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學說,是中醫學獨特的預防醫學理論。治未病的學術思想最早出自于《黃帝內經》之中,仲景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繼承并發展了這一理論學說,將“治未病”的學術思想貫穿于《傷寒雜病論》全書的始終。其中《金匱要略》把“上工治未病”列為全書之首,開編之綱。《傷寒論》中雖無“治未病”之明文,然六經辨證理論體系,理、法、方、藥運用規律處處體現著預防醫學精神。 因此“治未病”是仲景指導臨床辨證論治的重要原則之一,“治未病”的思想在仲景學術中已形成較完整的學術體系,其中包括有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傳,未變防變,已變防逆,初瘥防復等。 筆者從個人臨床醫療實踐中感悟仲景“治未病”的涵義,將其分為“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治愈病”四個層面。 第一層涵義 “未病先防”是“治未病”的預防原則 治未病的核心內容是重視預防,提倡養生。《金匱要略》中指出:“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若五臟元貞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提示注意養生是預防疾病的首要條件。如何養生?仲景所論頗多,筆者歸納為四個方面。 調神養心 仲景倡導“恬淡虛無”,“精神內守”,責怪“唯名利是務”,認為必須重視調養心神,方是“保身長全,以養其生”的關鍵。 “四時”養生 仲景重視四時養生,如《傷寒論·傷寒例》曰:“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柔剛也。”主張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干忤經絡”,即是說當順應四時,外避邪風,養護健身,方能防患于未然。 擇選飲食 仲景曰:“不閑調攝,疾疢競起。”指出飲食養生的重要意義。又明言道:“凡飲食滋味,以養于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強調了飲食合理,是健身防病的關鍵。故在《金匱要略》開篇即云:“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可見飲食性味,合于形體,相宜與忌,四時皆應,是養生防病的重要內容。 房事養慎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篇中提出“房室勿令竭乏”,此一語道出房事養生的關鍵重在節制房事,以防損傷元氣而致諸病叢生,故房事養慎自古就十分重視。 總之,仲景重視養生,預防疾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在無事之前,不求既逝之后,故以未病先防為首。 第二層涵義 “既病早治”是“治欲病”的防患原則 “治未病”的第二層涵義,旨在突出早期治療,防微杜漸,將疾病消滅在初期階段。《黃帝內經》言:“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意在強調早治。再如《金匱要略》中指出:“適中經絡,未傳于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合九竅閉塞。”所以“上工”善于早期治療,切不可貽誤病機,導致傳變。 第三層涵義 已病防變是“治已病”的預防原則 六經病證有傳有變,內傷雜病亦有傳變,故須及時辨證已病,同時采取預防性治療措施,防止病邪傳變,做到辨證論治與辨證先防相結合,此醫家必備之法術。 已病防傳 “傳”,指病情順著一定的趨向發展,一般說,凡病邪侵襲,邪氣內傳,則病證由表傳里,由陽入陰,故防邪內傳,屬當務之急,如《傷寒論》第8條曰:“太陽病……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此為六經病證防止傳經之法。又如《金匱要略》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又曰:“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仲景舉例說明治療雜病時防止臟腑相傳的方法。此皆為治未病學術思想的體現。 未變防變 “變”是指病情在某種特殊條件下發生了性質的改變。“傳”與“變”多常互稱為病情的進展。若病情急劇變化發展時,則當防止病情轉為危重,應積極采取防治措施,力挽敗途。如陽明病中的清熱救陰法與峻下攻實法,皆為防止病情速變危重而設。 已變防逆 若疾病已進入危重之勢,為防止病情變逆,危及生命,則當從速采取急救的防治措施。如少陰病“急下之”以存陰之法,“急溫之”以回陽之法,均是急救之法。此外,仲景在救治之中論述了眾多死證,以示病情的危急,當務救急,以挽陰陽離絕之勢,此為預防疾病危逆而設。 第四層涵義 初瘥防復是“治愈病”的康復原則 疾病新瘥,氣血未壯,元氣未復,陽陰未和,宜采取一些防治措施以促進康復,其方法有二。 促“陰陽自和” 《傷寒論》曰:“……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陰陽自和的途徑,一者不用藥惟靜養,自然療能,陰陽自和。二者,少與扶正之品,促陰陽自和,早日康復。 防病復發 《傷寒論》最后一篇“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專論差后勞復諸病的辨證論治方法,意在提示醫、患注意預防疾病復發。預防的重點在于防止勞復、食復、房勞復、陰陽易、感邪復、傷神復等多種因素。此外,強調“保胃氣,存津液”的原則,以防傷元氣為先。 總之,仲景“治未病”學術思想對預防醫學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意義,為研究現代預防醫學啟迪思路。 ![]() ?哲眼看中醫 |
|
來自: JXY雨萌 > 《醫道宗源(哲眼看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