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后糾結的事情越來越多。就拿孩子哭這件事來說,一聽到孩子哭,我就忍不住以光的速度沖到孩子身邊,抱起來拍拍哄哄。 而婆婆覺得我這樣會寵壞孩子,教育我“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這樣的孩子長大了才好帶”。 孩子哭了馬上抱真的會寵壞孩子么?不抱以后就會聽話?一面是新手媽媽的擔心,一面是父母的親身經驗,抱還是不抱? 帶著這些問題,我查了很多資料,看了不少關于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終于找到了答案:抱or不抱取決于孩子的月齡。 01 0-6個月的孩子要及時抱 這個年齡的孩子不會被寵壞。 因為這時候小寶寶的思維發育和對世界的認識還處在非常初級的階段,沒有高級到利用假哭來指使別人,學不會“耍心機”的小本領。 心理專家S·弗雷伯格在《魔法歲月》里曾詳細描述:“要學會用哭來控制父母,小寶寶必須要有思想、有感知客觀世界的能力、能理解因果關系。而6個月之前的嬰兒顯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這時候孩子的哭聲是告訴爸爸媽媽:她的身體不舒服,需要爸爸媽媽的照料。 所以聽到孩子的哭聲,父母要及時過去檢查,判斷孩子是餓了,還是要換尿布,還是身體不舒服了,幫孩子處理··· 除了幫孩子檢查是否舒服,及時給孩子愛的抱抱還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英國心理學家哈利 · 哈洛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恒河猴實驗”: 他設計了兩位代理母親。一位是溫暖、柔軟的絨布媽媽,觸感更像真正的猴子媽媽,但是不提供食物;另一位則是金屬絲網媽媽,它堅硬冰冷,但掛著奶瓶提供食物。 將兩位媽媽都放在一起,觀察猴子的反應。通過165 天的觀察檢驗,哈洛發現小猴子大部分時間喜歡依偎在絨布媽媽身上,受到驚嚇時,也會立馬跑到絨布媽媽身邊緊緊抱住。而去找金屬絲網媽媽的時間少之又少。 對于寶寶而言,比起食物,更重要的是媽媽溫暖的撫摸和安慰,這是孩子進入陌生世界唯一的依靠,如果這樣溫暖的依靠都沒有了,寶寶該多絕望? 所以,0-6個月的孩子哭了要及時抱抱。 02 6個月后的孩子不要一哭就抱 很多媽媽會發現:6個月以后的寶寶喜歡對著某個特定的人哭,而且還會變著花樣哭,有時大哭、有時尖叫、甚至會變著調子哭···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因為6個月,這個小機靈鬼的認知和情緒飛速發展,他們慢慢明白哭聲能讓爸爸媽媽過來。 這時候他們的哭聲就不單純是不舒服了,還可能是覺得無聊,想用哭聲吸引大人的注意。 如果寶爸寶媽還是一哭就抱,就會強化孩子用哭聲要挾父母的意識,導致很多大人說的“越大越難帶”。 那寶爸寶媽應該怎么應對這個磨人的小煩精呢? 粗暴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是不對的,因為0-1歲嬰兒寶寶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兒”,就是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 我們應該以”不影響寶寶的安全感“為原則,適度回應。 1、穩定有規律的回應。 6個月后的孩子不一定要每次都及時回應,只要穩定有規律的回應就好了。 這樣做一方面告訴孩子,媽媽一直在這里,媽媽會在固定的時間來看你,不會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另一方面也是告訴孩子不是你的每一次哭鬧都能換來父母的哄哄抱抱,隨意哭鬧是沒用的。 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能分辨出來孩子哪些哭鬧是因為不舒服哪些是因為無聊,這就要靠寶爸寶媽日常的經驗積累了。 注意,一定不要心情好的時候,迅速滿足孩子的需要;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忽略他們。 這樣會損害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依賴,因為父母給他們的回應不穩定、不規律,導致他們不知道該怎樣傳達信息和需要才能得到父母的回應。這些孩子會更沒有安全感。 2.培養寶寶的好奇心,引導寶寶自己去探索。 當寶寶一直被其它感興趣的事情吸引時,就不會不依不饒的哭鬧折磨父母了。 寶爸寶媽可以給寶寶準備一些安全、適合孩子玩的玩具,引導孩子探索新玩具,這樣孩子就會把精力放在玩具上,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孩子探索發現的能力。 3.教寶寶用其它方式表達需求。 教會寶寶用除了哭以外的方式表達需求。比如用肢體語言表達。 寶爸寶媽可以這樣做:當寶寶想喝水時,引導寶寶指著自己的嘴巴,等寶寶學會了這個動作,再喂寶寶喝水。 多次重復以后,寶寶覺得渴了,就不會單純哭鬧,而是學會指著嘴巴告訴爸爸媽媽自己的需求了。 其實說到底,哭只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寶爸寶媽應該先聆聽,尊重和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然后,判斷孩子的需求,合理的加以引導,這樣既能滿足孩子,又能建立了孩子對父母、對社會的信任。 |
|
來自: 昵稱6527130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