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醫學心理學知識點整理

     紫瑤書閣 2020-04-28
    第一章   醫學心理學主要理論
    一、行為學習理論
    行為:狹義:外部動作 廣義:外部動作、內臟活動、心理活動
    醫學意義:人類的個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習得性行為的綜合。異常行為和正常行為一樣,是通過學習獲得,那么也可以通過學習而矯正,進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創立了各種行為治療方法。
    1、經典條件反射(華生恐懼實驗):某一中性環境刺激反復與非條件相結合的強化過程,最終成為條件刺激,引起原本只有非條件刺激才能引起的行為反應。理論意義:一個中性刺激通過與無條件刺激配對,最后能引起原來只有無條件刺激才能引起的反應,這就是條件反射的形成。強調環境因素對行為的影響。
    特點:強化(環境刺激對個體行為反應產生的促進作用)、泛化(反復強化使某些與條件刺激相近的環境刺激也引起條件反射)、消退(取消強化,條件反射可逐漸消失 )
    2、操作條件反射:某一種行為出現以后立即受到一種刺激,則該行為會因這種刺激的作用而發生相應的增強或減弱變化。
    理論意義:操作條件反射重視行為結果對行為本身的作用
    類型:正強化(行為的結果導致積極刺激增加,則該行為增強)、負強化(行為的結果導致消極刺激減少,則該行為增強)、消退(行為的結果使積極刺激減少,從而使行為減弱)、懲罰(行為的結果使消極刺激增加,從而使行為減弱)
    3、內臟操作條件反射:操作條件反射在內臟功能方面的體現
    理論意義:通過內臟學習過程可獲得對內臟的意識控制。
    4、示范作用:人可以通過對—個具體模型(榜樣)的行為活動的觀察和模仿,學會這一種新的行為類型。具體過程:注意過程、保持過程、行為過程、強化過程
    5、認知行為學習理論:將認知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理論相結合。強調機體本身的各種因素,如期望、認知評價以及信念、人格等因素在行為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認為當發生環境刺激作用時,個體總是根據自己的認識評價等活動做出不同的反應。SOR
    二、精神分析理論
    醫學意義:強調個人的早期生活經驗對人格發展的影響。認為被壓抑在潛意識的心理沖突(主要是幼年時期的精神創傷和焦慮情緒體驗)可以通過某種防御機制以病態方式表現出來。精神分析治療方法。缺乏實驗室證據。
    1、心理結構理論:心理活動分3個層次:意識(人能認識自己和認識環境的心理部分,在人的注意集中點上的心理過程都屬于意識層次。)、潛意識(無意識,是人無法直接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動,包括原始沖動和本能,以及一些不被社會標準、道德理智所接受的被人壓抑著的欲望,或明顯導致精神痛苦的過去的事件)、前意識(指目前未被意識到,但在自己集中注意或經過他人的提醒下可以被帶到意識區域的心理活動和過程)【潛意識的欲望只有經過前意識的審查、認可才能進入意識】
    2、人格理論:本我(唯樂)、自我(現實)、超我(至善)
    3、性心理發展階段理論:根據“力比多”的發展講個體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五個階段:口腔期、肛門期、俄狄浦斯期(注意兩性差別)、潛伏期、生殖器性器
    三、認知理論
    認知:個體對“感覺信號的接受、檢測、轉換、簡約、合成、編碼、儲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斷和問題解決等信息加工的過程
    興起:1967年,Neisser U 出版《認知心理學》,標志著心理學領域又增添了一個分支。
    醫學意義:強調個體的認知對其情緒和行為的影響作用,由此而發展了認知治療。結合行為學習理論和方法,形成認知行為療法。
    1、艾利斯ABC理論,會引發連鎖反應,ABC之間可相互影響。
    2、貝克的邏輯錯誤基模理論:心理障礙的產生并不是激發事件刺激的直接結果,而是通過認識的加工(一種反應的基本模式),是在那些具有邏輯錯誤的思維的影響下促成的。貝克認為抑郁的主要特征是三組消極認知,即自我、對世界和對未來的消極看法。邏輯錯誤思維即認知歪曲,有任意的推斷、選擇性概況,過度引申,夸大或縮小,“全或無”的思維。
    四、心理生物學理論:以生物學的方法探索心理過程和心身相關的規律。
    五、人本主義理論:是對精神分析和行為學習的反動。強調研究正常人,強調人的潛能。
    醫學意義:個體成長受阻是因為他在成長的過程中遭受的是“條件性積極關注”,迫使他歪曲自己真實的感覺,并不自覺地將這些本屬于父母或他人的價值觀念內化,變成自我人格結構的一部分,以至于漸漸地出現“自我意識”不良以及“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差距,這往往是心理疾病的根源。創立了人本主義療法。對自我體驗、自我導向的信任也使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擴展到教育、培訓、團體機構發展、人際甚至國際沖突的解決等方面。
    1、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自我實現就是一個人力求變成他能變成的樣子,即“變成你自己”。需要層次: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自我實現
