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謚號和廟號聯系在一起,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 1)廟號 廟號始于西漢,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 皇帝稱祖,后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后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 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 熙)稱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 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后,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謚號是后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跡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 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 沒什么能力的,質帝、沖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 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 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謚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謚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謚號,但我這里是專講皇帝天子的。秦 始皇認為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于是廢了謚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 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謚號都有個 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給他加的謚號,他做皇帝 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里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 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 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 加者亦可視為謚號。尊號一般認為產生于唐代。實際早在秦統一中國之初,李斯等人就曾為 當時的秦王政上尊號曰“秦皇”。不過這時的尊號一詞的含義與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號開 始時,字數尚少,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來,尊號越長,如 清乾隆皇帝全部稱號為“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圣 純皇帝”,除了廟號“高宗”二字外,其尊號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年號是中國皇帝紀年的名號,亦是帝王用的,由西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 元”。以后每個朝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 遇軍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常常改元。如漢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征和、后元十一個年號。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 后用了永徽、顯慶、龍朔、麟德、乾封、總章。咸亨、上元、儀鳳、調露、永隆、開耀、永 淳、弘道十四個年號。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開始,包括明、清兩代,每一個皇帝不論在 位時間長短,只用一個年號,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前代帝王多不稱姓名或尊號,都稱廟號、謚號或年號。一般來 說,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謚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 如唐太宗、宋仁宗、元英宗等。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嘉靖皇帝、唐熙皇帝等。在 某些特定場合,也稱其全部名號,即廟號、尊號、謚號的合稱,如前述乾隆的名號。遇到這種全稱,應注意區分其廟號、尊號和謚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