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是真的過得好,不是只在朋友圈里,看著不錯。 我們一開始發朋友圈的初衷,是為了記錄美好生活的點滴。 但后來越來越多的人從朋友圈消失了。 活在朋友圈的人,生活未必精彩;從朋友圈消失的人,生活也未必糟糕。 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早就找到了生活的重心,活出了真實的自己。 成熟的人都懂得掩藏情緒 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決定不再發朋友圈的? 大概就是,不知道說什么了,說白了,就是沒有表達的欲望了。 情緒是表達的源頭。 以前,但凡遇到點委屈,都喜歡發朋友圈吐槽,覺得世界非黑即白。 后來,才發現生活的真相是:成年人的世界,沒有誰是容易的。 成年人,誰不是一邊受傷,一邊自我療愈。 沒有一份工作不委屈,沒有誰的生活總是一帆風順。 有人說,連情緒都控制不住的人,還怎么指望他控制人生。 現在刷朋友圈,發現喜歡抒發感情的人,年紀都不大。 這句話沒有嘲諷的意味,畢竟年紀小的時候,都喜歡“為賦新詞強說愁”。 不讓別人發現自己的軟肋、脆弱和不堪,是成年人最后的一絲體面。 現在的成年人,早就不在朋友圈宣泄情緒了。 或者說,成熟的人,早就戒掉情緒了。 那些不在朋友圈暴露自己情緒的人,都已經成熟了,也變得堅強了。 世界上并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世界上,最無奈的是,沒有人懂你的心情、你的感受。 或許,一件事的發生,對你來說是晴天霹靂,可對別人來說卻是不痛不癢。 因為他沒有經歷你所經歷的一切,自然沒有辦法感同身受。 語言,是殺人不見血的“武器”。 你買件奢侈品,別人會說你炫富;你加班到深夜,別人會說你假裝努力;你曬到處旅游的風景照,別人會說你真閑。 這些話,只會給自己心里添堵,影響你的心情,除此以外,別無好處。 魯迅說過,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不是所有的魚都活在同一片海洋里。 不發朋友圈的人,都給了自己一個清靜的空間,早就學會了不在爛人爛事上糾纏。 朋友圈里的精致都加了“濾鏡” 現代年輕人焦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來自朋友圈。 在朋友圈,你看到別人的生活都是歌舞升平、精致細膩。 曬旅游、曬美食、曬深夜加班、曬工資條…… 看看朋友圈,怎么都覺得別人的生活很精致,而自己的生活一地雞毛。 于是,內心就會產生焦慮,總覺得自己不如人。 但在朋友圈活得風光的人,未必就真的風光。 凡是出現在朋友圈里的生活都是加了一層濾鏡的,未必真實。 有個朋友,總是在朋友圈發各種好看的照片,喝咖啡的,吃甜品的,去郊游的,甚至還有蹦迪的。 看到她發的朋友圈,我想當然地覺得,她過得很風光。 結果前兩天,她卻突然來找我借錢。 公司員工降薪,甚至還在裁員,她每天都過得如履薄冰,眼看著連交房租都成了問題。 朋友圈出現的文案,都是精心措辭了很久;朋友圈出現的精美照片,也是精心修了很久。 別讓朋友圈的假象蒙蔽了自己。 不發朋友圈的人,不用在朋友圈打造自己的精致形象,也不用假裝很努力。 他們把時間都放到了自己身上,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強,而不是活在虛幻的假象里。 別在無關緊要的人身上浪費時間 前兩天過生日,順手發了個朋友圈。 后來卻發現,評論和點贊的人,往往關系都不怎么親密。 關系很親密的朋友,并沒有在這條朋友圈下面評論或點贊,他們會直接私聊我,要么發個紅包,要么約我出去吃飯。 晚上吃飯,有人直接拎著蛋糕就來了,白天并沒有給我發任何祝福的話。 真正關心你的人,并不只是關注你朋友圈發了什么,而是一直都陪在你身邊。 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事。 白巖松曾坦言,自己根本就不用微信,他說: “我連自己怎么活著都沒弄明白,我關心你怎么活著干嘛?” 真正的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微信里有幾百甚至上千人,但真正稱得上朋友的,又有多少? 承認吧,一個人一生所結交的,能稱得上朋友的人,沒有幾個,大部分都是過客而已。 戒掉朋友圈的人,都放棄了無用社交,把真心放在了在乎自己的人身上,而不是在無關緊要的人身上浪費時間和精力。 往后余生,愿我們都能擺脫無用社交。 蔡康永說: “我們要恭喜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把大部分心力拿去應對真實的生活,恭喜他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朋友圈只是我們抒發情感的一個窗口,并不是真實生活的全部。 真實的生活一定是殘酷的,平淡的,無趣的,當然也會有美好。 你也完全沒有必要,為了討好或迎合別人,把自己搞得那么累。 不要活在別人的眼里,拒絕朋友圈的假精致。 做你自己就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