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畫筆記
北宋王詵《煙江疊嶂圖》 上海博物館藏 王詵,皇室貴戚,北宋神宗的妹夫,熱愛詩文書畫風雅,與蘇軾交往密切,最終卻因為“烏臺詩案”而遭到貶謫;而與蘇軾、王詵一同受到貶謫的還有《煙江疊嶂圖》的收藏者王鞏。三個人,原本應(yīng)有不同的人生際遇,卻因為一樁“烏臺詩案”在生命的某段路程中,有了相同的經(jīng)歷。 大概對于他們?nèi)硕?,雖謫居的地方不同,然心境卻是相同的。一幅《煙江疊嶂圖》,照見的是蘇軾、王鞏以及王詵在那段特殊的時期里的心靈體驗。蒼茫的煙江,清朗的晴川,正是人生的兩極。他們亦曾迷茫,亦曾恍惚,卻又無時無刻不在做著自己的晴川清巒夢。如同我們讀蘇軾在被貶黃州期間的一些詩詞,讀到的不是對命運的自怨自艾,反倒有一種難以明說的豪邁氣概?!耙稽c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蘇軾,同樣在好友王詵的這幅《煙江疊嶂圖》中讀出了屬于他們?nèi)吮舜斯餐纳X悟。 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的《煙江疊嶂圖》有兩個卷本,另一卷本后有蘇軾、王詵唱和題詩。不過據(jù)鑒定家徐邦達先生鑒定,這個卷本并非原際,而沒有唱和詩的卷本則為真跡。但是,蘇軾、王詵的唱和詩是真的。大概在流傳的過程中,卷尾的唱和詩部分被裁掉了吧。而仿本的《煙江疊嶂圖》反倒為我們讀這幅畫卷提供了一個參照。 王詵《煙江疊嶂圖》局部1 王詵《煙江疊嶂圖》局部2 一、《煙江疊嶂圖》:但見兩崖蒼蒼暗絕谷,中有百道飛來泉《煙江疊嶂圖》,絹本設(shè)色,縱45.6厘米,橫16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這幅作品在構(gòu)圖上明顯區(qū)別于郭熙式帝國山水的程式。畫面呈現(xiàn)出蕭疏清遠的視覺效果,且在構(gòu)圖上十分注重遠近疏離。整個畫面,占據(jù)大面積的是一片蒼茫的煙江,山景部分被安置在畫卷末尾三分之一處。為了保持畫面的平衡,畫家精心地在卷首右下角處皴染出了山石林木小景。右下角的“小”景與畫卷末尾的“大”景左右呼應(yīng),中間的部分畫大面積的蒼茫煙江。整個畫面在這種精心的布局中,形成了一種由、水構(gòu)成的內(nèi)在節(jié)奏。 我們從畫卷右方開始細看。右下角的樹、石、水岸在整個畫卷中顯得非常不起眼,但是每位讀畫人卻又始終無法真的不去注意。藉由絹的質(zhì)地,筆墨在絹本上皴染出一種極富顆粒感的筆觸,使得畫面如同置身于煙嵐之中。事實上,畫家或許也有意于創(chuàng)造這種包含煙嵐重重的視覺效果。 王詵《煙江疊嶂圖》局部3 這處水岸,帶有一種很強的不確定性。坡岸的線條僅有兩條,唯有一棵樹是依附于坡岸的線條之上的,其余的水草、石塊如同是在水中生長出來的。具有流動且不確定性的水和具有確定意義的坡岸,交錯在一起,而面前蒼茫的煙江,更加增強了觀畫人以及作畫人對“前途”的迷茫。 畫面的中間部分為全卷的“焦點”。一片蒼茫的江水,無邊無涯。江湖之中,有兩葉扁舟,它們湮沒在這片偌大的江湖迷霧之中。每葉扁舟上,首尾各一人,每人手中各執(zhí)槳。他們奮力地協(xié)力想要劃出這片迷霧。彼岸在哪?身在迷霧之中的兩葉扁舟是看不清的。這不正是佛陀所說的“苦海無涯苦作舟”么。左邊的扁舟上,有一人站立著劃槳,同時,又似乎是在眺望著遠方,試圖穿透這迷霧看到心中所渴盼的“彼岸”。 畫面向左移動,畫面的上方若隱若現(xiàn)的一條山痕隨著觀者視線的左移而逐漸清晰起來。一筆青墨淡淡地從絹布上掃過,這一筆便是一個世界,便是一個江湖,便是一個故事。