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以傲然鐵胎和變化莫測的釉色聞名于世,然而燒制工作所經歷的曲折,非匠人不可體會。 常說建盞燒制都有十三道工序,但何止十三道工序,以手工拉坯建盞為例,整體上建盞的燒制工序大概分為5個模塊。 一、前期泥料準備 1 選擇土礦:最好是建陽水吉當地含鐵量比較高的黏土,取回后將其堆放,讓這些土料自然風化。 2 機碓或水碓的加工:燒制過程中,工藝需求的不同會導致有細微的變化,因此有些原料需要進行這些加工,提高建盞的品質。 3 配料:根據不同的泥料來調試出適合的比例來進行配料。 4 入碓粉碎:把適配好的泥料和釉料,裝入機碓或者水碓中粉碎處理、 5 取料:當機器運行到一定時間,泥料和釉料被粉碎到合適的程度,就能將其取出。 6 過濾:把泥料過篩后放入漿池,釉料同理。 7 陳腐:釉料和泥料過濾一段時間后,都需要存放一定時間,這樣有助于后續的進行。 二、基本成型 1 泥料脫水:泥料雖然已經陳腐,但還屬于帶水的泥漿,需要進行脫水,才能變成軟硬適中的材料。 2 練泥:這個步驟可以手工,也可以機器,前者是用手工鏟泥練,機器練泥則是使用真空練泥機。練泥的作用就是把泥料中多余的空氣盡量減少,并且讓泥料均勻一致。 3 揉泥:顧名思義,把泥料揉成大小額泥塊。 4 拉坯:把泥后的泥塊,放置于轉動的輪盤上,用手拉出預先的器型,這一步對匠人的手藝要求很高,因為這直接影響建盞器型的好壞。 5 修坯:拉坯后的器型,只是基本毛坯,之后還需要在機輪上轉動輪子,把毛坯旋成造型美觀、厚薄均勻的坯體。 6 刻章:圈足底部或者其他部位刻上匠人的落款,或者刻上其他的字或印章。 7 干燥:把修整好的坯體干燥處理,準備素燒程序。 三、素燒過程 1 坯體檢驗:為避免不必要的素燒工作,坯體進入窯素燒前,需檢驗工作,合格后方能入窯。 2 搭棚板:搭棚板支柱需要用扁平程的穩定性,并且應當根據搭棚板的主體的大小和架層進行調整。 3 裝窯:合格的坯體分好,裝在棚板上。 4 燒窯:素燒有升溫曲線,按此操作,溫度升到七百五十度才能關火。 5 冷卻:關火后胚體仍然溫度很高,這時需要冷窯防止素坯驚裂。 6 開窯:窯溫冷卻至適宜環境時,就可以可開窯取出素坯了。 7 檢查素坯:取出的坯體一定要逐一檢查,杜絕不合格。 四、上釉過程 1 上水:合格的素坯要進行清潔上水,才能讓釉水與素坯緊密結合。 2 調釉漿:將釉漿攪拌混合均勻,并且用濃度表量出一個最佳質量濃度。 3 清潔釉水:用籮筐去除釉漿中的雜質,不讓釉水粘上雜質,從而防止影響釉水與素坯的粘合。 4 上釉:內層和外層都需要釉料,一般采用手握圈足的浸釉方式,或者用刷的方式。 5 干燥:上釉之后,將釉坯放置于自然通風處,自然晾干。 6 刷釉:釉層若是不夠厚,就要待干燥后再刷一層釉水。 7 清足:在除去過量的釉水。 五、燒制 1 灑粉:防止建盞在燒制中發生粘足現象,需在匣缽上,灑一層薄且均勻的耐火材料。 2 裝窯:把坯體裝入相應窯內,窯門關閉.. 3 燒窯:不同的匠人有不同的工藝制度,按照流程操作,直到溫度提高到1300℃左右時關火。 4 冷卻:關火后冷窯,窯內溫度可以降下來。 5 出窯:當窯內溫度降至規定溫度,打開窯門,最終成品就以這種方式出來了。 入窯憑人,出窯憑天。建盞的步驟環環相扣,動一則動百,每一只建盞都來之不易,其中包含了匠人的辛勤和期待,一只堪稱完美的建盞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也使得我們對建盞有了包容之心。 宋韻建盞,專注建窯建盞文化傳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