    2、羅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學理論
    對于潛能:人都具有自我實現和自我理解、維持自我健康成長的潛能。當環境阻礙自我實現時便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和疾病。
    自我理論:“自我”是羅杰斯人格理論的核心,也是他關于心理失調理論的基礎。人的行為是基于他對自己的看法而定的。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之間的差距能夠作為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標。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是心理問題的根源。
    第一章心理學基礎(腦基礎和社會學基礎)
    心理現象:心理過程 個性(心理特征上的差異。能力、氣質、性格)
    心理過程:認知過程(感覺、知覺、記憶、思維) 情感過程(情緒和情感) 意志過程(需要、動機、挫折)
    1、腦基礎
    腦的三個基本機能系統(聯合作用完成正常活動):調節張力和覺醒狀態的系統(腦干網狀結構的上行纖維,對大腦皮層的激活起決定性作用,從而保證完整的心理過程和實現有目的、有組織的指向性活動); 接受、加工、儲存信息的系統(大腦外層的中央溝后部,一級區用于接受特異信息,產生感覺功能;二級對信息進行加工和特征提取,形成知覺;三級進行更高級抽象的加工和存儲);計劃調節和控制復雜心理活動的系統(大腦外側面的中央溝前部,負責運動計劃、調節和控制的系統,這種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調節機制是在言語的參與下進行的)
    大腦兩半球機能的不對稱性:左腦(分析的、抽象的、繼時的、理性的和主題的特性。在語言的和與語言有關的概念、抽象、邏輯分析能力上占優勢。)右半球(具有全息的、具體的、同時的、直觀的和同格的特征。在空間知覺、音樂繪畫等整體形象、具體思維能力上占優勢)
    2、心理的社會屬性
    社會化:指特定的社會背景與文化生活環境中,個體形成適應該社會的人格特征、行為模式的過程。影響因素:家庭、學校教育、社會文化信息
    3、認知過程
    認知:指個體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察覺,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注意等心理活動。基本特征:選擇性、理解性、整體性、恒常性
    感覺:當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感覺是知覺的基礎)
    知覺:當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及其外部相互關系在人腦的反映。
    記憶:人腦對過去經歷的事物的反映。是人腦對外界信息的編碼、存貯和提取的過程。與學習密切相關。基本過程:識記(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保持(動態變化過程)、再認與再現(記憶的兩種表現形式)按信息論觀點,記憶的形成是信息加工過程,分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三個階段。
    遺忘:對識記過的事物不能再認或回憶,或者表現為錯誤的再認或回憶。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是先快后慢。遺忘的原因:衰退說、干擾理論、提取失敗理論(線索依賴性遺忘)、壓抑說(動機性遺忘理論)
    思維:人以已有的知識經驗為中介,對客觀現實概括的和間接的反映。重要特征:概括性、間接性。過程:分析與綜合(基本過程)、比較與分類、抽象和概括化、體系化和具體化
    問題解決: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標,應用各種認知活動、技能等,經過一系列的思維操作,使問題得以解決的過程。過程:認識、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
    注意:心理活動對某種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分類:無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特征:廣度、穩定性、分配、轉移。
    4、情感過程
    情緒(emotion)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出現的態度的反映,包括內心的體驗和伴隨的心身變化。生理性需要是否滿足、情景性、沖動性、外顯性。
    情緒的內容:內部體驗,表情(情緒的外部表現),生理反應
    原始情緒:快樂、悲哀、憤怒、恐懼
    情緒狀態:心境(一種帶有某種傾向性的、微弱而持續的基礎情緒狀態)、激情(一種猛烈、短暫、爆發的情緒狀態)、應激(機體受到出乎意料的巨大精神或軀體壓力所引起的情緒狀態)
    情感(feeling)則是情緒的高級形式,側重對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出現的態度的反映。
