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日報》 2020-05-02 笑笑徐 簡單說,“灣”是水的彎(凹)處。東山是湖中半島,以“灣”為地名的數量很多,那么這些灣是否都與水相關呢? 廿四灣 東山主脈自莫厘峰逶迤而西為平嶺、白沙嶺和蝦蝃嶺,這三個嶺上均有山路。在環山公路開通之前,是前、后山之間的往來要道。其中蝦蝃嶺山路,位于前山曹塢之西,寬1.5米,長約180米。因山勢陡立,只能取“之”字形曲折蜿蜒而上,從山腳到嶺頂建有二十四個彎道,俗稱“廿四灣”。 民國時期許明煦《莫厘游志》記載:“蝦蝃嶺俗稱‘二十四灣’,循道而灣,因方向不同,故景色各異,遠樹青山,煙水風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嶺。”2015年新建的景觀牌坊,坊額標示為“廿四灣”。翻越廿四彎到陸巷,現在是東山最熱門的登山健身步道。蝦蝃嶺《特授江南蘇松常等處太湖理民分府嘉慶二十四年八月告示》碑記載:“此系山前山后徑由大道。嶺之下每遇大雨,山水驟發,將路沖坍周圍五十余丈,而沿邊山澗深有五六丈,行走者設有失足墜入深澗,性命堪虞。”確實,暴雨天的廿四個彎,嶺陡路滑,溪流沿著二十四個彎汩汩而下。另外,東山有個民間傳說,相傳蝦蝃嶺是一條即將成形的臥龍,被朱元璋軍師劉伯溫從嶺頂到嶺腳釘了二十四只金釘。臥龍奮力掙扎,龍體便扭曲成二十四道彎,龍血噴涌而出,匯聚山下成為東山著名的響水澗。雨水、血水將“彎”變成了“灣”。 天井灣和月亮灣 民國時期《洞庭東山旅滬同鄉會三十周紀念特刊》上有一張“天井灣之秋”圖片,圖上一條彎彎的古道,古道上建有一座牌坊。這個“天井灣”在東山什么地方,其名又有什么出處呢? 清代《太湖備考》已記載有“天井灣”。《莫厘游志》寫道:“由天井灣上白沙嶺,嶺不甚高。”《東山鎮志》記載:“鄉厲壇,在平嶺下天井灣。”可見天井灣的位置應該在白沙嶺和平嶺一帶山麓,今廟瀆村西北法海塢口。法海塢是東山的一個大塢,里面分布著不少小塢,俯瞰中段右側平嶺、白沙嶺和左側廟山之間,形似“天井”狀,或許“天井灣”之名由此而來吧。 根據安徽作家金海濤小說改編的電影《月亮灣的笑聲》,講述的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月亮灣村果農江冒富一家種植柑橘發家致富的曲折經歷。片中的“月亮灣”雖在安徽,實際上三分之二以上鏡頭都是在東山天井灣拍攝的。東山是花果之鄉,柑橘產量很大,同劇本所反映的農村景象恰好相合。當時的天井灣,柑橘成林,像是為電影場景量身定做的。今年80多歲的東山文史專家薛麗華,當年負責攝制組的接待和本地協調工作,還出演了其中“下鄉代表團副團長”角色,至今仍然保存著《月亮灣的笑聲》的掛歷和連環畫冊。現任東山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的金惠華,時任宣傳隊副隊長,也出演了影片中“文工武衛小領導”這一角色,雖然只上鏡3秒鐘,卻至今記憶猶新。天井灣口《月亮灣的笑聲》攝影棚設置了很長一段時間,導演用電影的方式把安徽“月亮灣”的水“引”到了東山天井灣。 