這痕山影與一座清朗的山相連,一前一后,構(gòu)成了畫面的層次感。在近山與遠山之間,有一團只露出了半截的云團。而山的左側(cè),也有一團云。整座山似乎就是在天宮的仙山,云蒸霧繞,仙鶴盤繞。 王詵《煙江疊嶂圖》局部4 王詵《煙江疊嶂圖》局部5 畫面的下方,一葉扁舟正靠在岸邊,岸邊水草叢生,礁石嶙峋。不同于畫面右下角的處理方式,這里的線條明顯硬朗且多了許多。更多的筆觸呈現(xiàn)在絹布上,更多的細節(jié)被刻畫出來。中峰寫出的線條顯得自信、從容、有力,預(yù)示著這片土地的堅實、可靠。 一棵臨水生長的樹,承接著近坡遠岸,同時,也與遠處的樹木形成對比之勢,昭示著空間的縱深感。遠處山下的一塊矮坡上,數(shù)十株青綠的樹疏落有致,但是看上去卻如同挺拔的蓮葉一般。蓮在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美好的寓意,象征著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劉禹錫的《愛蓮說》正是對這種品格的禮贊。 中間最高的山巒的右側(cè),有一大團云,云霧之中,可見閣樓。兩山之間前后兩座閣樓,以及高峰下面與云層相接處的閣樓,似乎就是對理想中的天宮仙國的表現(xiàn)。 王詵《煙江疊嶂圖》局部6 王詵《煙江疊嶂圖》局部7 中間高峰與左側(cè)矮峰之間,一道瀑布由一分二,由二分三,形成幾道瀑布留下來。瀑布下方,林木豐盛,紅綠青的林木真正如蘇軾所說的“點綴毫末分清妍”。上面的瀑布分成了左右兩道瀑布,兩道瀑布又將下方的山石分成了三個區(qū)域。如此便使得畫面增添了幾分疏落感。也應(yīng)合了疊嶂之“疊”意。層層疊疊之中,山和水交融,云和山交融,江湖與晴巒交融。 青綠的山石在蒼茫的煙江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的明麗清晰動人。此前的煙江所帶給人的迷茫感頓時因為山水而產(chǎn)生了不一樣的情緒?!隘B嶂”部分至少有五層空間,最遠處的遠山,一抹山痕為一層空間,高峰為一層空間,高峰兩側(cè)的矮山為一層,矮山前的林木為一層,林木前的山石為一層,這五層空間層層相疊相融,生命在這疊融中迸發(fā)出無限的生命力。 王詵《煙江疊嶂圖》局部8 王詵《煙江疊嶂圖》局部9 二、人生如煙江漂泊,從此舟到彼舟,沒有真正的岸,但生命的意義正是尋岸的過程這座疊嶂并不是與無垠的大地相連的,而是獨立于江湖之上的,看起來就像是漂泊在江湖之中?;蛟S,這疊嶂本就是“一葉扁舟”。與畫面中漂泊在煙江中的兩葉扁舟不同,這座疊嶂之舟,是可依,可居,可游的舟。或許,疊嶂本就是洲,不過是在藝術(shù)家的眼中,成了舟。 王詵,貴為駙馬,卻終因自己的生性放蕩不羈而遇風雨。他這葉扁舟,又哪能抵擋得住江湖上的風雨。1088年,王詵作《煙江疊嶂圖》,此時的他已經(jīng)和蘇軾等人一同被赦免回京。從被貶謫的幾年到如今重回京城,相比此刻的王詵心中對于人生理想有了不一樣的理解。由這幅作品開始,蘇軾、王詵的唱和詩便也道出了他們對謫居的相同生命體驗。 王詵《煙江疊嶂圖》局部10 在王鞏處看到這幅畫的時候,蘇軾大概是對于這幅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謫居生命體驗感同身受,便作《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一首(注1),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蘇軾詩的前十二句正是對畫的物象描寫。有了這些物象,蘇軾不禁發(fā)問道:“不知人間何處有此境,徑欲往買二頃田?!