           高級社會性情感:道德感(衡量人的行為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觀而產生的情感體驗)、美感(事物是否符合個人審美需要而產生的體驗。)、理智感(個人對智力活動的需要和意愿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體驗)
    情緒理論:詹姆斯-蘭格理論(由環境激起的內臟活動導致情緒。強調植物神經系統在情緒產生中的作用);坎農-巴德理論(外界刺激通過傳入神經傳到丘腦,再由丘腦同時向上反饋至大腦皮層,產生情緒體驗;向下激活交感神經系統,引起一系列生理變化);情緒認知理論(強調認知過程對情緒產生的作用)情緒認知生理理論(沙赫特提出,認知、生理喚起和環境三因素說)
    情緒腦機制:網狀結構激活學說、情緒邊緣系統學說(邊緣系統與情緒的植物神經系統反應和情體驗關系密切)、多種神經遞質與情緒有關、情緒的外周生理變化(是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軀體功能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似乎缺乏特異性)
    情緒的意義和健康:適當的緊張情緒狀態往往可以維持人們對任務的興趣和警覺,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在人際交往中,表情是重要的非語詞信息。許多社會功能障礙患者,實際上情緒問題是其問題的核心。情緒最根本的意義在于適應。
    情緒的調節:目標(建立理想與現實盡可能一致的目標)、認知、環境、應對(注意轉移、行動轉移、心理釋放)、自我控制
    5、意志: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根據目的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意志與認知、情感和個性密切相關。
    意志過程:采取決定階段、執行決定階段
    意志的品質:自覺性、果斷性、堅韌性、自制力
    意志的培養:正確的觀念和崇高的理想、腳踏實地點滴做起、在克服困難中表現鍛煉培養意志、養成自我鍛煉的能力和習慣
    6、個性
    定義: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總和。
    特征:穩定性、獨特性、整體性、社會性
    結構:個性傾向性(人行為活動的基本動力,主要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等)、個性心理特征(在心理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成分,包括能力、氣質和性格三方面 )、自我意識(在認識方面包括有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觀念和自我評價等;在情感方面包括自我體驗、自尊、自信、自豪等內容;在意志行動方面包括有自我監督、自我命令、自我控制等)
    個性的形成:標志是自我意識的確立和社會化的完善。影響因素有生物因素、環境和教育、個人生活實踐。
    個性的內容:
    需要:個體對生理的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人腦的反映。需要是個體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的基本動力。
    動機(motivation):由需要所推動的、達到一定目的的行為動力,具有激發、調節與維持和停止行為的作用。動機沖突:雙趨沖突(兩個目標對個人具有相同的吸引力,二者必選其一)雙避沖突(兩個威脅或厭惡事物,但必須接受一個,才能避免另一個)趨避沖突(對單一的事物一方面是好而趨之,一方面又惡而避之)
    挫折:動機受到干擾阻滯、被迫暫時放棄或完全受阻所導致的需要不能滿足的情緒狀態。
    能力:直接影響人的活動效率,并使活動的任務得以順利完成的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智力指一般能力或認知能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思維力、想象力和語言能力等。
    氣質:個人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的總和,主要指心理過程的速度、強度、指向性和穩定性的特點。四種氣質: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抑郁質。
    性格:一個人對客觀現實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了的行為方式。特質論:個性是由個性特質構成的。個性特質可以作為個性分析和個性測量的單元。
    自我意識:個體對自己作為主體和客體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識。特征:社會性、能動性、同一性。是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組成的自我調節系統,控制這個體的心理活動和內容。
    第二章心理應激
    1、應激
    最早用“應激”這一術語來代表嚴重威脅機體內穩態的任何刺激所產生的影響,將引起應激的刺激稱作應激源。塞里的“GAS”模型:機體面臨不同的有害刺激卻表現出相同的、非特異性的生理生化反應和相應的病理生理變化。包含警戒、抵抗和衰竭三個階段
