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來自追問,來自對意義的思考,若我們能找到一個對每個人都有意義的普遍性事物,那我們就離哲學的本質更進一步。 哲學看似無用,因為它不追問某一具體事物,某一具體個體,它追問的是普遍適用的意義。人生沒有哲學,就是空洞的,無意義的。哲學沒有人生作為對象,也就淪為空談,在屋里閉門造車,不聯系實際人生,是產生不出好哲學的。 好的哲學不會被懷疑所摧毀,不會因時間的侵蝕而失色,反而會因懷疑和時間更加亮麗璀璨,歷久彌新。 了解人生,學習哲學,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為了更好地探求生命的意義。醫生為何能給病人看病,對癥下藥,因為醫生不僅掌握人體的組織結構,他還懂得病理背后的原理和意義。人生的意義和醫生看病的意義一樣,哲學家就是治愈我們人生意義價值的醫生。 對于有靈生命來講,光知道事實是不夠的,我們還得了解事物背后的意義,或者通過自己的思想賦予事物以意義。這方面我們最好多看看弗蘭克的書,在經歷了二戰劫難、親人都被納粹殺害的悲痛之后,他依然選擇相信,通過思考找到活著的意義。 哲學看似無用,卻幫助我們了解事物背后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意義,存在的意義,認識的意義,自我與世界關系的意義。有了意義,生活才能變得豐富多彩,如果沒有意義,人生就是灰白的,生命的奧秘我們也無從了解和認識。 一個人活著首先要明確的就是活之意義,生之價值,而這種意義不能僅靠理論教條,更多的還需要我們在實踐生活體悟和邏輯推理中總結獲得,通過慢慢的生活積累,生命感悟,我們會對意義不斷地加深認識。 想要獲取生命的意義,靠靈光一現的冥想是不行的,僅憑直覺和本能也是不行的,盡管直覺有時在我們的認識過程中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好的直覺或直觀并不常有。多數情況下,我們還得靠感性升華到理性,以及抽象概念的學習,用歸納、演繹等方法,提升我們認識世界的能力,探索人生意義的廣度和深度。 當你到達一定的生命高度和理想境界,你的眼光和心胸就會豁然開朗,你將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然后你就可以把很多事物互聯互通,融合貫通,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吾學以一而貫之”。 哲學家是什么?胡適說,就是比常人對人生的意義多些思考的人。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其實這三位思想家說的都蘊藏著對人生意義的探索的揭示,如果人生不省察不思考,事物就沒有意義。一塊石頭僅僅是一堆物質,它對于我們就沒有任何意義,只有我們對它進行觀照,省察,進入到我們的思考疆域,進而賦予它意義,它才會有存在的價值。 “我思故我在”同樣如此,如果你沒有思考,事物就對你沒有意義。老樹上長有一只眼,當你不看它時,它也不看你。但你看它時,你才會覺得它也在看你。此時你們雙方才有了思與靈的交集。王陽明也說過,你不看此花時,此花自開自落。你看此花時,它才瞬間明亮起來。 只有經過人的觀照思考的事物才有意義,反之,一個沒有被賦予意義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便客觀物質存在,但卻沒有被認識,也就沒有意義。只有當你思考了,對事物進行了省察,進入到理念世界,在大腦和心中實行了輸入轉化,你和事物,事物和你,才同時存在。 結語: 在眾多學問中,唯有哲學提供給我們一種懷疑精神,使得我們理性和客觀地對待世界。這也是哲學的眾多傳統用處之一。 當你遇到騙子、騙局,或者其他不可靠的東西,一旦你運用哲學思維,運用哲學的懷疑精神,去進行考察、推理和驗證,你會發現,這些事物會像失去根基的大廈一樣,瞬間就轟然坍塌,即便騙局偽裝的再完美,也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經不起哲學思維邏輯的懷疑。 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不會被懷疑所摧毀,而能被懷疑所摧毀的東西,絕不會有真正的價值。哲學沒什么用嗎?大家都認為烤面包是最重要的,這其實是個認知誤區(維特根斯坦為何放棄億萬家產,寧愿去做一個鄉村教師呢?)。 哲學看似無用,其實哲學的用處無處不在,只不過這種“無用”是你自己認為的“個人觀點”罷了,并不適用于熱愛智慧,喜歡哲學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