笨梢姰嬛兴憩F(xiàn)出來的物象,的確是讓蘇軾著迷的。于是又發(fā)出了“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豈必皆神仙”的論述。 蘇軾是懂王詵的,對于這樣一位懂自己的人,王詵自然也是情難自已地在蘇詩后進行了同韻唱和(注2)。我們的生命體驗中大概也會有這樣的感受,遇到一個懂自己的人,我們總是無法控制地想要和這個人多聊幾句。而對于那些不懂自己的人,一句話都嫌多。 對于蘇軾的詩,王詵有所回應(yīng),他在詩中表達了自己的往后的人生態(tài)度——蒼顏華發(fā)何所遣,聊將戲墨忘余年。而“戲墨”的志向,也并非成名成家,一句“豈圖俗筆掛高詠,從此得名因謫仙”道出了王詵的生命真意。 王詵《煙江疊嶂圖》局部11 從少年輕狂,到成為駙馬爺,再到貶謫,一番經(jīng)歷之后,蒼顏華發(fā)的王詵,也清楚,人的命運很難由自己控制,特別是當自己想要去左右某些事情的時候,生命更加如同在煙江上的扁舟,充實著不安和不定。 《煙江疊嶂圖》中江湖之中的兩葉扁舟,就是世人的生命形態(tài),我們無法左右的事情太多了。漂泊其中,也無法看清身前身后事,這正就如孫蕡詩中所寫的“身前身后事茫?!薄I砬懊C?,身后茫茫,這江天一片的世界,對于世人而言,是另一個更大的生命體,人在其中,無法看清這個世界的規(guī)則。人能做到就是參與其中,奮力地劃槳尋找。 而畫卷的左方的山 巒,漂浮在水中,何嘗不是一葉更大的扁舟。人的生命旅程,不過是從這葉扁舟到另一葉扁舟。哪里有真正的安定。所謂的安定,不過是在在漂泊孤舟上尋得片刻的生命安寧罷了。另外,這幅畫作似乎也隱含著另一個主題。被貶謫多年的王詵,此番回到京城,或許可以從容地站在另一個視角來審視自己的人生。畫卷中的晴川清巒正是他所渴盼的一個政治環(huán)境,也是自己所渴盼的生活理想。 王詵《煙江疊嶂圖》局部12 三、生命的意義在于尋找的過程我不止一次地問自己,什么是生命的意義。當我懷抱幼兒親吻其臉頰的時候,當我執(zhí)手妻子漫步街頭的時候,當我品嘗一口母親包的餃子的時候,當我傾聽姊妹在節(jié)假日撥來的祝福電話的時候,又或是和朋友一起品茶聞香,談天說地的時候。似乎沒有人想過生命盡頭的事情。生命的意義,便是體驗生死之間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是三五十年,也可能是八九十年,最長不過百來年。相對于宇宙,人的生命過程真正如彈指一揮間。 世人都在尋找著生命的意義,卻不知自己無時無刻不在詮釋著生命的意義。藝術(shù)家的生命意義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當中,而非直達最后的結(jié)果。所以有人說,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完一件藝術(shù)品之后,這件藝術(shù)品便與藝術(shù)家無關(guān)了。藝術(shù)家的生命價值早已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當中熠熠生輝了。雖有偏頗,卻不無道理。 讀王詵的《煙江疊嶂圖》,或是一次重新認知生命的際遇。蒼茫的煙江上漂泊前行的扁舟,以及遠方清朗的山巒,前者是生命始終的狀態(tài),后者是生命所追尋的理想國。風風雨雨的人生,該如何度過,蘇軾說:一蓑煙雨任平生。 注1:蘇軾《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
注2:王詵《奉和子瞻內(nèi)翰見贈長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