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副教授劉云杉做過一個統計: 80年代,北大學生三成出自寒門;90年代,寒門比例開始逐漸下滑;2000年后,寒門比例僅占一成多。 數據表明,寒門似乎越來越難出貴子。 英國的一部名為《人生七年》的紀錄片也證實了這一現象,他們用49年跟蹤記錄一群不同階層的孩子,最后揭露了一個殘酷的事實: 窮人的后代絕大部分仍然是窮人,富人的后代絕大部分仍然是富人,階層在傳承。 為什么絕大多數的窮人以及他們的孩子都無法擺脫貧窮的命運呢? 因為絕大多數窮人,都有難以改掉的“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的根源在于“稀缺心態” 哈佛大學的教授穆來納森花了十年的時間來研究“窮人為什么無法擺脫貧窮”的問題,最終得出: 讓窮人無法擺脫貧窮的的罪魁禍首,是稀缺心態。 何謂稀缺心態?就是“越是稀缺什么,就越是在意什么。” 鄰居王阿姨就是這樣。王阿姨家條件不好,她買菜的時候就特別喜歡折騰。先去小區門口的超市看一眼,“生菜一斤三塊五,太貴。”然后坐六站公交去遠一點的沃爾瑪,“更貴,四塊錢一斤。”于是,她又坐七站路去永輝,“三塊錢一斤,太好了。”她買了5斤,樂呵呵地回家了。 可是,折騰了半天,扣去車費,她卻還倒虧了5毛。 就是因為缺錢,王阿姨一心想著省錢,只看到生菜的價格,卻沒有考慮到自己來回折騰的車費和時間也是成本。 稀缺心態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缺錢,就不得不每天想如何掙錢省錢,忽視了其他事情;沒時間,就只能推掉其他事,專注于手頭上的工作……越沒錢,越沒有理財規劃;越窮困,越沒有長遠眼光,都是稀缺心態在起作用。 穆來納森在《稀缺》一書中提到了一個事情: 有統計顯示,80%的美國消防員都不是在火災現場殉職的,而是死在了去火場的路上。除了和其他車相撞之外,引發死亡最多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沒有系上安全帶,在急轉彎時被甩出車外。 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嚴格訓練的消防員,怎么會如此疏忽呢?其實就是因為稀缺心態導致的。 從接到火警起,他們就進入了一種時間的稀缺狀態,要快速做準備,還要做各種火情分析,這就導致了自己無意中會忽略掉系安全帶這樣的“小事”,進而付出沉重的代價。 稀缺心態會讓人們的視野變得狹窄,讓人們只能看到自己此刻缺少的東西,忽略身邊其他同樣重要的事情。 稀缺心態會影響一個人思維和決策 有一則窮人與富人的故事: 上帝把一個富人變得和一個窮人一樣窮,然后又送給他們每人一座煤山,讓他們各憑本事生活。 窮人每天起早貪黑去挖煤,然后去街上賣錢,再買一些吃的玩的帶回家,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 而富人因為沒干過重活,挖了幾天煤就堅持不了了,他只能想辦法改變現狀。于是,他開始把賣煤的錢積攢起來,然后又請了幾個年輕人幫他挖煤。很快煤的產量上來了,富人賺到了一大筆錢。 大家好,我是三立書會的曉玲老師。 |
|
來自: heshingshih > 《公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