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兩性婚姻關系》工作坊于12月1日18點結束了,由于對明年課程結構做了優(yōu)化整合,時間排期緊張,經過再三抉擇忍痛將此課程暫且擱置。所以,這期的工作坊可能是近兩年最后的一期了,想寫點東西,算是對這個工作坊做個小結,正好這期回看了《前任3》,就借用片中圖片吧。 不是所有婚姻都一帆風順 每段婚姻都應該是幸福美滿的,這是所有熱戀中的愛侶對愛情完美的詮釋。因為婚姻,人們對未來充滿無限期待,更是堅定了白頭偕老的信念。然而現實中,由于種種的不確定情況和不可控因素,并不是所有的婚姻情感能一帆風順,總是會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和沖突。 有的婚姻,夫妻對待矛盾和沖突,一再壓抑或者冷處理,直到爆發(fā)爭吵,繼而冷戰(zhàn),感情走向疏遠;也有的夫妻爭吵不斷,兩人誰也不肯服輸,只為爭個誰對誰錯,感情趨于流失。 如此反復,兩個人的感情越走越遠,幸福難覓,最終走向破裂的也不在少數。在婚姻情感中,可怕的不是存在問題,而是逃避不去主動面對解決,任由問題自生自滅,情感也隨之降溫。 婚姻中的“受害者”心態(tài) 近年來婚姻情感問題在華雅智航學員議題中的比例明顯增長。我也接待過很多婚姻情感問題的來訪者,她們開始多數會用滿不在乎的態(tài)度掩蓋滿腔的憤怒,把婚姻問題的責任都指向伴侶,指責他們的婚前婚后的不一致,責怪他們對婚姻的背叛,埋怨他們給自己帶來的諸多痛苦,毀掉了她關于人生的美好設想,而對于自己在婚姻生活中應該承擔的責任,該成長的部分卻只字不提。 而且,有些是重組婚姻的來訪者,她們并沒有因為前面有一段失敗的婚姻而從中成長,依然在重復著與上一段婚姻高度一致的模式。她們以為重新快速開始另一段婚姻,就可以從失敗婚姻的挫折與陰霾中走出來,然而無情的現實再一次將他們對愛情的幻境擊的粉碎。于是,她們對婚姻失去了信心,開始變得消極、懷疑,學會了防范,把大部分的精力用在與伴侶對抗上,伴侶變怨侶,偏執(zhí)地認為婚姻是引起她們痛苦的根源,仿佛只有自己是失敗婚姻中的“受害者”。
難道問題的根源真的全都是因為另一半嗎?事實當然并非這樣!每個人的內在世界,都住著這樣一個小孩:年幼時,因為心靈經常不能得到滿足與安慰,使得我們的內在形成一個被隱藏的敏感脆弱空間,就像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這個小孩是我們在年幼時受傷破碎的部分,它悄無聲息地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 多數情況下,親密關系之所以摩擦沖突不斷,是內在小孩把自己和伴侶都高度理想化,用“我以為”的方式抗拒接受自己和他人都存在著瑕疵的現實,自以為被欺騙、背叛,而實際上是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沒有療愈的內在小孩,不愿意看見真相、不愿意承擔責任,一直辯解證明自己是清白的。我們喜歡的和討厭伴侶身上的品質,都是內在小孩的審美在伴侶身上的投射,它是我們從小到大的價值觀、創(chuàng)傷、信念、限制與模式等的外在反映。 婚姻是內在小孩的狂歡世界 很多來訪者責怪伴侶在婚姻中的變化與前后不一,認為是伴侶不再愛自己了。事實上,當一個人處于親密關系的狀態(tài)比較穩(wěn)固的時候,他在普通人際交往中壓抑的“內在小孩”,就會被慢慢釋放。換句話說,當一個人覺得這段關系足夠安全、穩(wěn)定,他的內在小孩就會借此機會滿足幼年時期的心理缺憾,呈現出一些在戀愛和婚姻前期沒有過的狀態(tài)。這也能很好地解釋很多來訪者普遍會提出的一個疑問:為什么自己的愛人對待外邊的人很紳士、言行得體,在朋友鄰居眼中簡直就是完美的存在,但對自己動不動發(fā)脾氣、耍狠、霸道? 這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而且隨著伴侶雙方的親密關系越來越深,所呈現出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多。如果不去從根本上療愈內在小孩的創(chuàng)傷或者完結一些童年時期未竟事宜,親密關系在這個階段就會受到威脅。因此,學習一些創(chuàng)傷療愈技術,對維系一段良好的親密關系非常重要。 