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水溫度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
海洋 | 海水溫度分布規律 | 影響因素 |
表層溫度 水平分布 | 同一海區:夏季>冬季 | 太陽輻射的季節差異 |
同一季節:低緯>高緯 | 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 |
同一緯度:暖流區>寒流區 | 洋流性質 |
垂直 分布 | 表層—)深層,水溫隨深度增加而遞減 | 海水性質(導熱率低),太陽輻射 熱量集中儲存于海洋表層 |
深層(1000m以下):低溫狀態,變化小 |
二、海水的鹽度圖表


影響海水鹽度高低的主要因素及大洋表面鹽度分布規律的主要原因如上圖所示。赤道海區P>E,鹽度較低;副熱帶海區P<E,鹽度最高;中高緯海區P>E,鹽度較低。
三、大洋環流的形成及特點
環流類型 | 反氣旋型洋流 | 氣旋型洋流 | 西風漂流 | 季風洋流 |
分布位置 | 熱帶、副熱帶海區 | 北半球中高緯海區 | 南緯40°-60°海區 | 北印度洋海區 |
主要動力 | 信風、西風 | 西風、極地東風 | 西風 | 南亞季風 |
環流方向 | 北半球順時針南半球逆時針 | 逆時針 | 自西向東 | 夏季順時針 冬季逆時針 |
洋流性質 | 東部為寒流,西部為暖流 | 東部為暖流,西部為寒流 | 全為寒流 | 多為暖流 |
環流個數 | 北半球2個;南半球3個 | 2個 | 1個 | 1個 |
四、世界主要洋流的分布及其成因歸類
洋流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盛行風有低緯信風、中緯西風、極地東風和季風,密度流可分因溫度差異和鹽度差異所致,補償流則主要因信風和季風等離岸風的影響而形成。
盛行風 | 風海流名稱 |
低緯信風 | 1.北赤道暖流;2.南赤道暖流 |
中緯西風 | 1.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2.北大西洋暖流——挪威暖流;3.西風漂流(寒流) |
極地東風 | 1,千島寒流;2.東格陵蘭寒流;3.拉布拉多寒流 |
季風 | 1.北印度洋季風洋流 |
(1)風海流(見表)
(2)密度流(下表)。①由海水溫度差異形成的密度流主要為暖流,分布在熱帶、副熱帶海區的大洋西岸,是因為較低緯海區太陽輻射強、海水受熱膨脹、海面稍高,致海水由較低緯海區流向較高緯海區。②由海水鹽度差異形成的密度流,范圍較小,多分布于一些主要海峽附近。
海區 | 密度流名稱 | 類型 | 海峽 | 表層海水流向 |
太平洋西岸 | 日本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 | 溫 度 差 異 | 鹽 度差 異 | 直布羅陀海峽 | 大西洋流向地中海 |
大西洋西岸 | 墨西哥灣暖流、巴西暖流 | 曼德海峽 | 印度洋流向紅海 |
南印度洋西岸 | 莫桑比克暖流、厄加勒斯暖流 | 霍爾木茲海峽 | 印度洋流向波斯灣 |
南大洋 | 赤道逆流 | 黑海海峽 | 黑海流向地中海 |
|
| 卡特加特海峽 | 波羅的海流向北海 |
(3)補償流(下表)。補償流有水平補償和垂直(上升和下降)補償。其中:①上升流是因離岸風致表層海水離岸而去,由相鄰海區的深層海水以上升流的形式補償;上升海域是世界海洋生產力極高的區域,世界沿岸上升流海區總面積僅占海洋總面積的1%o,而漁獲量卻占世界漁獲總量的一半。②表層有密度流的海區,其底層多有補償流,如直布羅陀海峽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人大西洋。
離岸風 | 海區 | 主要洋流 |
東北信風 | 1.北太平洋東岸2.北大西洋東岸 | 1.加里福尼亞寒流2.加那利寒流 |
東南信風 | 1.南太平洋東岸2.南大西洋東岸3.南印度洋東岸 | 1.秘魯寒流2.本格拉寒流3.西澳大利亞寒流 |
五、“厄爾尼諾。(“圣嬰”或“圣子”)全球作亂
1.現象:
“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圣嬰”(或“圣子”)一詞的音譯,是指在赤道太平洋東部的大面積海域,出現呈2—7年周期性的海水異常增高(水溫上升0.5℃以上,時間持續半年)現象。它既是一種海洋現象,又是一種大氣現象,即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信風原來向西吹,現改變為向東吹,使得原卒應在太平洋西部的高溫洋流向東移動,致使赤道太平洋海域出現兩大范圍的浪峰)。“厄爾尼諾”現象在5000年前就已發生,1950年以來共發生過13次,最近在1998年后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來勢猛、發展快、危害大。
2.危害:
