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CC爸媽(cc-bama) 面對娃九月要入園的老母親,有一部分在焦慮孩子去了幼兒園不能很好適應,會吃不好,睡不好,會不守規矩。 但也有一部分老母親,卻在焦慮“我的娃太‘老實’,到了幼兒園會不會‘挨欺負’,會不會‘吃虧’?” 在后臺留言中就有很多這樣的擔憂:
這樣的性格,平時在樓下玩,老母親還能幫助一二,以后到了幼兒園或者沒了家人的保護,孩子會不會被欺負啊。 當時就答應大家,會專門給“老實”孩子寫一篇教養攻略(所以,我是來交作業的 首先,我們要看孩子天生的性格。 有些孩子性格真的是很溫和,不太計較個人得失,非常懂得禮讓,也愿意關心照顧別人,這樣的孩子,真的不用家長瞎操心。 雖然看上去他失去了一些權益,但是他會獲得很多友誼。這類小朋友在幼兒園真的很受歡迎,大家都會喜歡跟他做朋友。 但有些孩子“老實”是因為家庭養育中一些不經意的習慣,造成了孩子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并不是真的不計較、愿意謙讓,而是不敢拒絕別人。 咱們今天說的,是第二類孩子的父母,在家庭養育中應當如何做。 在家庭養育中允許孩子說“不” 想要孩子懂得拒絕,不當“軟柿子”,在外能夠很好的保護自己,我們父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允許孩子說“不”。 可能有家長要有疑問了“我從沒禁止過孩子說不啊”,而我只想說“Are you sure?” 很多時候我們嘴上說著要平等要民主,真正養起孩子來卻全然不同。 舉最簡單的栗子: 孩子吃飯時,有多少次孩子說吃飽了,吃不了了,我們卻不同意:才吃了幾口就飽了?本來就沒給你盛滿,再吃點!“再吃一口”、“最后一口啦”,直到達到我們認為滿意的飯量。 有段時間,女兒也吃得非常少,真的少到我這么佛系的媽媽都不能容忍,于是也忍不住嘮叨她、要求她。 一段時間后我發現,每次吃飯對她來說都變成一種壓力,她會端著碗里的飯試探著問我:“媽媽,我再吃5口可以嗎?” 那一刻我超難過,我難過的是女兒眼里怯怯的眼神,她知道:自己少吃了我不滿意,但多吃她不喜歡,所以只能怯怯的跟我商議:“再吃一塊排骨行了嗎?”“再吃五口米飯可以了嗎?” 孩子們是在給我們吃飯嗎?當然不是。 但是來自父母的壓力讓孩子們覺得,連吃飯都是不能自己做主、自己說了不算的事。 我們以為是為孩子好,多吃一口就是賺一口。 但實際上,我們只是打著愛的名義,給自己控制孩子的行為開脫,強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孩子在說“吃飽了”,其實是拒絕我們的“喂飯”行為。 這是最初的、孩子試圖根據自我感受拒絕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卻被我們無情鎮壓和否定的例子。 類似的還有很多:
多少次,我們都不經意的否定了孩子的感受,甚至最天然的感知饑飽、不想被觸碰、對未知恐懼的感受都要被質疑。 更嚴厲一些的父母,甚至不允許孩子“狡辯”和反抗,面對父母的強勢,久而久之,寶寶自然只能選擇妥協、選擇不去顧及自己的感受。 那么,他面對外人時,哪里來的勇氣拒絕呢?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獨立,遇事有主見,那么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就要尊重孩子說“不”,讓他擁有拒絕的權利。 在不涉及到安全或原則問題上,尊重孩子的想法。 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的將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當有人試圖損害自己的權益時,才會在第一時間說“不”。 在社交沖突中堅定的站在孩子身邊 除了家庭養育中大人尊重孩子,娃出門社交時,父母還要做到“力挺”孩子。 這一點,很多父母只停留在口頭鼓勵的階段:
