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我們講了顛覆性創新與連續性創新,想必大家對這兩個概念已經非常熟悉了。不過,對于創新,我們還要強調一點,那就是創新不僅僅是指發明創造,還包括將發明創造商業化。 發明創造當然重要,但是將發明創造商業化,也很重要。比方谷歌,給它帶來滾滾財富的搜索技術,并不是它自己研發的,谷歌只是采納了這一創意,并通過一系列手段使自己成為了顛覆性創新者。 將別人的發明創造商業化,最厲害的人物當屬喬布斯。施樂公司有一個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曾擁有很多才華橫溢的計算機科學家。他們在20世紀70年代的時候,為現代臺式電腦發明了許多革命性的功能,包括圖形用戶界面、網絡化計算機和激光打印機。 然而,這些發明創造并沒有給施樂帶來什么幫助,因為施樂從來都沒有認真考慮過將這些發明創造商業化的問題。 1979年,當年輕的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參觀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時,他們被眼前的發明深深震撼了。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采用了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創意,為初出茅廬的蘋果公司重新設計了個人電腦產品線。歷史就此改變。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像喬布斯那樣的創新者呢?首先告訴你一個壞消息:喬布斯的成功不能復制。接下來再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創新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可以在后天習得。當你掌握創新者的技能,即便成不了喬布斯,也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創新思維的人。 接下來,我們就詳細闡述一下,成為一名創新者,應該具備的五項基本技能。 技能一:聯系 創新者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們能把尚未被聯系起來的事物聯系起來。聯系,是跨越領域、產業,乃至地域,做出驚人關聯的能力。克里斯坦森研究發現,創新者往往認為擁有這項技能是理所當然的。舉個貝尼奧夫的例子。 早在15歲的時候,貝尼奧夫就與技術和軟件結緣,他成立了一家小型軟件公司,名為自由軟件。 在大學學習計算機時,貝尼奧夫曾在蘋果公司實習。期間,蘋果推出了第一臺Mac電腦。在蘋果公司“think different”的環境里,貝尼奧夫親身體驗了“think different”的文化。 畢業后,貝尼奧夫加盟剛剛起步的甲骨文公司。25歲時,他已經成為甲骨文營銷部門的領頭人,并預見到互聯網將會涌現新浪潮。 當知識和經驗積累到一定階段,幸運之神隨時都可能垂青。在夏威夷和海豚一起游泳時,貝尼奧夫突然靈光一閃:“為什么企業軟件不能借鑒亞馬遜的模式呢?有了互聯網,為什么還要用老辦法載入和安裝軟件呢?” “當企業軟件遇見亞馬遜”,貝尼奧夫將它們聯系在了一起:中小型企業負擔不起昂貴的定制企業軟件,如果能夠為他們物美價廉的互聯網軟件,必定是一樁大有潛力的生意。就這樣,salesforce.com問世了。 把尚未被聯系起來的事物聯系起來,是貝尼奧夫成功的直接原因。當然,這背后也少不了他多年軟件行業的積累。二者的結合可以解釋貝尼奧夫成功的50%以上的原因。 關于行業積累,這個沒有什么捷徑,在你自己選擇的領域好好干就是。關于聯系,它的捷徑就是跨界組合,就是將兩個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比方谷歌的聯合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就是將看似不相關的領域學術文獻的引用和網絡技術聯系起來,從而發現了機會,創建了谷歌。 創新者將不相干的事物聯系在一起,多數都是生拉硬拽,并不合理。只是聯系的次數多了,形成創新想法概率也變高了。 技能二:發問 問題是激發創新想法的催化劑,偉大的創新者都善于提出發人深省的問題。 比如喬布斯,他就經常問一些類似的問題:比方“為什么手機一定要有鍵盤?”正是在這些問題的驅動下,喬布斯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又一個顛覆性的產品。 想成為一個善于發問的創新者,有什么秘密嗎?克里斯坦森說,秘密談不上,但方法是有的: 一是創新者會不定期地質疑現狀,以解除現狀對思維的限制。比方當喬布斯問“為什么手機一定要有鍵盤?”時,他就解除了鍵盤對于手機的限制。在智能手機出現之前,一提到手機,人們就會自動默認它有個鍵盤。這種自動化的想法,才是創新最大的敵人。 二是創新者經常把“為什么……”和“為什么不……”這兩個句式掛在嘴邊。“為什么……”這個句式是創新者用來搞清楚現狀的工具,而“為什么不……”這個句式則是創新者用來解除現狀對思維束縛的工具。 寶麗來聯合創始人埃德溫·蘭德的經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一次和家人度假的時候,蘭德給3歲的女兒拍了一張照片。小女兒很想知道,為什么不能馬上就看到自己的照片。這個簡單的問題讓蘭德陷入了沉思。“對啊,為什么不能讓女兒馬上就看到照片呢?”這個想法催生了拍立得照片,給公司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是創新者善于提出假設,“如果……會怎樣”是他們第三個常用的句式。20世紀90年代,喬布斯重返蘋果公司之后,經常問員工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錢不成問題的話,你會做什么?”這個問題解除了錢對思維的限制,激發了新產品和服務的創造。 發問,是為了獲得真相,而要想獲得真相,只問一個問題通常是不夠的,需要打破砂鍋問到底。對此,最好的方法論來自于豐田汽車公司的“五個為什么”,“五個為什么”也被稱為“5why工作法”,它的發明者是豐田汽車公司的前任首席工程師大野耐一。 (責任編輯: 季麗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