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早早起床,趕在7點工作人員上班之前進入查濟古村,又一次成功逃票,而且是合理逃票。在村子里走一走,游人甚少,這個時段才是最能體會古村韻味的時候。
在查濟古村的村口廣場上,突兀豎立著一塊巨石,上邊鐫刻著“安徽美術家村”六個大字,這里是全國諸多美術院校的寫生基地。因每年都會有許多美術愛好者到這來寫生創作,因此也被稱為“中華寫生第一村”。
查濟古村位于群山環抱之中,擁有厚重的人文歷史,僅在明清兩朝,查濟就出了18名文武進士,196名文武舉人,這其中還有兩位官至王侯,我們大家熟悉的武俠大師金庸原名為查良鏞,他的祖籍就在查濟。查濟似乎在建村時不曾有過整體規劃,整個村子顯得有些零散,像個迷宮,數不清的巷子,讓你不知身在何處。街道像是已經走過,卻又新奇。巷子處處相通,七彎八拐終有出口。腳下清一色的石板路,踩磨得溜光锃亮。查濟古村中保留下了幾個朝代風格的建筑,這樣的村鎮在全國來說也是獨有的。
入村的第一座橋叫財神橋,因橋頭有財神樓,所以得名。財神樓上有“紫氣東來”四個題字。傳說的是春秋時期,函谷關令尹喜看到一團紫色在天空飄過,便斷言:“必有圣人過關。”不久,老子騎青牛自東而來。查濟人用“紫氣東來”表示渴求和希望人才降臨的心愿。
清早,許溪河里熱鬧無比。洗衣服的、洗菜的、洗臉刷牙的,男人、女人,老人、年輕人,仿佛他們的一天都是從這條河開始的。
這座祠堂叫寶公祠,始建于明朝洪熙年間的1425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祠堂是為紀念中興五世祖查寶源而建,而且這個祠堂坐南朝北,平地而起,說明查寶源是位商人。因為官員建祠堂不僅坐北朝南,而且一定是墊起五到十級臺階。寶公祠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的石雕,大家看這些圓八邊束腰白石精雕柱礎,直徑近一米,刻有龍鳳鳥獸圖案。2000年,中國文物專家組到查濟進行文物考察,組長羅哲文教授這樣評價查濟的石雕柱礎“體積之大,雕刻之精,可以與故宮媲美。”
這里依山傍水,山上流下一條潺潺的溪流,聲音清脆動聽。
古村老式民居鱗次櫛比,黝黑的屋瓦,淺灰的馬頭墻連成一片。大部分房子還都住人,可以像串門般地隨意進入居民家中轉悠。主人早已習慣,自管自忙活著;多有善意的笑容,但并不以特別的關注,使人更感自在親切。
為什么叫查濟呢?查濟是查村與濟陽二村的合稱,兩村以村中溪流許溪為界,溪左岸為紀念查濟人祖籍為山東濟陽府,故名“濟陽村”,溪右岸以姓為地,為“查村”。各取一個字,取名查濟。
“十里查村九里煙,三溪匯流萬戶間。祠廟亭臺塔影下,小橋流水杏花天。”這是明朝時,村人查絳所描繪的查濟村情景。查濟位于安徽涇縣以西50公里的地方。查濟古村建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岑河、許河、石河三水合一的查濟河逶迤穿村而流,石渠繞每家每戶而過,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群落,白墻黑瓦,水墨丹青。
村民在自家的屋頂平臺上建了一個鐵架子瞭望臺,在上面可以拍攝村莊的全貌,每人收費5元/次。攝影愛好者都會來這里,登高取景拍攝。