東山多“灣”村 東山原是太湖東南部一長條狀基巖島嶼,湖岸屬巖岸,岸線曲折,湖灣眾多,小湖灣一個接著一個,一串小湖灣又外套著大湖灣,不過這些湖灣都沒有自己的名字。地方志書記載的東山“灣”都是村名,這些“灣”村當時可能都與湖灣相關,或村以灣名,或灣以村名。 因泥沙淤塞和人工圍墾,東山的湖岸地貌已經發生很大變化,特別是環島公路和濱湖大道建設以后,前山的村莊與太湖之間已演變成廣闊的圩田與灘地。雖然每個村仍有河港與太湖相通,但距太湖已遠,完全看不出原來的湖灣地貌了。始建于南宋初年的楊灣,舊名陽灣,意為向陽之湖灣。楊灣舊時有“三街六巷門”,村內現存明代“懷蔭堂”和清代“崇本堂”等古宅。徜徉在古村,已經感覺不到湖灣的氣息了。 后山的村莊離太湖較近,有的地方與太湖僅一路相隔,甚至還有直接伸入太湖的水碼頭,這兒似乎還能看出湖灣形狀。但環島公路(橋)建成后,也不能算真正的湖灣地貌了。楊家灣、岱心灣、宋家灣三村,分別位于三個相鄰的小湖灣,灣與村同名;小長灣、周灣、洪灣,也位于一連串小湖灣內。這些“灣”村,均是背山面湖,因村落不斷向外伸展,村與太湖雖近在咫尺,但左右小山嘴間已布滿村舍房屋,小湖灣也已名存實亡了。 東山的“灣”村,地方志記載有24個(包括剪刀灣)。筆者實地踏訪,完全看不出湖灣地貌的“灣”村有13個,還能看出湖灣形狀的“灣”村有11個。其中李灣、后灣、張家灣3個“灣”村已無住戶,僅剩遺址和一座新建的道觀。這24個“灣”村,在東山150多個自然村中占比近六分之一。多“灣”村地名,成為東山地名文化的一大特色。 東山的太湖灣 太湖古稱震澤、具區、笠澤,又名五湖。明《震澤賦》云:“夏名震澤,周曰具區,下屬三江,實為五湖。”清《太湖備考》指出:“《史記正義》、顧夷《吳地記》皆云:‘五湖者,菱湖、莫湖、胥湖、游湖、貢湖。’即太湖東岸五灣。”《太湖備考》考證,菱湖位于菱湖嘴、莫厘山(東山)、徐侯山(余山)之間,莫湖位于東西兩洞庭(東、西山)之間,元山之南,徐侯山之西,三山之東北。由此可見,東山的東北是菱湖,西北是莫湖。也就是說,東山的東北岸和西北岸就是兩個大湖灣。 從環太湖路進東山,路上看到的那條極其完美的曲岸就是“菱湖灣”。自西大缺港口至豐圻嘴為“菱湖灣”的一部分,湖岸線長約6000米。東山游客中心門口寫著“東山灣太湖旅游小鎮”,內部大廳寫著“東山灣游船碼頭”。假如說這部分“菱湖灣”可以冠名“東山灣”的話,上述楊家灣、岱心灣、宋家灣三村就處在“東山灣”內。 《太湖備考》記載莫湖時說:“《洞庭記》:‘湖傍莫厘,故名。’”那么從豐圻嘴-長圻嘴,湖岸線長約12000米,稱其為“莫湖灣”,也是名正言順的。登莫厘峰遠眺,可以清楚地看出“莫湖灣”可分成5段,依次是豐圻嘴-洪灣山嘴、洪灣山嘴-寒谷山嘴、寒谷山嘴-王舍山嘴、王舍山嘴-石婆嘴、石婆嘴-長圻嘴。車行、騎行或者步行在這段環山公路上,能明確感受到俯仰在每個山嘴的上坡和下坡,可享受起起伏伏的湖灣曲線美。如果將這5段太湖灣分別命名為“莫湖第一灣、第二灣……第五灣”,那么小長灣、周灣、洪灣等于說處于“莫湖第一灣”。在陸巷古村牌樓對面,有“太湖第一灣”的石刻標示,這可能是某個農家樂為吸引游客所題的大名,根據其所處位置,其實只能算“莫湖第三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