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中的特殊治法 辛甘化陽:是指用辛味藥與甘味藥相互配伍以扶助陽氣,強壯 陽氣的治法。如桂甘湯(桂枝之辛與甘草之甘相互配伍,辛甘合化為陽,從而起到通心脈,和血氣,振奮心陽的作用,用治心陽不振的心動悸等證。 酸甘化陰:是指用酸味藥和甘味藥相互配伍以益陰的治法。化陰,即斂陰,滋陰并進而使陰血日長之意。臨床常用于陰不濟陽之風。如桂枝湯中白芍之酸與甘草之甘相合配伍,酸甘并用,既斂又滋,從而起到化陰滋營的作用,以補充營陰的不足。 急下存陰法:指在熱性病過程中,熱邪積滯內結,津液日益不耗損,此時急須應用寒下方劑以通導大便,清瀉實熱,從而達到保存津液的一種治法,如大承氣湯峻下熱結,以治療實熱積滯,內結腸胃之陽明腑實證。 釜底抽薪法:指用寒苦降下,通導大便以瀉除實熱之邪的方法。本法好比實抽取鍋底下燃燒底的柴草以降低鍋內溫度一樣。泛指寒下法,以其苦寒泄降,清除實熱積滯,導熱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代表方大承氣湯 。 調和營衛法:是糾正營衛不和,解除風邪的一種治法。如方桂枝湯桂枝與芍藥。 滋陰疏肝法:指以滋陰補腎藥與疏暢肝氣藥相合組方,使肝氣和暢,柔達的方法。代表方 一貫煎,治療肝陰虛,肝氣不舒之胸脘脅痛證。 滋陰潛陽法:指用滋陰的藥物配伍重鎮潛陽藥,具有滋養肝腎,平肝潛陽的作用,用治肝腎陰虛,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病證的一種治法,如鎮肝熄風湯。 補氣止血法:治法之一,又稱益氣攝血。是指通過益氣健脾以統血,攝血,從而治療氣虛脾不統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證的一種治法。代表方歸脾湯、固沖湯、補中益氣湯。 補氣活血法:是指重用補氣之藥,以令氣旺血行,瘀去絡通的一種治法。用治氣虛血瘀,因虛致瘀的中風證,如補陽還五湯。 益氣升陽法:指以補氣藥配伍升舉陽氣藥組合成方,以治療中氣虛弱,清陽下陷病證的一種法,如補中益氣湯 。 透熱轉氣法:是治療溫病熱入營分的一種治法。當邪熱初入營分之時,證見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斑疹隱隱,舌絳。治療除清營解毒外,可清氣透熱,導營熱向外透發,從外而解的治法。代表方青營湯 。 養陰透熱:溫病后期,陰液已傷,而邪熱仍稽留陰分導致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少苔,脈細數時,用養陰退熱藥(鱉甲),配合芳香透熱藥(青蒿)治療,使陰復熱退,熱透邪出的一種治法,如青蒿鱉甲湯。 化痰熄風法:是治療風痰上擾證的一種治法。風痰上擾證以眩暈,嘔惡,舌苔白膩為癥,其由脾濕生痰,痰阻清陽,加之肝風內動,風痰上攏清空所致,治療上應采用化痰熄風藥,以祛除風痰,如半夏白術天麻湯。 涼肝熄風法:清肝熱平熄肝風的羚角鉤藤湯。 逆流挽舟法:為治療痢疾初起而有表證(外感夾濕型痢疾)的一種方法,如敗毒散。 通因通用法:為反治法之一,指應用通下的方藥來治療表現上有通泄的病癥的一種治法。如芍藥湯、大承氣湯 。 補火生土法:指溫壯,補益命門之火,以溫養脾土的治法,用以治療命門火衰,不能上暖脾土,脾失健運之五更泄瀉,不思飲食,食不消化之證,如四神丸。 辛開苦降法:當寒熱互結,腸胃不和而見心下痞滿,嘔吐下利時,用辛味藥之辛散以開通心下之痞結,配以苦味藥之苦降,苦寒以清降泄熱,降泄胃氣以止嘔,兩者合用,平調寒熱,開結降泄以治心下痞證,如半夏瀉心湯、枳實消痞丸。 溫陽止血法:指用溫補脾陽的藥物,來恢復脾統血的功能。以達制止出血的治法,用治脾陽虛寒所致的出血證,如黃土湯、理中丸。 涼血止血法:十灰散。 涼血散瘀法:涼血兼散瘀。主治熱入血及熱傷血絡證,因熱與血相搏和離經之血易致瘀,治宜涼血養陰,使熱清血寧而無耗血之慮,又配散血使血止而無留瘀之弊。如犀角地黃湯。 清肝寧肺止血法:咳血方。 溫陽利水法:真武湯。 溫陽化飲法:苓桂術甘湯。 增水行舟法:指以滋陰增液的藥物組成方劑,功能滑潤腸道,導下便結津枯,尤偏于陰虧液涸之便秘的一種治法。滋陰增液,潤腸通便,猶如水漲則船行通暢,故名之。如增液湯、增液承氣湯。 滋水涵木法:即滋腎養肝。指運用滋腎陰、補腎水以達到潤養肝陰的方法。此法常用治腎陰虧虛肝木偏旺的病癥。如杞菊地黃丸、一貫煎。 益氣固表法:玉屏風散。 補氣攝血法:是指通過益氣健脾統血、攝血。從而治療氣虛脾不統血所致出血日久不止之證的一種治法,如歸脾湯、補中益氣湯。 疏肝健脾法:逍遙散。 疏肝理脾法:四逆散。 解表清里法:如防風通圣散、葛根芩連湯。 解郁透氣法:四逆散。 益氣滲濕:如參苓白術散、防己黃芪湯。 益氣解表法:敗毒散。 培土生金:即補脾益肺,指用補脾土的方法,使脾氣健運,能正常地生化水谷精氣,上養于肺,以治療肺臟虧虛病癥的一種治法。如參苓白術散、六君子湯、麥門冬湯。 |
|
來自: 天宜xz4gehf39j > 《醫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