    醫學心理學對心理應激的定義:個體在實際上或認識上的需求與滿足這些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時的傾向于通過心理和生理反應表現出來的作用過程(或多因素作用系統)。5個要點:應激源、中介因素(認知評價、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個性等,認知評價在其中起關鍵作用)應激反應(生理、心理、行為反應)、各應激有關因素概念之間相互存在內涵上的交叉、應激的本質(個體對內外環境的需求的適應。結果有二:適應或不適應)
    與健康的關系:將心身健康的變異情況(如情緒反應、心身癥狀)作為應激作用過程的結果或應激反應來看待,應激理論為病因學以及治療、干預和預防提供了一個框架思路。應激是把雙刃劍,它對健康具有雙重影響:積極或消極。適當的應激可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過強的應激,不論是積極應激還是消極應激,都會使適應機制失效,從而導致某些功能障礙甚至導致疾病。應激可能與疾病的發生直接相關。應激可能與疾病的發生間接相關。應激可能加重已有的疾病。
    2、應激源(生活事件)
    定義:指向機體提出適應要求、可造成心理應激并可能進而損害個體健康的生物性、心理性、社會性和文化性的刺激。
    定量研究:霍爾姆斯(Holmes)和雷赫(Rahe)編制了《社會再適應評定量表》(SRRS),設置了生活變化單位(life change units,LCU),用以檢測生活事件對個體的心理刺激強度。
    與健康的關系:應激源的數量太多對健康不利。消極的、不可控制的、涉及生活核心部分的、過分強烈的應激源,會造成更強的應激反應,對健康的損害也更大。
    3、應激反應(心理反應、行為反應、生理反應)
    應激的心理反應:涉及“知情意個性”各方面。
    生理反應:在大腦皮層的協調和指揮下,通過植物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免疫系統進行調節的。以神經解剖學為基礎。既是軀體對應激源的適應過程,又是某些情況下導致疾病的生理基礎。
    心身中介機制:心理- 神經中介機制(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軸 )、心理- 神經- 內分泌中介機制(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軸 )、心理- 神經- 免疫中介機制
    4、認知評價:應激作用過程的關鍵性中介因素
    初級評價:通過認知活動判斷其是否與自己有利害關系。三種可能的結果,即:無關的、積極的或消極的(消極的經認知性再評價分為傷害、威脅、挑戰)。
    次級評價:對自己的應對能力和資源條件的評價過程,主要對個體是否可以克服應激性事件所帶來的“傷害”、“威脅”或“挑戰”做出評估。
    5、應對方式
    定義:個體對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現的自身不平衡狀態所采取的認知和行為措施。概念的把握:應對是針對應激性事件采取的任何認知和行為的措施,從遇到或預期將要遇到應激性事件開始,個體就已經在作應對。應對的涵義很廣。應對的努力有兩個方向,要么改變環境,要么改變自身。應對方式可能是健康或不健康的。目標是心身重新達到平衡。應對是認知和行為的措施,所以有效的應對策略是可以學會的。
    分類:
    根據應對的指向:分為問題關注應對與情緒關注應對,并區分出了8種應對策略:面對應對(問題關注)、有計劃地解決問題(問題關注)、尋求社會支持(問題關注或情緒關注)、自我控制(情緒關注)、保持距離(情緒關注)、承擔責任(情緒關注)、積極重新評價(情緒關注)、逃跑/回避(情緒關注)
    根據應激系統中的因素與環節:針對生活事件:計劃、回避、面對、分散、升華等。針對認知評價:自責、幻想、淡化等。針對社會支持:如求助、傾述、隔離等。
    6、心理防御機制(屬精神分析概念)
    概念:當個體潛意識中本我的欲望與客觀條件發生矛盾而造成潛意識心理沖突時,個體會出現焦慮反應,而心理防御機制則起到減輕焦慮的作用。如果防御機制被頻繁地應用,個體形成了回避現實的人格,這就會導致心理異常。有自戀型、幼稚型、神經癥型、成熟型。
    常見的機制:壓抑(Repression):壓抑是把意識所不能接受的,使人感到痛苦的沖動、欲望、思想或經驗,不知不覺地壓抑到潛意識中,從而表現為不能覺察或回憶。否認(Denial):否認就是歪曲或否認那些已經發生的令人痛苦的事實,以避免心理上的不安與痛苦,這是一種無意識的防御機制。退化(Regression):個體面對壓力時,心理活動退回到前面的發展階段,運用以前是恰當的但現在卻是不成熟的、幼稚的行為來應付,以獲得別人的同情和照顧,避免面對現實問題或內心的痛苦,這就是所謂倒退。轉移:個體不能把被壓抑的負性情緒,如焦慮、憤怒等,發泄到真正的目標上,因為這樣不安全,于是只能把自己的情緒轉而發泄到可能很安全的其它目標上。不適當的轉移可能也是造成變態行為的原因之一。合理化: 又稱作“文飾作用”,個體找出借口來解釋,以減輕焦慮、減少失望。葡萄酸機制、甜檸檬機制。投射:在潛意識中把自己所不喜歡的或無法接受的欲望、態度、感情、思想等轉移到別人身上,認為是別人有這種欲望、沖動或想法。以避免焦慮,獲得心理的平衡。有些具有被害妄想的人總疑心他人要害自己,實際上是自己內心對他人的憎恨(攻擊驅力)的一種投射。抵消:用某種象征性的活動來抵消不能被意識接受的欲望、沖動、觀念或行為,以減少負罪感和焦慮。強迫性儀式行為。反向形成:個體為了回避無法接受的沖動或欲望而以與沖動或欲望相反的行為表達出來。一個內心極度自卑的人,可能會過分炫耀自己的優點。轉換: 是將潛意識的內心沖突轉變成軀體化的一種防御機制。這些軀體癥狀均由于心理沖突、情緒緊張焦慮變換而來,沒有相應的疾病為基礎,但可以幫助病人擺脫暫時的困境、以求心理平衡。升華: 把一些意識所不能接受或不能容忍的本能的沖動或欲望,修飾成能被社會接受的行為或凈化轉換成某種高尚的追求。幽默:以詼諧的語言行為應對尷尬處境,使自己擺脫困境,維持心理上的穩定。
