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藝術 —— 弘揚佛法,共沐藝術! 一、看圖識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巴利文:Gotama Siddhatth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迦毗羅衛國釋迦族人,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人。成佛后被稱為釋迦牟尼佛,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對宇宙人生真相徹底的了知、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徒稱呼他為佛祖。佛陀是三界的導師,四生的慈父,從佛陀的言行中,可以知道佛教的道范。 
釋迦牟尼佛像 在造型上,釋迦牟尼佛具備“三十二相”和“八十種好”,面相慈祥、端莊,頂有肉髻、波狀髻或螺髻,眉間有白毫相,雙肩寬厚等。常見的姿勢有坐、立、臥三種; 釋迦牟尼像常見的手印

常見服飾樣式 
佛寺供釋的釋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以下的造型: 第一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名為定印,表示禪定的意思。這種姿勢的造像,名為成道相; 釋迦牟尼成道相
兩側立迦葉(老者)、阿難兩位弟子 第二種是結跏趺坐,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屈指作環形名為“說法印”,這是“說法相”,表示佛說法的姿勢; 
釋迦牟尼說法相(杭州靈隱寺) 第三種是釋迦牟尼禪定相 
釋迦牟尼禪定像,兩側立迦葉、阿難兩位弟子 釋迦牟尼禪定像是釋迦牟尼佛造像的形式之一,表現釋迦牟尼禪定、修行的形象。流行年代自公元二世紀中期起,曾與說法像同時流行。莫高窟259窟的禪定佛像,造型古樸、渾厚,面相端莊。一般為結跏跌坐,雙肩下垂,左右手疊置業于腹前,右掌壓左掌,掌心朝上,結禪定印。 三世佛 
橫三世佛 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對象,根據印度哲學,時間和空間是混淆起來的。因此三世佛分為以空間計算的“橫三世佛”與以時間計算的“縱三世佛”。
圣誕日 
農歷四月初八為佛誕日,即釋迦牟尼佛祖誕生之日,又稱浴佛節、灌佛會、龍華會、華嚴會等。公元前623年,佛祖誕生于北印度,為凈飯王之太子,剛出生便手指天地腳踩蓮花,九龍吐水沐浴其身,故佛誕節多以香湯浴佛做法會,又稱浴佛節,屬于我國佛教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之一。因此,便有了慶祝的重要內容之一:以香水沐浴佛身,所以佛誕節又名“浴佛節”
二、釋迦牟尼故事

?點擊播放 釋迦牟尼造像姿態:誕生相、太子相、禪定相、成道相、說法相、旃檀相、入滅相。 1.誕生相 

據佛經記載,佛祖降生后,即向東西南北各行七步,并以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同時做了大獅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所以釋迦牟尼降生像為童子形,上身赤裸,下著短裙,左手指天,右手指地。 2.太子相
釋迦牟尼二十九歲出家,出家前為凈飯太子,因此太子相就是出家前的釋迦牟尼形象。因為是成佛前的形象,因此太子相著菩薩裝束,與通常的釋迦牟尼佛裝造像不同。太子相是內陸非常少見的,多見于藏傳佛教。藏傳佛教信徒磕長頭去朝拜的,就是大昭寺內的那尊釋迦牟尼十二歲等身像“覺阿”佛。
3.禪定相

為釋迦牟尼禪定、修行的形象。流行年代自公元2世紀中期起,曾與說法像同時流行。但自公元3世紀起,禪定像便成為釋迦牟尼的主流造像。釋迦牟尼禪定像的造像特征為螺發佛裝,跏趺坐姿,兩手平放于腿上,一掌置于另一掌之上。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左手上,兩拇指相接。表內心安定之意。
4.成道相


