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類的起源在幾百萬年前,地球還處于冰川紀,亞歐大陸北部被大量冰川覆蓋,亞歐地區的氣候十分寒冷,而非洲卻是溫和濕潤的。這里森林覆蓋面積廣,適合猿類和早期人類的生活。最古年代的古人類化石,都在非洲出土,說明在冰河期,非洲熱帶雨林氣候最溫和,這是靈長類動物大發展的理想家園,也是人類祖先與大猩猩分道揚鑣,成為兩個物種的地點。 1500萬年前的非洲,從西到東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居住著形形色色的靈長類動物,其中包括很多種類的猴子和古猿。可是在隨后的幾百萬年里,那里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致使生物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當時,非洲大陸東部下面的地殼沿著紅海,經過今天的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一線裂開。結果,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的陸地像起泡那樣地上升,形成了東非高原,不僅改變了非洲的地貌,也改變了非洲的氣候。它阻礙了濕潤氣流向東非的深入,讓東非變的干旱,東非逐漸從森林變成了草原。 大約在1200萬年前,東非大裂谷完全形成。東非大裂谷的形成阻礙了非洲的動物群交流。在非洲西部,仍然是熱帶雨林為主,這里水果等食物豐富,在這里生活著的猿類養尊處優,根本不用為生存擔憂,因此他們長期生活在森林里,成為如今的猩猩等。而大裂谷的東岸呢,由于森林不斷退化,草原不斷出現,這里的猿類的活動空間逐漸從森林轉向了草地。為了在草原是上生存,他們不得不和大型的動物抗爭,因此前肢開始用來撿石頭,前后肢開始分工,直立行走的早期人類就出現了。 東非草原 人類的進化
人類的進化可以分為直立人、智人和新人三個階段。大約在250萬年前,非洲的南方古猿開始向人類進化,這些早期人類被稱作“能人”或者“直立人”。直立人已經學會了制造工具,用火。制造工具使得人類手變得更加靈活,加速了大腦的進化;同時人類也開始擁有了改變大自然的能力了,盡管這種能力非常的微弱。而使用火,不僅確保了人類在對付其他動物時候有了好的武器,而且讓人類可以吃到熟食。熟食可以大大提高蛋白質的吸收,加速人類大腦和身體的進化,可以說“使用火是人類第一次科技革命”。 約100萬年前,冰河時期來臨。而非洲草原的競爭開始激烈起來,部分直立人不得不開始遷徙,向世界各地擴張,在歐亞非都有分布(海德堡人、瓜哇猿人、元謀人、北京猿人都屬于直立人),在非洲發現的距今最近的直立人化石(大約100萬年前)已經表現出向著智人發展的趨勢。注意:此時人類第1次走出非洲。約80萬年前,直立人來到如今的西班牙地區,成為最早的歐洲人,約20萬年前,歐亞非的直立人逐漸消失,被來自非洲的新品種人類智人取代。 直立人時期的社會還是從猿類過渡而來的,和猿類社會保持著許多相似的地方。原始群為主要的社會團體,實行族內婚姻。
大約在距今25萬年前,非洲的一只直立人進化為智人,他們的腦容量達到了1350毫升。該時期的人類已經學會制造人工火,例如“鉆木取火”。在中國古代有“燧人氏”發明鉆木取火的傳說,在西方古國,流傳著普羅米修斯把火種傳播到人間的傳說。人類能夠掌握火,表面人類改造生存條件的能力更強了。 在社會上,早期智人已進入早期母系氏族社會,已從族內婚發展到族外婚,即一氏族的成年男子集體與另一氏族的成年女子結婚。 大約20萬年前,早期智人開始走出非洲,他們到達了亞歐各地地區,在中國出土的有大荔人、馬壩人、丁村人、許家窯人、歐洲有尼安德特人,當然也有人認為尼安德特人是早期到達歐洲的直立人海德堡人進化而來,兩種人類在亞歐大陸相互競爭,直立人組建被早期智人所取代。 人類進化圖