①海洋生態災變。秘魯沿岸因水溫升高致魚群、海獸和海鳥大批死亡或遷徙它鄉。②是導致全球氣候異常的主要原因之一。嚴重打亂了全世界的氣溫和降雨規律,拉丁美洲沿海地區大雨滂沱,洪水泛濫;澳大利亞、東南亞、南亞乃至非洲中南部沿海則出現嚴重的旱災;就連北半球的中高緯地區,如加拿大、中國、等地都受到經過大氣傳遞的“遙相關”影響。③農業減產。嚴重的水旱災害導致農作物大幅度減產。如1998年前后的“厄爾尼諾”現象僅澳大利亞損失便達13.5億美元;朝鮮則連遭水災,顆粒不收;當年我國長江流域的特大洪水也與其相關。④海洋漁獲量下降,以1972年的“厄爾尼諾”為例,秘魯鯤魚年產量一下銳減50%,不僅影響了秘魯本國經濟,使世界上飼料也發生嚴重危機,美國因此改用大豆作家畜飼料(原以鰻魚為飼料),這又迫使國際大豆售價猛漲。
人們對”厄爾尼諾”現象正在深入研究,相信在未來,人類定會降服這個惡魔。
六、“拉尼娜”(“圣女”)來者不善

作為修正“厄爾尼諾”造成氣候失衡的另一種自然現象,“拉尼娜”(“圣女”,又譯“仙姑”)現象接踵而至。它是指東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溫的異常偏低現象(水溫連續6個月比一般年份低0.5℃),它會使赤道中、東太平洋信風較常年偏強、水溫偏低、云量減少、氣壓偏高,而赤道西太平洋則與之相反。“拉尼娜”發生時,我國夏季風會增強、北方降水增多、臺風次數增加。不過“拉尼娜”造成的災害損失低于“厄爾尼諾”。
七、大陸架海域漁業資源豐富的原因?
結合相關學科(生物、化學)知識理解海洋生物的生長和繁殖機制有助于突破難點。
(1)大陸架是指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圖中①表示海水上泛將海底____帶到表層,②表示營養鹽豐富,____眾多。
(2)大陸架海域漁業資源豐富的原因是:①沿海大陸架海水淺,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有利于海洋生物生長和繁殖;②沿岸陸地徑流帶來豐富營養鹽類(硅酸鹽、磷酸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餌料充足;③海水上泛強烈——寒暖流交匯致海水攪動上泛、沿岸上升流或冬季底部冷海水上泛。
八、四種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狀況比較
資源類型 | 開發利用狀況 |
海洋化學資源 | ①海水中已發現的化學元素有80多種。海洋中有大量的鹽類、鈾、重水等散布在廣闊的海洋中; ②目前海洋中化學資源開發達到工業規模的有食鹽、鎂、溴、淡水等; ③發展海水淡化技術,向海洋要淡水,是解決世界淡水不足的重要途徑之一。 |
海洋生物資源 | ①海洋中有20多萬種生物,其中動物18萬種,包括16000多種魚類,在不破壞資源前提下,海洋每年可提供3×10 噸水產品; ②現在,人類的海洋捕撈活動已從近海擴展到世界各海域,而且隨著技術的改進,人們的捕撈能力不斷提高; ③海洋生物資源能通過養殖、增殖等途徑實現可持續利用。 |
海洋礦產資源 | ①大陸架淺海海底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硫、磷等礦產; ②近岸帶的濱海砂礦中,富集著砂、貝殼等建筑材料和金屬礦產; ③多數海盆中,廣泛分布著深海錳結核,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潛力最大的金屬礦產資源。 |
海能源 | ①海洋能源屬可再生能源,而且沒有污染; ②現在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潮汐發電和波浪發電,但工程投資較大,效益也不高。 |
九、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態破壞的區別
海洋環境問題 | 表現 | 原因 | 后果 |
海洋污染 | 海洋遭到嚴重污染 | 污染物質進入海洋,超過海洋的自凈能力 | 危害到海洋生物和人類的健康 |
海洋生態破壞 | 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 人類生產活動及自然環境的變化 | 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改變 |
海洋環境問題 | 表現 | 原因 | 后果 |
海洋污染 | 海洋遭到嚴重污染 | 污染物質進入海洋,超過海洋的自凈能力 | 危害到海洋生物和人類的健康 |
海洋生態破壞 | 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 人類生產活動及自然環境的變化 | 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改變 |
十、世界漁場的形成可用下列聯系圖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