感謝婚姻歷程中的前任 對我的來訪者案例總結發(fā)現,不幸的婚姻被譴責和憤怒層層包裹,讓身在婚姻里的人全然感受不到伴侶的愛,也無暇去回看婚姻里有哪些是自己該做而沒做的,又有哪些是自己不該做而做了的部分,以小孩的心態(tài)過著專屬于成人的婚姻,阻滯了情感和悲傷的流動,這往往是引發(fā)婚姻狀況,導致一段婚姻結束的根本原因。 婚姻情感里那些讓我們不能夠忘懷的人,無論他們曾經帶給我們歡樂還是痛苦,都應該在心里留一個位置給他們,感謝他們用獨特的方式提醒我們成長,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內在小孩,使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加完整。 咨詢療愈中我看到已經分手或離婚很多年的伴侶仍然彼此憤怒、指責,因為他們沒有讓凍結的情感和悲傷自然流動,沒有從心里真正接受已經分開的事實。在療愈過程中都需要引導回溯關系的開始和經歷過的幸福時光,然后兩人已走到了結束,向前任告別,這會引向內在的和解,簡單地說一句:“謝謝你,再見!”就夠了。兩人意識到彼此造成的傷害,兩人都承擔各自的責任很重要,會對當下的生活很有幫助。無論結果如何、中間發(fā)生了什么,這段經歷已經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這是事實,必須承認和接受。 和前任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兩個人能夠重新坐在一起,欣喜地看到對方因為自己的離開成為了一個值得仰望和尊敬的人,這樣才不枉相愛一場。很多人的感情之所以那么多的糾纏,其實還是因為分手分得不夠好看。 《前任3》電影中,孟云穿上至尊寶的衣服,戴上緊箍咒,站在繁華街道口一遍一遍地呼喊林佳我愛你;對芒果過敏的林佳,大口流著淚吃芒果,被送進醫(yī)院。這個片段很扎心,但他們已經不是在挽回對方,而是在向自己深愛多年的那一半,做最后的告別,這是他們結束一段感情特殊的儀式。 在心里為前任留個位置 分手和離婚并不能打破兩個人的連結,連結會以另一種方式繼續(xù)存在,必須接受這一點。在華雅智航的部分課程里,會有與前任告別的相關練習。比如與前任丈夫的告別,我會引導學員與內在鏈接后這樣說:“你是我第一個丈夫,即使分手了,你仍是我第一個丈夫,這是事實,在我心里有你的位置。”這個練習會讓學習者充分自由地融入到新關系中。 在一次華雅智航《幸福家庭&和諧親子》公開課的個案排列中,一位女士為婚姻情感議題做系統(tǒng)排列,呈現出她與現任關系中間有某種力量在羈絆。我詢問她與前任的關系,她說:“這個不重要,一時糊涂,結婚沒過一年就離了,早沒什么事了。”然后,我在排列中加入了她的前任丈夫,奇怪的現象發(fā)生了:女人的代表手挽著愛的代表走向第一任丈夫。 我很快就發(fā)現,第一段關系絕非一時糊涂,那是一場一開始就由于糾纏而注定失敗的婚姻,連結仍然很深。重組后,女人和新伴侶貶低了第一個男人的重要性,結果他扎根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后來女人的代表說,只有充分敬重第一個鏈接,她才能有力量真正走向第二個男人。 “我們不適合”或者“關系處不好”,或者“我們結婚沒多久就離婚了”,是經常會聽到的一些否認前任的話,但隨著溝通的深入,這些在來訪者看來已經是過去的關系總是扭結在他們的潛意識中,阻隔著新的親密關系。 婚姻的甜蜜在于內在的和解 沒有從挫折的情感歷程中成長,卻把責任都指向外,這意味著我們把內在小孩狹隘與創(chuàng)傷的埋得更深,之后它將以類似的方式重新喚起我們的注意,會用更加強悍的能量來震撼我們的心,直到我們能夠發(fā)現它、正視它、療愈它,內在小孩才被我們的意識覺察和超越。 所有親密關系的破裂,其深層的原因都在于我們自己的內在。如果我們反復地在同質性的問題上翻車,或者反復地遇到相似的人,他們重復地讓我們承受同質性的痛苦,這時我們不要忙著狡辯、向外攻擊以證明自己的清白,因為這并不能夠從根上解決問題。 停下來從自身找找原因,問問自己為什么會吸引這種人?為什么我的生活中經常有同樣的阻礙?是生活在向我提示什么?然后從內在去修復、調整、和解,如果我們不從自身去找問題的根源,我們將永遠不能擺脫這種折磨,這種折磨既是生活的老師,又是生活的考卷,只要不改變,就會被虐千百遍。 愿天下所有的愛情與婚姻,都可以經過磕磕絆絆后回向最初戀愛時的模樣!祝福!!! |
|
來自: 華雅智航 > 《發(fā)布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