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4 17:24 華人號:歷史古裝劇《清平樂》的熱播,讓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出圈了”。 關于這位皇帝,廣為流傳的故事便是“貍貓換太子”,宋仁宗即為那位太子。 宋史研究者吳鉤在他的作品《宋仁宗:共治時代》中指出,這一傳奇故事來源于元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其中的大部分內容都是民間藝人編造出來的。 作者:吳鉤 豆瓣評分:8.5 在很多人眼中,宋仁宗是位沒什么存在感的皇帝,盡管取材自仁宗時代的文藝作品很多,如包青天、楊家將、大英雄狄青的故事等,但在這些作品中,宋仁宗始終是個“背景板”,從沒當過主角。 論“千古一帝”,他排不上名,論“太平盛世”,宋仁宗朝也少被提及。 在《清平樂》中,我們看到了他的時代人才濟濟,其他朝代幾乎無法比肩。 但這璀璨的星光下,是歉抑、克制、 “喜慍不形于色”的宋仁宗和他隱忍的一生。 01 《清平樂》的第一集揭開了仁宗的身世。原來,他的生母并非當朝太后劉娥,而是永定陵守陵的李氏。 太后劉娥 得知真相后,仁宗馬上前往永定陵想要接母親回宮,而大臣晏殊火速趕到極力勸諫。 少年仁宗被晏殊阻攔 兩宮并立的局面出現,將會引發多少朝堂乃至國家的動蕩,誰都無法預料,而以大局為重,是為君的責任。 最終,仁宗沒有一意孤行,隔著一道門,與生母相望。 在《宋仁宗:共治時代》這本書中,作者為我們介紹了這件事的始末。他提到,據多部史書記載,當仁宗知曉自己的身世時,生母李氏其實已經過世了。未能在母親生前與她相認盡孝道,是他一輩子的遺憾。 臺北故宮藏宋仁宗肖像 仁宗身為一國之君,愛恨無法自主,也沒有個人生活可言,他的七情六欲,都是國事的一部分。 《清平樂》中,仁宗雖然喜歡常年跟隨父親走南闖北經商的陳熙春,但也沒把她留在宮中。他不希望熙春在戒備森嚴、等級分明的皇宮中,和他一樣當只沒有自由的“金絲雀”。 《宋仁宗:共治時代》中也寫道,年輕時的仁宗總被臣子們規諫不可沉溺于美色,自己寵愛的兩位美人都被遣走。等到年齡大了依舊沒有子嗣,關乎國本的事又讓朝臣著急,上奏指導仁宗如何過夫妻生活。 不僅如此,大臣們還將各種自然災害歸因為仁宗品行不端,做了錯事。一旦有地方受災,便要求皇帝反省自身德行。 仁宗皇帝在位42年,終身未離開過京城。 沒有微服私訪,也不像軍旅出身的太祖太宗一樣南征北戰,如果不是出于禮儀之需,他連踏出皇城都不容易。 束手束腳,戰戰兢兢,仁宗這個這個皇帝當的一點都不“皇帝”。 02 仁宗皇帝如此能忍,與他的性格不無關系。 不像傳統帝王那般專橫獨斷,仁宗性情溫和,缺少殺伐決斷的魄力,但也多了一份對他人的仁愛之心。 《清平樂》中有一幕,仁宗喜歡吃一種藥漬蜜餞,妃子們都開始學著做,這股風潮便從宮中傳到民間,導致市面上做蜜餞的藥材價格水漲船高。一位病人所吃的藥中的幾味藥材恰好是做蜜餞所需,這讓他一時間難以負擔,最終落得家破人亡。 這件事,讓仁宗深刻認識到,自己簡單的言行,也許就會給他人帶來災難。 劇中,早朝時仁宗口渴,看到站在旁邊送茶水的宮人打瞌睡,仁宗擔心叫醒他會使其受到責罰,于是一直忍著。 為滿足一己私利而勞民傷財的皇帝很多,像仁宗這樣體恤別人甚至“委屈”自己的君王,真的罕見。 在《宋仁宗:共治時代》中作者對這一點也有補充。仁宗喜歡音樂,只能借著改革雅樂的名義投身創作,唯恐表現出過多熱情被視為昏君。喜歡校獵,也要有先例與禮制來佐證合理,擔心落下貪玩的壞名聲。 這是善良也是軟弱,是本分也是妥協。 日積月累的壓抑與束縛自然影響身心。所以,仁宗身體欠佳,經常生病,對于政務也沒有足夠的精力來處理。 作者吳鉤還提到,宋朝的體制就像現代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皇帝只是象征性意義。約束皇帝自由意志的機制,來自臺諫系統。臺諫官具有高度獨立性,臺諫與政府是平行的兩個系統,仁宗朝是臺諫官最為意氣風發的時期。 因此我們會看在《清平樂》中看見朝堂上的大臣可以嘰嘰喳喳吵個不停。 八大王與呂夷簡當堂battle 臺諫官不滿仁宗廢黜郭皇后,面對緊閉的殿們,他們可以咣咣砸門,高呼“賜對”。 而當君王的干預少了,士大夫們的自由多了,大批能人賢士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在政壇,范仲淹、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均在仁宗時代嶄露頭角。 圖片來源微博 仁宗朝嘉祐二年的科舉選拔,更是被稱為自科舉制誕生以來的“千年科舉第一榜”。 仁宗任命的主考官歐陽修,淘汰了務虛的“太學體”,主張平實文風,由此選拔了一批杰出才俊,蘇軾、蘇轍、曾鞏,理學家張載、未來熙豐變法中的骨干呂惠卿和鄧綰、文武雙全的王韶等均由此而來。 唐宋八大家中,仁宗朝占據六位。宋詞中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蘇軾,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柳永,都是仁宗時代的一流詩人。 蘇軾和柳永 原來,那些我們在課本中知道的歷史人物背后,都有這樣一位低調皇帝的身影。 03 開明、自由的風氣滲透了整個社會的方方面面。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有三項(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均出現在這一時期。 仁宗朝打破百姓居住的“坊”和交易的“市”之間的界限,取消夜禁,居民們也開啟了豐富的夜間生活。 《清明上河圖》中描繪了北宋的大都市生活 作者吳鉤認為,尋常居民在夜晚不再待在家里睡覺,而是開始豐富的夜生活,這是近代社會的一個特征。 在這一時期,人們的思想也極為開放,劉太后和曹皇后在入宮之前均有婚史,市井之間女相撲手也十分常見。 “四十二年如夢過,東風吹唳灑昭陵”,這是宋人對仁宗時代的懷念。 書中說,史家稱贊他的時代為“盛治”,是治世的楷模。 仁宗在位時,批評之聲不斷,但他逝世后,“城內軍民以至婦人孺子,朝夕東向號泣,紙煙蔽空,天日無光”,連遼國人都在哀悼他。 他廟號”仁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獲此廟號的皇帝,這是儒家對君主的最高評價。 書中提到了一段出自施德操的《北窗炙輠錄》的對話。 北宋皇城緊鄰市井,民間宴樂之聲經常傳入宮中,讓宮禁之內的宮人十分羨慕。 宮人說:“官家且聽,外間如此快活,都不似我宮中如此冷冷落落也。” 仁宗答道:“汝知否?我因如此冷落,顧得渠如此快活。我若為渠,渠便冷落矣。” 這種忍,就是一種仁。 仁宗時代是一個無以倫比的時代,而仁宗也確實是位了不起的官家。 參考資料: 《宋仁宗:共治時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版 《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