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892-965年),在前蜀、后蜀為官,擔任后蜀宰相。 身為人臣,他不能扶助君主,卻兩修降表;身為個人,他嘗盡了人世悲歡。他的一生可作為亂世之下個體命運的一個縮影。 李昊生在唐末,他的祖父、父親都在唐朝為官。唐朝末年,各地藩鎮勢力強大,紛紛割據獨立,中央政權搖搖欲墜。各藩鎮間為了擴大領土,不斷地相互攻打,無辜百姓慘遭戰火蹂躪。 李昊的父親本來在中原地區做官,為了躲避戰亂,帶領全家向西逃到奉天(今陜西咸陽市乾縣),沒想到卻只是換個地方送死罷了。當時唐昭宗被朱溫逼迫著遷都洛陽,關中大亂,岐王李茂貞的軍隊攻克奉天。李昊的父親和弟弟、妹妹都被亂兵所殺,李昊和母親雖僥幸逃生,卻從此失散。 當時李昊只有十三歲。這個少年在僥幸之余,獨自帶著喪親之痛逃到邠州(今陜西咸陽市彬州市)生活。 十幾年后,邠州都校李保衡向后梁投降,岐王李茂貞派大將劉知俊攻打邠州。劉知俊是五代時期的名將,有勇有謀。但他這次沒能攻下邠州,卻意外地收獲了一個女婿。 李昊當時在城內。看到州城長期被圍前途未卜,李昊翻墻出城打算逃生,不料被巡邏的圍城騎兵抓獲。劉知俊同他談話,很器重他,就把女兒嫁給了他。 劉知俊包圍邠州半年,沒能攻下。他的家眷住在秦州,但這時秦州主將獻出秦州城,投降了前蜀王建,劉知俊的妻子兒女都被遷到了成都。再加上劉知俊曾受李茂貞猜忌,多方壓力下,劉知俊也投降了前蜀。 前蜀國主王建任命他為武信軍節度使,李昊為從事。但前蜀的將領忌恨劉知俊;王建表面雖然優待他,心里也對他猜忌,擔心自己死后子孫不能駕馭他,終于將劉知俊殺死。李昊也被罷免了職務。 王建去世,王衍即位,李昊重被起用,官至中書舍人、翰林學士。 顛沛流離了十幾年,李昊的生活終于穩定了。 他派人到關中找到了自己的母親,將其迎接到蜀地。李昊請假到邊境上迎接,在青泥嶺,失散十九年的母子終于見面!母親撫摸著李昊的頭放聲痛哭,悲傷感動了路人。 李母苦盡甘來,一直活到李昊擔任后蜀宰相時。 以后的幾十年,蜀地換了主人,前蜀滅亡,后蜀建立。而李昊依然在蜀地任職,且步步高升,官一直做到后蜀宰相,封趙國公。 后蜀偏安于中原的西南角,很少有戰爭;且經濟發達、市井繁華。對于經歷過戰亂、對戰爭有過切膚之痛的李昊來說,這里就是天堂了。更何況,這時的他有權有勢,地位榮寵。 后蜀國主孟昶非常優待李昊。孟昶曾下令在供奉先帝孟知祥的院子里,兩廊上畫出朝內高官的畫像。因為李昊有輔佐立國的功勞,特地將他畫在殿內。 孟昶還把他兩個兒子、四個孫子都封了官,其中一個兒子娶的是孟昶的女兒鳳儀公主。 除了權勢、地位,李昊還擁有大量財富。他常年把持著后蜀的財政大權,每年收入財物數以萬計。 由于太平日久,后蜀君臣對治理國家很懈怠,卻終日攀比誰的生活更奢靡浪費。李昊也不例外。他的內堂里姬妾成群,個個都穿著羅綺制的拖地長裙;李昊還動輒大宴賓客,花費無數。 這樣的生活,是他在關中避難時做夢也想不到的。 宋朝建立后,李昊見天下趨向統一,料想蜀地最終也會歸于宋朝。他本身經歷過戰爭,厭惡戰爭;再加上年紀也大了,生活安定,更不想發生戰爭。于是他勸孟昶到宋朝朝見進貢。 他對孟昶說:“臣下觀察宋朝應天承運氣象非凡,不像漢、周那樣;天下厭惡分裂戰亂很久了,統一天下,大概就在這宋朝吧。倘若向宋朝臣服進貢,也真是保全安定三蜀的長久之計啊。” 孟昶打算聽從,但被另一權臣王昭遠阻止,反倒想聯合太原的分裂勢力攻打宋朝。 宋太祖派王全斌攻打蜀地,蜀軍不堪一擊,僅兩個月宋軍就到了成都城外。李昊又勸說孟昶封好官府倉庫來請求投降,孟昶聽從了他的話。 當初王衍向后唐投降時,就是李昊起草的降表;這時孟昶投降,又是李昊作降表。蜀人暗地里在他家門上寫道:“世修降表李家”,看見的人都譏笑他。 后蜀滅亡后,李昊作為重要大臣,先隨著孟昶到了汴京,他的家屬隨后乘船前來。到了汴京,宋太祖授他為工部尚書,賜給他一所宅第,他的兩個兒子也封了官。看起來李昊要在汴京安心養老了。 不料傳來消息,他的老妻在途中去世了!李妻就是劉知俊的女兒,陪著李昊經歷兩朝興亡,攜手走過了五十年。李昊聽說后,悲傷成疾,沒多久也去世了。 五代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很多大臣一生中事奉四五個政權、十幾個皇帝。那時的君臣關系就像如今的雇傭關系,古人常說的“忠臣不事二主”在那個亂世并不適宜。對于在亂世中仍能堅守氣節的人,我們當然要仰視、致以崇敬的目光;但對那些做不到的人,我們也沒有權力去苛責。當需要在氣節和生命之間做個選擇時,不是事到臨頭,誰也說不準自己會選擇哪樣。 李昊在戰亂中親歷了喪親之痛,在他的心中,恐怕沒有比家人平安更重要的了。雖然他后來位至宰相,但心態還是像一個老百姓,老百姓不就期盼著過太平日子、家人平安團圓嗎?至于天下誰來做主人,管我什么事? 所以,對李昊的“世修降表”我是不譴責的,但我也不認為李昊無罪。他身為后蜀宰相,對上不向君主進獻忠言,對下沒有體恤百姓。權力越大責任越大,李昊卻只享受了權力,沒有承擔應有的責任。后蜀的滅亡,他是罪人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