大約在在距今5萬年前,非洲的一只古人類進化為晚期智人,他們的腦容量已經達到了1400毫升,在形體上已經和今天沒有多少的差別,也被稱為“新人”。新人制造工具的能力更強,更加靈活,因此也更加適應環境變化。大約在6萬年前,冰河期到來。以前到達亞歐地區的古人類大規模滅亡。那些古老的人類,只有少數還保留在東南亞和澳洲,非洲地區。冰川紀結束后,晚期智人向世界各地遷徙,成為如今絕大部分人類的祖先。這是人類第三次走出非洲。晚期人類的遺址代表有歐洲的克羅馬農人、中國的山頂洞人。 棕色人種的遷徙這里所說的 人類的遷徙主要是晚期智人在全世界的遷徙。 人類遷徙圖 10萬年前,棕色人種走出非洲,5萬年年前到達東南亞。大約在4萬年后,他們分散在整個東亞,南亞,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地區。后來是由于黃種人的到來將他們擠出了大陸地區。棕色人種只能逃到高山地區,或者非常寒冷的地區,還有呆在澳洲。歷史上,印度河流文明曾經是他們創造,不過在公園前1500年被白種的雅利安人入侵而滅亡,大量棕色人稱為奴隸,還有的逃到印度南部的森林里,至今印度還有這類人,印度南部的安達曼人棕色基因達100%;日本北海道古代地區曾經的阿奴人就是棕色人,后來被日本同化,如今日本人的棕色基因占34%;在中國西南地區,彝族、藏族均有較高的棕色基因成分。 棕色人種被取代的過程 東亞大陸各民族人遷徙5萬年年前,白色人種從黃白人群中分離出去,而剩下的在4萬年前到達東南亞地區,形成了黃鐘人。由于人口增加,黃種人在于棕色人的對比中占據優勢,一路上取代棕色人到達的地區。大約在2.5萬—3萬年前,黃色人種進入大陸地區,并且分作兩支。沿海支和內陸支。 沿海支大概是主要以打漁為生,因此沿著海邊走,后來他們越南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成為越人的祖先。其中沿海的一支又從兩廣地區向海洋邁進,進入太平洋各個島嶼,成為南島民族。沿海另外一支繼續北上,到達黃河下游一代,形成了東夷族,以鳥為圖騰,傳說蚩尤、太昊少昊是其首領、創造了山東半島的大汶口文化,有的還進入了東北地區和日本地區。 內陸支長期生活在中國西南和緬甸一代,被稱作“百僕”,大約在1萬年冰川紀結束,他們才大規模的北上。內陸支在前進過程中有分為兩個大的支系。其中主要的部分沿著青藏高原邊遠地區,繞過四川盆地(可能古蜀地區的棕色人勢力較強),到達隴西,成為了先羌民族(漢藏語族),其中一支繼續向東發展,占據渭河流域地區,形成了炎黃族(華夏族前身),傳說炎帝、黃帝是其首領。其中黃帝族較為落后,分布在黃土高原北部,炎帝族農業發達,分布在光中地區。他們創造了大地灣文化,種植小麥等旱作植物。另外一支向青藏高原挺進,與棕色人種融合形成藏族。還有一些人就呆在甘肅青海一代,以放羊(畜牧業)為生,他們就是羌族。 內陸支的另外大支從云南沿著長江往下游走去,就是南蠻族(苗族和瑤族祖先,“蠻”在上古寫和“苗”寫法一樣),他們北到河南南陽,南到南嶺,東到安徽,西到三峽。地域廣闊。后來他們發展到了黃河流域,并且和西來的炎黃族發生沖突。蠻族人創造了稻作農業文化,圖騰為蛇,傳說女媧、伏羲、祝融、顓頊是其首領。 伏羲女媧 印歐人的遷徙印歐人的遷徙 5萬年前,白種人從黃白人種群中分離出去,向中亞挺進,形成了印歐人。然后向南入侵印度和波斯的為雅利安人,而向西進入歐洲的分化為了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等,具體情況如圖所示。 |
|
來自: 昵稱36403512 > 《N博蘿球:《蘿》頭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