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臨床十講】柴胡桂枝干姜湯證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147) 柴胡桂枝干姜湯也是七味藥,也是寒溫并用。柴胡、黃芩兩味涼藥清解少陽膽熱;干姜、桂枝兩味溫藥通陽散寒,溫化水飲;病人有口渴,加了天花粉,牡蠣與天花粉同用可以逐飲散結。 這類病人,既有水液內停,又有陰虛,又有氣郁,三個方面的病機。劉渡舟教授提出了膽熱脾寒的概念,比較容易掌握,說膽熱脾寒是從臟腑的角度來把握,病人既有少陽病,又有太陰病,方子里面用了干姜、炙甘草,相當于半個理中湯。我前面講過,如果病人既有少陽病,又有太陰的不足,可以先補后和,而這里提出也可以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寒溫并用的方法。 慢性肝炎的證型中最多的是肝郁脾虛,其中的脾虛包括了脾氣虛和脾陽不足。如果是脾氣虛,常用的方如四逆散合四君子湯,或者柴芍六君子湯。如果是脾陽虛,就用柴胡桂枝干姜湯,牡蠣的散結作用可以針對肝病的脅下痞硬,對于伴有肝臟腫大或脾臟腫大,病人同時又有口渴的,效果非常好。 劉渡舟教授很擅長用這條方,治療肝病是劉老的強項,他的弟子們也延續了這個優勢。有一次我們請王慶國校長過來講座,專門介紹劉渡舟教授治療肝病的經驗,其中就講到劉老很擅長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湯。這類肝病的病人病位肯定在肝,西醫認為在肝,中醫同樣也認為在肝,肝病的病人當然很常用柴胡劑,這是第一。第二,這類病人消化又不太好,大便爛,有點怕冷,舌質有點淡嫩,所以柴胡桂枝干姜湯很好用。我在臨床上用得也很多,除了治療肝病以外,治療糖尿病也用得很多。 【方論】歷代醫家對本方的病機有不同見解,劉渡舟教授在《傷寒十四講》中云:“用本方和解少陽兼治脾寒,與大柴胡湯和解少陽兼治胃實相互發明,可見少陽為病影響脾胃時,需分寒熱虛實不同而治之。”遂劉老提出“膽熱脾寒”這一病機,只要符合“膽熱脾寒”這一主要病機,無論何病,用之皆效如桴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