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受氣于其所生,傳之于其所勝,氣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
五臟疾病的傳變,是受病氣于其所生之臟,傳于其所勝之臟,病氣留舍于生我之臟,死于我所不勝之臟。當病到將要死的時候,必先傳行于相克之臟,病者乃死。這是病氣的逆傳,所以會死亡。
肝受氣于心,傳之于脾,氣舍于腎,至肺而死。心受氣于脾,傳之于肺,氣舍于肝,至腎而死。脾受氣于肺,傳之于腎,氣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氣于腎,傳之于肝,氣舍于脾,至心而死。腎受氣于肝,傳之于心,氣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這一節講五臟中任何一臟有病,在一日之內都會不斷在五臟之間傳變的次序性,規律性。
第一,五臟受氣于其所生。五臟中任何一臟有病,都有其所生之臟的反作用。例如肝木生心火,當肝木有病時,不能正常生心火,心火的功能受到影響后就會特別在肝木的病變中明確顯示出來,使肝木的病變加重。
第二,傳之于其所勝。肝木病變加重之后,只能向其所勝之臟脾土求助,這樣就必然在脾土之臟有所顯示,使脾土之臟出現不適。
第三,氣舍于其所生,病氣停留在生我之臟,對于肝病而言,就是由脾傳到腎,發生了停留,使腎臟有所表現。
第四,死于其所不勝。最后會死于我所不勝之臟。對于肝病而言,最后死于肺金之臟。由于肺金之臟對肝木的克制,將肝木最后一點生氣生機斷絕而死亡。
緊接著明確舉各臟病加重死亡的次序性。
肝受氣于心,傳之于脾,氣舍于腎,至肺而死。
心受氣于脾,傳之于肺,氣舍于肝,至腎而死。
脾受氣于肺,傳之于腎,氣舍于心,至肝而死。
肺受氣于腎,傳之于肝,氣舍于脾,至心而死。
腎受氣于肝,傳之于心,氣舍于肺,至脾而死。
五臟中任何一臟病的傳變次序,都遵守五行的生克制化的道理。首先是自身病,第二是影響到所克之臟,第三是影響到生自己的臟,第四是到了克制自身的臟時,就會病情加重死亡。這些次序性的發現,可能是古代醫生守在病人身旁時時觀察記錄死前的病變所獲得的規律性,也可能是在五行學說的指導下觀察后再總結的規律性,仔細推測其中的道理,某一臟有病,必然會波及另外的臟,古哲想從中尋找出影響到其它臟的次序性,很費了功夫和心思,以上這些個次序性,我沒有臨床見識證明對錯,但總覺得古哲的心思很細,能夠時時注意觀察病人臨終前的病情變化。以便作出死前的準備。
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所有以上五條次序,都是病變影響到了臟氣的正常運轉次序,進入神回不轉的狀態,才發生了死亡現象。
古人將一日夜平均分成五等分,認真觀察每個等分時間段里的病象變化,從主要臟病變加重開始,每兩個時辰一觀察,一記錄,到了第十二個時辰后,就是病變危重死亡的時刻。就可以用這個來預測病人死亡的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