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期我們講到,公孫衍與齊將田朌聯合攻趙,引起了張儀的注意。張儀已經敏銳地意識到,這并非是“大丈夫建功立業”那么簡單,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政治目的。 這一方面是對蘇秦建立的六國合縱聯盟的否定,而另一方面卻又建立了新的合縱同盟,也就是惠施當年提出的“聯合齊、楚,共抗強秦”。魏、齊、楚三國形成合縱之勢,將比蘇秦所之前提到的六國合縱更具有實戰意義。魏國很有可能借勢而起,擺脫強秦的控制,那么這個局面一定是秦惠王和張儀都不想看到的。 ? 臨安 還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魏惠王已將自己的兒子魏嗣送往了齊國做人質,同時,又將另外一個兒子魏高送到了楚國做人質。這一系列的舉動表明,公孫衍已經準備好了,要下一盤新的“合縱”棋局。 這但凡能載入史冊的人物,都必有過人之常處,建非凡人之功業。公元前324年,張儀親率大軍東出函谷關,再度攻進了魏國,輕而易舉地拿下了陜地,同時又命人在上郡修筑城池,以鞏固上郡的防守。 緊接著,張儀又約見了齊國相國田嬰,和楚國的令尹昭陽,在齧(niè)桑這個地方舉行了一場三方會談。這會談的主題是堂而皇之的“維護世界和平”,在會議期間,大會的議程主席張儀發表了講話:“我聽說最近你們跟魏國走得挺近?是不是有點不把我們秦國放在眼里了?那如果這樣發展下去,你們的后果是很嚴重滴!” 明擺著,張儀這是變著法的向齊楚兩國施加壓力。應該說張儀的這次“高峰論壇”開得非常成功。 就在論壇結束的第二年,公孫衍召集了魏國、趙國、韓國、燕國以及中山國等五國的君主,發起了“五國相王”的運動,這運動的目的就是讓這五個國家,互相承認王爵,并結成戰略同盟。繼蘇秦的六國合縱之后,公孫衍的五國合縱聯盟正式成立了。 說到這里,您可能已經發現了。這個合縱聯盟少了兩個最關鍵的國家,也就是之前魏國一直盡力去討好的齊國和楚國。那不用說,這肯定和張儀舉辦的三方會談有關系。這齊楚兩國沒有參加這“五國相王”運動,就相當于是搭了戲臺子,結果主角沒來,那全是配角在唱戲。 為了大家面子上都算過得去,齊威王和楚懷王各自找了一個不太恰當的理由。這齊威王的理由很簡單,中山國是一個蠻夷小國,你讓我齊國承認它為王,那這不是癡人說夢嗎?而楚懷王給出的理由是,這楚國幾百年前就已經跟周王室“相王”了,如今還需要你們這些小國來承認嗎? ? 飛舞 其實,楚懷王這么說那并非是故作清高,而是有他自己的打算。因為當時魏國公子魏高就在楚國做人質,而魏國的世子魏嗣在齊國做人質,這相比之下,那肯定是世子更加值錢了。基于這一層的考慮,楚懷王又說了:“要讓我楚國加入這合縱聯盟,倒不是不可以,不過我有一個條件,那就是另立魏高為世子。” 面對楚國如此無理的請求,魏惠王當然不會答應。楚懷王也不廢話,既然給你面子你不要,那咱們就戰場上見。隨即命令將軍昭陽率領大軍進攻魏國,并且大敗魏軍于襄陵,一舉之下竟奪了八座城池。 沒錯,魏國再一次被人狠狠地教訓了一頓。不僅是顏面掃地,更是讓自己活得相當的憋屈。這老天爺好像是有意戲弄這個魏惠王,他每一次稱王,換來的都是魏國的地位不升反降。第一次逢澤之會,魏惠王自封為王,引來了中原各國的不滿;第二次徐州相王,也是他主動向齊威王是搖尾乞憐;這第三次稱王,更是讓自己成為了秦惠王的馬夫;這最后一次相王,那更是窩囊,齊楚兩國不來不說,楚國還派兵把自己的八座城池給搶了去。 此時的魏國,已經是江河日下,回天乏術了。那么接下來,魏國是繼續的每況日下,還是可以否極泰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