有些孩子膽小,不敢說,父母就恨鐵不成鋼:“你咋這么慫,被搶了不知道拿回來嗎?” 要知道,人類天生是有極強的危機感和危險意識的。眼瞅著一個比自己強勢的孩子來勢洶洶地驅趕或搶自己的玩具,沒有哪個孩子是不怕的。 對于一個兩歲左右的孩子,他們沒有判斷自己行為的能力,也沒有規則意識,只能憑直覺,選擇躲,大人眼里這就是慫。 所以,孩子最初的社交規則、社交技巧和社交觀,是需要父母引導的。 最好的辦法是父母來做溝通示范,跟搶玩具者表達:“妹妹還沒玩完哦,不可以搶,等妹妹玩完,讓她送去給你好不好?” 這樣做,一來平復孩子受驚的情緒,讓孩子感覺自己被“欺負”時,有父母第一時間站在他背后,他不必怕。慢慢地,孩子通過大人的行為逐漸意識到,自己是被保護的,被搶之后是可以勇敢維護自己權益的; 二來,通過學習父母的溝通方式,他才能知道在這種場合,自己應該如何做、如何說,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想要孩子變得勇敢,懂得反抗和拒絕,我們先要給他反抗的“底氣”。 正所謂,所有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熊家長,反之亦然。所有敢反抗的孩子的背后,都有父母無條件的支持與保護。 PS:父母的干預一般是孩子在1-3歲之間,這是娃一張白紙需要打基礎的階段,3歲之后,社交觀應當已經成熟,父母盡量放手讓孩子解決。 教會孩子拒絕的技巧 孩子有了保護自己,維護自己權利的意識,我們就需要教會孩子拒絕他人的情況和方法。 ? 禮貌表達拒絕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沒有人會喜歡說話太直,不近人情的人。孩子也一樣。 所以,我們需要教會孩子禮貌(委婉)地拒絕別人,既保護了自己的權利,也不會讓對方感到難堪。 例如:
相對于直接說不行,這些理由更容易說出口,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我們既尊重了別人,也很好的拒絕了別人的要求。 ? 強硬拒絕惡意欺凌 面對惡意的欺凌,一定要學會反抗。 往往經常被欺負的孩子,如果在被欺負后默默無聞沒有讓對方感覺到“我很生氣,你不能欺負我”,對方會覺得這個人很好欺負,進而經常性的欺負他。 有的時候,你的態度、語言和氣勢,比你的拳頭還能震懾別人。當你底氣十足的時候,別人才不敢變本加厲的繼續欺負你。 比如: 有人搶玩具,可以大聲的說:“這是我的!” 被別人打了,可以盯著對方的眼睛說:“不許打我!” 如果對方依舊不改,且明顯比自己強壯時,要第一時間找老師或家長幫忙。 ? 接受拒絕 不僅自己有說“不”的權利,其他人也有說“不”的權利。 我們并不是要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有時候,甚至大多時候,都需要拒絕這個小家伙的不合理要求。 在拒絕孩子時,一不要哄騙,二不要直接強硬拒絕。 先仔細聽孩子的想法,并對他的想法表示理解。再根據提供的理由簡單明了地闡述為什么拒絕他的理由。 在家庭中,我們最先讓孩子接受了被拒絕,孩子在外被他人拒絕時,才會更好適應、坦然接受。 畢竟,被拒絕才是人生的常態啊。 所以,尊重孩子跟拒絕孩子并不沖突,我們既不能養出一枚“軟柿子”,也不能養出一顆“玻璃心”! 作者: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父母、新理念,養娃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喂養、睡眠、疾病、心理知識。原創公眾號“CC爸媽”(cc-bama)。原標題:《孩子太“老實”,不想讓他當“軟柿子”被欺負?父母需要這樣做!》轉載已獲授權。 |
|
來自: GreenMooder58g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