基本特征是螺發佛裝,佛陀與弟子們光頭不同,佛陀頭發旋屈如螺紋,結跏趺坐,右手施“降魔印”,左手施“禪定印”,或結禪定印托缽。
5.說法相


螺發佛裝,結跏趺坐,施“說法印”。或左手結禪定印托缽,右手結說法印。 6.旃檀相


這是釋迦牟尼站立的形象。據說是優填王用旃檀木為在世時的釋迦牟尼制作的雕像。旃檀像的特點是:袈裟緊貼在身上,衣紋成同心波紋狀;右手施“無畏印”,左右施“予愿印”。后來這一形象延伸到金銅佛造像,因此旃檀像不僅僅指使用旃檀木雕刻的造像,更多的是指具有這一類特征的造像。
7.入滅相 
釋迦牟尼八十歲時在婆羅雙樹下進入涅磐(即進入永無輪回的最高修行境界)的形象,也被稱為“臥佛”。這種形象多見于石刻和寺廟大型雕塑,小型金銅佛造像中比較少見。 三、釋迦牟尼美圖賞析
此圖表現佛祖圓寂涅磐的場景。佛祖衣紋用線粗重,穿插自然有勢,粗重的衣紋之間飾以數種細紋,衣服的整體描寫尚屬工細;弟子及其他人物,則用粗線處理。弟子的面部表情虔誠,表達出作者對佛的虔誠和敬意。整幅作品用筆拙厚而不板滯,有一定的裝飾趣味。 
明 丁云鵬 釋迦牟尼圖軸 紙本設色 140.7×58cm 天津博物館藏 作品描繪的是佛祖釋迦牟尼在山崖之間面壁沉思悟道的情景。畫面以青綠山水的畫法繪制環境,長松刻畫細膩,白衣人物在山石的青綠之間格外突出。
丁云鵬《釋迦講經圖》

宋元時期釋迦牟尼唐卡壁畫

時代:明代 地點:靖遠縣 珍藏單位:靖遠縣博物館 佛像頭頂為左旋螺發,肉髻低平,前有髻珠。額中飾白毫,雙眉細彎,眼簾低垂,目視下方。鼻梁高挺,薄唇微閉,嘴角微揚,面露微笑。兩頤豐圓,表情莊重。雙耳垂肩,頸部有三道紋。袒胸露乳,胸部正中飾“卍”,雙臂自然下垂,雙手結禪定印,拇指相對,右手置于左手之上,手指纖長。佛像上身披雙領下垂式大衣,褶皺明顯,衣邊呈帶狀,帶內飾串枝蓮花紋,以珍珠鋪地,帶邊飾串珠紋,線條流暢,衣褶自然。下著裙衣,以帶束布而成褶,露出裙褶和腰帶結。腹部裙褶呈五瓣狀聚攏,均飾蓮花紋,蓮紋內刻“佛”字,裙邊滿飾細碎花紋。腿部衣褶略呈橢圓形,邊飾串枝蓮紋。雙足底部平仰,足底分別刻一朵寶相花,清晰可辨。 
*0816 釋迦牟尼畫像 立軸 設色絹本
西天釋迦佛畫像 
釋迦佛與三十五懺悔佛唐卡 十七世紀 西藏噶瑪噶舉派傳承繪畫 棉地礦物顏料 金粉 私人收集 
掛軸 絹本彩繪 十四世紀 鐮倉時代繪畫 尺寸:107.3 x 57.8 cm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 隆日編譯

元 顏輝 釋迦文殊普賢 立軸 設色絹本 日本長春閣舊藏 此圖線條細膩遒勁,設色高古,與藏于日本京都知恩寺的顏輝傳世杰作《蛤蟆仙人像》如出一轍。這兩件作品說明顏輝作為元代人物畫大家不僅有梁楷粗獷豪放的一面,也有工筆細膩的一面。

1837年 長谷川(Hasegawa Kaichiro) 掛軸 紙本彩繪 尺寸:128.2 x 80.3 cm
繪:釋迦三尊圖 海外私家典藏 
紙本彩繪 規格:27 x 42.5 cm 釋迦如來與毘沙門天等護法像 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 編號:EO 1162 隆日編譯 精美的釋迦摩尼佛唐卡鑒賞 





精美的釋迦摩尼佛白描鑒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