    7、社會支持:又稱社會網絡,是指個體來自社會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援,反映了一個人與社會聯系的密切程度和質量,具有減輕應激的作用。
    緩沖作用假說、獨立作用假說。
    8、與應激相關的人格
    有利于適應:堅韌人格、感覺尋求著人格、樂觀主義人格、幸存者人格
    不利于適應:A型人格(時間緊迫感、過強的競爭性、高度的敵意和攻擊性)——冠心病。C型人格(內向、高度社會順從、追求完美、情緒不穩定)——癌癥(更容易遭受應激事件、長期應激導致免疫力下降)D型人格(消極情感、社會壓抑)——冠心病
    第三章心理評估
    1、常用方法:觀察法、晤談法、調查法、問卷法、心理測驗法
    2、心理測驗:根據客觀的標準化了的程序來測量個體的某種行為,以判定個別差異的工具。
    3、心理測量種類:能力測驗(智力測驗、發展量表)、人格測驗(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驗(MMPI),艾森克人格測驗和卡特爾十六種個性因素測驗(16PF))、神經心理測驗(HR成套神經心理測驗)、評定量表(90項癥狀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生活事件量表、社會支持量表、應對量表)、職業咨詢測驗(職業興趣問卷)
    4、標準化心理測驗工具的條件:有效的問卷項目、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各種必須的常模、實施方法標準化(嚴格規定的實施方法、指導語、內容、答案和計分方法)
    5、常模:某種心理測驗在某一人群中測查結果的標準量數。常見的表示方法:均數、標準分(Z分、離差智商、T分常用與人格測驗、標準20)、劃界分
    6、信度與效度
    信度:可靠性,這是指重復測驗的一致性,也就是指測驗的穩定度。檢驗方式:重測信度、分半相關、正副本相關
    效度:有效性,這是指測驗實際上測量些什么,是否符合測驗的目的。檢驗方式:效標效度(即將測驗結果與某一標準行為進行相關檢查)、內容效度(測驗項目反映所測量內容的程度)、結構效度(反映編制此測驗所依據理論的程度)
    7、智力測驗:比率智商、離差智商
    8、人格測驗:問卷法、投射法
    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分成4個效度量表(Q被試者不能回答的題目數、 L掩飾、F效度、 K校正分)和10個臨床量表
    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包括E(神經質高分反映情緒不穩定,易焦慮)、N(內-外向高分反映個性外向)、P(精神質高分反映孤僻、挑釁、不適應環境。)、L(掩飾,低分反映樸實、天真;國外高分反映掩飾。)四個分量表。
    卡特爾16項人格因素問卷(16PF)
    9、評定量表: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含較廣泛的心身癥狀內容;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
    第四章心理治療
    1、心理治療:以醫學心理學的各種理論體系為指導,以良好的醫患關系為橋梁,應用各種心理學技術包括通過醫護人員的言語、表情、行動或通過某些儀器以及一定的訓練程序,改善病人的心理條件,增強抗病能力,從而消除心身癥狀,重新保持個體與環境之間的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心理治療的性質:自主性、學習性、實效性
    心理治療的原則:和諧性、針對性、計劃性、綜合性、保密性、靈活性、中立性、回避性
    適用范圍:綜合性醫院有關的病人(急性病人焦慮抑郁,用精神支持療法、松弛療法;慢性用心理支持療法和行為療法;心身疾病病人針對治病生活事件、心理因素、疾病病理過程)、精神科及相關病人、各類行為問題、社會適應不良(支持療法、應對技巧訓練、環境控制、松弛療法、認知改變等)
    基本過程:問題探索階段、分析認識階段、治療行動階段、療效評價階段、結束鞏固階段
    2、精神分析療法
    原理:潛意識中早年時期的心理沖突在一定條件下(如精神刺激、素質因素等)可轉化為各種心身癥狀。通過耐心的長期的“自由聯想”等內省方法,幫助病人將潛抑在潛意識中的各種心理沖突,帶入到意識中,轉變成為個體可以認知的內容和進行疏導,從而能使病人重新認識自己,并改變原有的行為模式,可達到治療的目的。
    一般內容:自由聯想、阻抗、移情(是指病人將過去的情感轉移到醫生身上,一般可分為:①正性移情,如依賴、順從、愛戀等;②負性移情,如氣憤、憎恨、攻擊、不信任等。)、發泄、釋夢、解釋
    適應癥:神經癥病人以及心身疾病的某些癥狀
    3、行為治療
    原理:以行為學習理論為指導,按一定的治療程序,來消除或糾正人的不良行為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原則:循序漸進式、確立靶行為、實踐或練習
    內容:系統脫敏法、滿灌療法、厭惡療法、正強化法或操作條件法、示范法、自我管理方法
