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熙載夜宴圖》卷,五代,顧閎中作 (宋摹本) ,絹本,設色,縱28.7厘米,橫335.5厘米。本幅無款。前隔水存南宋人殘題“熙載風流清曠,爲天官侍郎,……”20字。引首有明初程南云篆書題“夜宴圖”三大字。卷后有南宋史彌遠“紹勳”葫蘆印,清·宋犖鈐“商丘宋犖審定真跡”一印。拖尾有行書“韓熙載小傳”,后有元·班惟志泰定三年(1326年)題詩,又積玉齋主人題識。后隔水清·王鐸題跋,后有“董林居士”、“緯蕭草堂畫記”等收藏印。又有乾隆皇帝長跋及清內府諸收藏璽印。整幅畫分為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五段場景,其中有三段畫面出現了叉手禮: 第一段是韓熙載與來賓聚精會神傾聽琵琶演奏的場景,其中有兩人行的是叉手禮。第二段描繪的是韓熙載敲鼓,一歌妓跳舞,眾人觀舞的情景,人群里多了一個和尚,他謙恭有禮,行的就是叉手禮。最后一段描繪了宴會結束,賓客們陸續離去的場景,其中有一人回頭向韓熙載告辭,行的也是叉手禮。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圖片來源:故宮博物院網站 晉祠北宋叉手婦人 唐墓出土粟末靺鞨俑叉手造像 但據史料記載,叉手禮在唐代的發展同密教的傳入有著直接的聯系。密教系統地、較大規模地傳入中國始于唐代。8世紀的開元年間, 來自印度的高僧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在玄宗皇室的支持下翻譯大量密宗經典, 弘揚密法, 被視為唐密的開端。《唐代詩詞語詞典故詞典》中叉手禮釋義為:“兩手交叉抱拳, 是一種禮儀。” 安陽唐代趙逸公墓壁畫中的叉手禮 洛陽宋墓壁畫中的叉手禮 叉手示敬,是唐代盛行的一種恭敬姿勢。唐代叉手禮的行法是兩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翹。柳宗元的詩,“入郡腰恒折,逢人手盡叉”說明叉手禮成為了當時社交的常用禮儀。 宋元刻本《事林廣記》“習叉手圖” 叉手禮如何行呢?宋人《事林廣記》記載:“凡叉手之法,以左手緊把右手拇指,其左手小指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收不可太著胸,須令稍去二三寸,方為叉手法也。” 由史書記載和出土實物資料顯示,叉手禮這種行禮方式,出現于唐末,流行于五代、遼、宋、金、元時期的。這種行禮方式無論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種禮,以示尊敬。 據此,我們就容易理解柳宗元的“入郡腰恒折,逢人手盡叉”的詩句了。因為參與的改革遭到失敗,柳宗元被趕出京城,貶到永州,做了永州司馬。在唐代晚期,司馬是個品級很低而又沒有實權的閑官,所以,官職低下的柳宗元不論走到哪兒都得屈身事人,叉手行禮。 |
|
來自: carriehwyp96pm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