登高遠望,粉墻黛瓦,小橋流水,馬頭墻驕傲的棱角,徽派民居獨有的韻味,這一刻,查濟古村就像晨起后正在梳洗的美女,清水芙蓉,不飾雕琢,卻又美得那么真實,那么自然,那么迷人。
從高處俯瞰査濟民居群,古村老式民居鱗次櫛比,黝黑的屋瓦,淺灰的馬頭墻連成一片。更能感受他厚重的歷史與人文底蘊。
早晨,古村里的游客甚少,沒有我預想的那么多。
據說,查濟古村鼎盛在明清,當時人口越來越多,逐步向外發展,延伸到15里以外。在明朝時,村莊就有了相當完整的規劃,每戶人家幾乎都前庭后院,臨水而居。因此,查絳又深情地寫道:“武陵深處是誰家,隔河兩岸共一查。漁郎不怕漏消息,相約明年看桃花。”
查濟古村可以看見的似乎只是陳舊破碎的景象,農婦在溪水中洗菜浣衣,一派生活景象。然而,昔日的繁華卻變成今日平靜的農居生活。如今的查濟像是熟睡老人,在滄桑的眉宇間透露出昔日的繁盛。
犬寵在巷中慢走。
這里閑適、安逸,自然、清秀,走在街頭,看不見摩肩接踵的人流,聽不到商家吆喝的聲音,時間緩緩流淌,街巷依舊寧靜。
在古村里,村民的生活氣息很濃郁,也好保留了很多最古老的制作工藝,是一個值得細細去品味和發現的地方。
天申橋,建于明崇禎年間,從橋下往上看實為兩橋,是兄弟倆向母親敬孝而建。橋面連為一體,寓意兄弟同理連枝,這座橋體現的是孝道和和睦的傳統美德。
這里空氣清新,時而云霧繚繞,九曲十八彎的青石板路,處處都透露著年代的痕跡。查濟整體程長方形,溪水蜿蜒而過,臨水的風景向來最好。
在查濟古村里,沒有必要去刻意的尋找景點。你只要沿著小溪,慢慢行走,每一步都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你只要順著小巷,走進那一座座古老的建筑,每一座建筑都有著傳奇的歷史。
說實話,拍建筑不是我的擅長,通過建筑去表達那種千年而下的傳承更不是我的專長,可能也是因為對于建筑、歷史以及藝術的一知半解。
不過我喜歡拍人,特別是偷拍,我喜歡如此,喜歡有此傳達一種關于生活的東西,他們的生活,當地人的生活。
查濟古村鼎盛時期,有108座祠堂、108座廟宇、108座橋。那么像這樣,一座橋僅供一家使用,也就不奇怪了。
一整片墻面被許多的竹席占據了,不少村民在這上面晾曬剛剛腌制好的梅干菜。
此處為紅樓橋,為查濟主要街道。之所以名紅樓橋,因舊時其橋頭有一高樓,名紅樓。紅樓橋大概是查濟最高的橋了。橋上藤蔓攀附生長垂墜而下,春夏之際滿目翠綠,于是又得了一個“一簾幽夢”的美名。
查濟古村較好的保留了徽派文化的整體特色,作為畫家們尤為喜歡的寫生地,隨手一拍都是風景。古村的盡頭是層疊不窮的青山和田野,山頂水氣蒙蒙,這一地段被稱為“畫家村”。
查濟古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群落,白墻黑瓦,水墨丹青。查濟古村素來有安徽美術家村的美譽,不少知名畫家選擇定居在查濟古村。
位于許溪中上游的鎮口橋,是查濟名人查鐸于萬歷年間修建的,當地人也叫鐸官橋,鎮口橋寓意著鎖住水口,水流氣不走,希望后代繁榮興盛。
在皖南眾多明清古村落中,我覺得查濟古村是少數幾個極少商業氣息的村莊。沒有太多游客的喧囂和霓虹,一切還是古樸的風貌。也由于缺乏統一管理,小村一些現代設施與古建也稍顯不搭,但這就是該有的生活,脫離了群眾百姓,再美的村莊也沒生活的氣息。趁著還沒過度開發,喜歡皖南山水村落的朋友,這里值得一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