    系統脫敏法 原理:建立與不良行為反應相對抗的松弛條件反射。使不良行為在與引起這種行為的條件刺激接觸中逐漸消退(脫敏)。步驟:松弛訓練、劃分焦慮等級、脫敏訓練。適應癥:恐怖癥或強迫癥;情景性焦慮或軀體癥狀
    滿灌療法:原理:讓病人一下子面對最恐懼的情景,甚至過分地與恐懼的情景接觸。由于恐懼刺激的“泛濫性”的來臨,個體面對過分的恐懼刺激,恐怖反應逐漸輕,甚至最終消失。適應證:各種恐怖癥或強迫癥;情景性焦慮或軀體癥狀。
    厭惡療法:操作條件反射中的懲罰作用。分厭惡刺激和付出代價兩種。適應癥:矯正各種不良行為。
    正強化法或操作條件法:通過正強化(使用獎勵)過程塑造新的社會行為模式。適應癥:建立良好的行為模式,以矯正某些社會行為障礙,如孤獨癥、慢性精神病人社會適應問題、某些慢性軀體疾病病人的習慣性病臥等。
    示范法:社會學習理論中的示范作用。生活示范(live modelling)、替代示范。適應癥:不良行為的矯正,社會技能的訓練,以及消除臨床病人所表現的焦慮反應。
    自我管理方法:建立前提操縱(控制導致不良行為的前提條件)、建立行為契約、記行為日記、運用自我指令、自我實施獎勵和懲罰。適應癥:校正不良行為或不良生活方式
    4、認知療法
    原理:認知過程影響情感和行為。
    內容:艾利斯的理性情緒療法、貝克的認知療法
    艾利斯的理性情緒療法:通過治療者與非理性信念辯論,使患者在治療中學習到的合理的思維方式得到強化,以理性信念面對現實生活,最終達到改變負性情緒和不良行為的目的。基本目標是說服患者理性情緒分析、識別非理性信念、向患者揭示如何質疑非理性信念、將質疑的學習推廣到未來的自我治療。三個階段:描述A判斷C、探討B、說服和直接對質用理性替代非理性。
    貝克的認知療法:強調心理問題與情緒相聯系的異常認知因素即認識歪曲。治療措施有認知技術、行為技術等。
    適應癥:抑郁癥、焦慮癥、恐怖癥(特別是社交恐怖)
    認知療法更注重患者的認知方式的改變和認知-情感-行為三者的和諧(與行為療法相比);重視目前患者的認知對其身心的影響而不是潛意識的沖突(與精神分析療法區別)
    5、來訪者中心療法
    原理:主張對個體采取了一種積極的觀點,認為人們趨向于自我完善。自我不協調是心理失調的原因。
    特點:以人為中心、把治療看成一個轉變過程、非指令性技巧
    基本治療方法:無條件積極尊重和接納、同情和理解、和諧關系
    適應癥:適應不良和神經癥的學生、兒童與父母,各種慢性精神病緩解期咨客和各種心理障礙者
    6、森田療法
    理論:森田認為神經癥是具有特殊素質的人的一種特殊心理反應。這種特殊素質是一種表現為內向型的、強烈的自我意識,過度的追求盡善盡美及過分渴望生活完美的神經質即森田神經質。精神交互作用具有森田神經質的人,往往求生、求全的欲望強,內省力也強,常為自己的健康擔心,把一般人在某種場合下可能產生的感覺誤認為是病。因而恐懼、緊張、注意集中在這些“癥狀”上。感覺越是過敏就越感到焦慮,“癥狀”也就越嚴重。反過來又加重恐懼感而形成惡性循環。
    治療原則:“順其自然”(讓病人承認并接受癥狀的現實,不把癥狀當作自己的心、身的異物)“為所當為”(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動上,即忍受痛苦也要接受癥狀并努力做應做的事)
    步驟:絕對臥床階段、工作治療階段、生活訓練階段
    適應癥:森田神經質引起的神經癥
    7、暗示與催眠療法
    暗示(Suggestion) :以間接的、含蓄的信息方式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產生影響的過程。
    暗示性測試:嗅覺法、平衡法、手臂法
    適應癥:對于暗示性高的病人效果較好。臨床上主要用于神經癥、疼痛、瘙癢、哮喘、性功能障礙、口吃、失眠等心理行為障礙。
    8、松弛療法
    原理:心、身和內臟(皮層、隨意神經和植物神經)三者是相關的。可以以肌肉放松為中心建立松弛條件反射。
    適應癥:心理緊張性焦慮、交感神經引起的頭痛、心率過速等
    9、支持療法:心理應激理論。適應癥為某些遭受挫折或感到環境嚴重壓力和緊張或者災難。
    10、生物反饋療法:通過生物反饋出來的活動變化的信號加以認知和體驗,學會有意識的自我調控,從而達到調整機體功能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理論基礎:內臟操作條件反射、信息論、控制論
    方法:選擇生物反饋儀、病人和環境的準備、治療過程
    第七章臨床心身問題
    1、心身疾病
    定義:介于軀體疾病與神經癥之間的一類疾病。狹義定義: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例如原發性高血壓、潰瘍病。廣義定義: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
    DSM診斷標準:有心理因素引起的軀體癥狀,心身有時間相關;軀體有器質性變化或明確的病理性過程(如嘔吐);符合軀體疾病及神經癥的診斷。
    發病機理:心理動力理論(潛意識心理沖突)、學習理論(社會環境刺激引發個體習得性心理和生理反應)、生物學理論(神經、內分泌、免疫)
    診斷原則:確定軀體癥狀。尋找心理社會因素并明確其與軀體癥狀的聯系。關注疾病癥狀與心理壓力反應的相似性。排除軀體疾病和神經癥的診斷。
    診斷程序:病史采集、體格檢查、心理學檢查、綜合分析
    防治原則:心理干預目標(消除心理社會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學病因、消除生物學癥狀);心、身同治原則;心身疾病的心理學預防應從早做起,并兼及心、身兩方面。
