藝氣韻。顧景舟先生曾說:“東西好壞自己說是不作數的,自己不用說,我有不會講話的東西在這里替我講話,就是茶壺。”足可見,顧景舟先生把自己的壺藝之作,作為表達自己內心之載體,是充滿自信的。此壺通體不施任何裝飾,以裸胎之美詮釋著紫砂泥質最本真的魅力。此壺泥色凝重,秤砣式形制,短流,環耳形把手,嵌蓋微鼓,鈕似橋頂,整體簡練、古樸、大方。紫砂描金裝飾,為清早期宮廷造辦處所制,后成為宮廷紫砂器主要裝飾手法之一。壺身一面描金細繪,一面描金刻款,兩觀相宜,相輔成趣。此壺形制典雅敦實,線條簡約流暢;器表光亮,色澤醇厚,胎質溫潤。工藝制作精細,設計縱深得體,布局妥當合理,線條挺拔勻稱,層次分明。作品中規中矩,惹人喜愛,乃文人書齋陳設之佳器,頗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意,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此壺創意源于量具“秤砣”。其形似砣,因秦代始皇統一度量衡時所用之權為形,而名之曰“秦權壺”。壺形似柱,上部以圓形收于紐底。橋形紐順著鐘形蓋面微微拱起,便于提拿。壺蓋半圓,以截蓋式與壺口相密合。壺鋬環耳形,造型稍長,便于手握。壺流一彎,獨孔短流向上微曲,出水爽凈有力。壺身將紫砂的光素造型之美與文墨之美相結合,是文人壺之佳品。此壺形似鐘,又似稱砣,因以秦始皇統一度量衡時所用稱之權為形,而得名“秦權壺”。壺體穩重沉著,刻蘭石詩文,“何以品泉,稱之秦權。已亥夏五月彭年”。蓋的順著鐘形蓋面弧度拱起做橋形鈕,流向上微屈力感十足,環耳形把手,略呈大橢圓形,壺底內凹。赭紅色澤溫和中正,形制樸素敦厚,古雅大方,態體光潤優美,線條流暢而規則,氣格古樸而典雅。此壺泥色深紅,秤砣式形制,近似秦權,帶有小圈足,短流,環耳形把手,嵌蓋微鼓,鈕似橋頂。壺體簡練素雅,給人一種厚重沉穩之感,大氣古樸之味盡顯。把梢印“韻石”,底印“林園”。壺身陰刻詩文辭句,雕刻技術精湛,刀法藏鋒不露,繁而不亂。此壺形制典雅敦實,線條簡約流暢;器表光亮,色澤醇厚,胎質溫潤。 壺身將紫砂的自身美感與秦權的優美形態相結合,是有文化精神、審美底蘊的壺作精品,令人味之無極。此壺為秦權壺式,創意源于衡器秤砣(權),因秦代統一度量衡,故稱秦權。壺體飽滿半圓,耳形鋬較為粗壯,粗流小口,出湯集束,爽快。形似鐘鼻的半圓圈形壺紐,提拿方便。壺蓋與壺口壓合,壺體以陶刻裝飾文字,增添文墨意趣。「載船春茗桃源賣,自有人家帶秤來」,是古代秦權壺上所題刻的行楷銘文。其意原為「桃源賣茶,買家帶秤」,帶的是一把秤砣形的紫砂壺,既買又賞,何等的瀟酒不羈!一位資深壺友曾描述:頸、肩、腹、足,順勢而下,仿佛一個自信的商人,端坐店鋪之內,想像千里之外,浮云過眼,誠字在心。壺嘴稍平代表買賣公平、童叟無欺,壺把渾圓代表有后盾堅強、實力非凡,壺身似鐘代表四平八穩、威震四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