    2、內科心身相關問題
    病因:社會文化環境因素;病前人格(A型與冠心病);情緒;心理壓力(負性生活事件、實驗應激、社會支持缺乏);生活方式與不良行為;心力憔悴(情緒枯竭、人格解體、個人成就感降低)
    常見臨床問題:情緒障礙、認知功能損害、人格改變、住院產生的心理問題、心理防御機制、生活質量下降
    心理干預:一般性的心理支持和咨詢;行為治療;放松療法
    3、腫瘤科的心身相關問題
    病因:負性生活事件、應對情緒反應、人格特征(C型)、生物學機制
    癌癥病人的心理問題:心理反應階段(休克-恐懼期、否認-懷疑期、憤怒-沮喪期、接受-適應期);情感壓制(常進入慢性的抑郁和痛苦中)支持治療、轉移機制等
    第八章異常心理與不良行為
    1、異常心理
    定義:個體失去常態,心理活動發生與眾不同的改變,無能力按社會公認的方式行動,對本人或社會都不適應的后果。
    判斷標準:經驗標準(個體的主觀體驗、觀察者自己的經驗)、統計學標準(如心理測驗)、醫學標準(癥狀和病原學標準)、社會適應標準(社會常模)
    理論模式:醫學理論(生物學因素)、心理動力學理論(精神分析學說,潛意識中的沖突是心理異常的動力性原因)、人本主義理論(潛能遭受挫折和干擾)、行為理論(后天學習得到)、社會文化理論、生物-心理-社會理論、認知理論
    2、焦慮性心理障礙
    焦慮定義:是因受不能達到目的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預感到不祥和擔心而形成的一種緊張不安及帶有恐懼和不愉快的狀態。
    焦慮功能:信號功能;動員機體和調整行為;學習和積累經驗。
    焦慮分類(弗洛伊德:現實性焦慮、神經癥性焦慮(來源是潛意識的本能)、道德性焦慮
    心理干預:培養健全人格、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分析與分析性心理治療
    4、抑郁性障礙
    概念:持久的心境低落,多伴有焦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屬情感性障礙。具有較強的隱蔽性。
    病因:生物學因素(遺傳、生化、內分泌,5-HT和兒茶酚胺,去甲腎上腺素);心理學病因(心理分析理論憤怒轉向自我、習得性無助、認知理論負性認知和認知歪曲);社會因素(生活事件與誘因導致抑郁的產生)
    5、人格障礙
    概念:從童年或少年期開始,并持續終身的顯著偏離常態的人格。人格發展的畸形與偏離狀態,表現出持久的適應不良行為。
    特征:心理特點紊亂,人際關系差;面對困難或對自己不利,歸咎于他人;沒有責任感、罪惡感;對周圍的事物仇視、猜疑和偏頗的看法。
    反社會性人格障礙:行為與整個社會相背離,忽視社會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和義務,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對他人漠不關心,沒有同情心。
    心理社會因素:父母離異或被父母拋棄;家庭環境;社會文化。
    第九章臨床其它心理問題
    1、睡眠障礙:失眠、睡眠過度和覺醒障礙
    慢波睡眠:又稱非快動眼睡眠(NERM),沒有快速的眼球運動,全身肌肉仍保持一定的張力。慢波睡眠期間以副交感神經活動占優勢,心率減慢,血壓下降,胃腸蠕動增加。
    快波睡眠:又稱快眼動睡眠(REM),眼球快速水平方向運動;80%此期醒來的人述說鮮明生動的夢;全身肌肉松弛,肌張力消失。體溫升高,代謝率升高,心率、血壓、呼吸均有明顯變化。
    失眠類型:入睡困難型、保持睡眠困難型、早醒型
    2、疼痛的心理生物學
    疼痛概念:是一種心理生理現象。同樣的損傷,不同的人所感受的疼痛體驗不同;一些焦慮癥、抑郁癥伴發各種各樣的疼痛而無任何軀體性原因,還有幻肢痛更是不存在疾病器官的疼痛。
    痛覺特征:刺激范圍很廣、多種多樣,常和其它感覺并存、刺激與痛覺之間不存在必然的關系、是病人自己主觀的、高度個體化的經驗、具有積極和消極雙重意義。
    反應:心理反應、行為反應、生理反應
    傳導途徑:Aδ纖維將痛信號經脊髓丘腦側束上行(快痛)、傳導慢痛的是C類纖維
    影響疼痛的因素:社會學習、理解(對痛刺激的含義理解不同,可以產生不同的疼痛體驗)、注意、情緒狀態(焦慮常引起痛閾降低)、信仰、人格特征、性別人種
    3、慢性疼痛
    習得性無助:當動物或人長期暴露于不可回避的和不定時的厭惡刺激下,個體會逐漸失去回避動機,轉而表現出一種失助、失望、消極和被動挨打的行為模式。
    第十四章 病人心理與醫患關系
    1、社會角色與病人角色
    社會角色:是與人的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一個人可以同時或相繼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
    角色沖突:在角色轉換過程中,隨著角色的變化,個人行為不符合角色要求。分為:個人期望與角色要求發生矛盾;個人身兼多種角色,不同角色要求之間的矛盾;不同的人對同一社會角色的角色期待不同的矛盾沖突。
    病人的角色適應 :角色行為沖突、角色行為缺如、角色行為減退、角色行為強化、病人角色恐懼
    病人的心理需要: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刺激、尊重、自我實現需要
    2、人際關系的理論基礎
    概念: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個人情感基礎上的人與人之間相互吸引與排斥的關系,反映人與人之間的在心理上的親疏遠近距離。包含認識、情緒、行為。
    社會認知:個體對他人的心理狀態、行為動機和意向作出的理性分析與判斷的過程。特點為社會認知行為的一致性、選擇性、文飾性。影響因素為客觀因素(認知對象的特點、認知環境的特點)、主觀因素(生活經驗決定個人認知結構的簡單或復雜)、人格特點、個人需要。
    社會認知的偏差: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暈輪效應、社會固定印象
    人際吸引:人與人之間產生的彼此注意、欣賞、傾慕等心理上的好感,從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接近并建立感情的過程。規律為相近吸引(由于時間及空間上的接近而產生的吸引。在空間距離上鄰近的人容易產生吸引與喜歡,尤其在交往的早期更是如此。)、相似吸引、互補吸引、相悅吸引、儀表吸引、敬仰性吸引。
    醫患關系模式:主動—被動型模式、指導—-合作型模式、共同參與型模式
    臨床醫學中的人際交往 交談的原則:尊重病人、有針對性、及時反饋;非言語交往:面部表情、身段表情、目光接觸、人際距離與朝向、語調表情
    緒論
    1、醫學心理學:是醫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的交叉學科,研究有關健康和疾病中的心身相關性,解決醫學領域中的心理行為問題。
    2、學科性質:交叉(基礎、臨床、預防等學科的交叉)、基礎(醫學生的一門醫學基礎課程)、應用(醫學臨床及心理門診中的專業應用)
    3、醫學模式:指醫學的一種主導思想、是某時代的各種醫學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觀、健康觀。影響著醫學工作的思維及行為方式,也影響醫學工作的結果。
    4、醫學模式改變的動因:疾病譜發生變化;心理、社會、行為因素與目前導致人類主要死亡的疾病有關;對心理社會因素與軀體疾病的中介機制有較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壓力對人的健康的影響;對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斷增加;
    5、新的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整體觀(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心身統一觀(人同時有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人與環境的密切聯系觀;主動調節和適應觀(心理因素有能動作用)
    6、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按手段分:觀察法、調查法(晤談、訪問、座談或問卷)、心理測驗法、實驗法;按開展時間分:縱向研究(前瞻性研究、回顧性研究)、橫向研究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午夜av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 国产睡熟迷奷系列网站| 国产日产欧产精品精乱了派| 人妻丝袜无码专区视频网站| 六十路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不卡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AV| 高清无码爆乳潮喷在线观看| 狠狠噜天天噜日日噜| 深夜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又粗又大又黄又硬又爽免费看 |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视频观看| 无码人妻蜜肉动漫中文字幕| 天堂亚洲免费视频| 欧美丰满熟妇BBB久久久| 久久精品第九区免费观看| 老师在办公室被躁在线观看| 亚洲一本二区偷拍精品| 国产V片在线播放免费无码| 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在线|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全免费观看 |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高清播放| 欧美巨大极度另类| 亚洲熟妇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午夜不卡精品影院 | 国产初高中生真实在线视频| 国产360激情盗摄全集| 男女性高爱潮免费网站| 久久毛片少妇高潮|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综合|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入高清播放| 菠萝菠萝蜜午夜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 少妇和邻居做不戴套视频| 日本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 97精品亚成在人线免视频| 丰满无码人妻热妇无码区|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