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禪詩是禪與詩的結合體,是佛教與詩歌互相交融而產生的一個新的詩歌類型。大家熟悉的唐代神秀、慧能二人的回答禪宗五祖弘忍以述教義分別各寫一偈,即是禪詩的典型代表。 神秀的詩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神秀認為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臺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神秀的這首禪詩所表達的思想奠定北禪宗的理論基礎。他把學佛修禪,看作是一個循序漸進、堅持不懈的努力過程。這一見地,后來被人們稱為“漸悟”法門。 而慧能的詩恰與神秀的相對: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說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并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慧能的這首詩奠定南宗禪的理論基礎,人們稱之為“頓悟”法門。 慧能認為一切眾生先天就具有獨立自在的、圓滿自足的、清凈無染的“自性”;佛不在身外,就在自己的心中。 慧能的這種認識很契合古代士大夫的思想,也與傳統的道家思想合拍,所以很快就風行開來。慧能成為”禪宗“的六祖,南宗也壓倒神秀的北宗,成為佛教中影響最大的一派。 禪宗的初祖為摩訶迦葉。據《五燈會元》卷一載: 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為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般木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摩訶迦葉因此成為西方禪宗之祖。這一故事說明禪的真諦是不能用文字等任何具體形相來表達的,只有用心靈體驗領悟方可,所以沒有什么文化的慧能才能成為禪宗六祖。 佛教禪宗把山水自然看作是佛性的顯現,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對中國山水詩的興起有啟迪之功。 在禪宗看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蘊含禪意。 唐朝一位尼姑有一首《悟道詩》被傳誦千年,其詩曰: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隴頭云。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從字面看,這儼然是一首詠春畫,是絕妙的一幅尋春感春圖,但如果聯系詩題品味,結合作者身份思索,則又是另一番意境。 就是作者尋找的不是春,而是“道”!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首詩的核心思想是道不遠人,就在諸身,求道不應該舍近求遠,人本身就在道里頭活著,參佛悟道全靠自己從萬事萬物中體悟。 禪家還有一首著名的詩描述參禪的心路歷程:第一境是“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這是尋找禪的階段;第二境是“空山無人、水流花開”,這是初通佛禪理義階段;第三境是“萬古長空、一朝風月”,這是體悟了“禪”階段。在瞬間中悟道永恒,這是禪的最高境界。 禪詩還好以”水“為載體表達妙悟玄機,利用水的動靜特點開拓禪詩意境,以營造禪家的知性世界和感性世界。水的清澈明凈、一塵不染常用以描寫純凈無瑕的禪境界,如唐代禪師青原惟信說過這樣一段著名的話: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然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這里用山和水說明佛理。第一個階段看到的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即是物質世界的本來面目,說明作者還沒有覺悟,思想還停留在物質的實體上,即“色”的階段; 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乃是突破了”色“,達到“空”的境界,對佛理的理解又進了上步,深了一層; 第三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說事物的本身沒有變化,但人的精神境界提升了,達到了”禪“的境界。 再如宋代著名的禪詩”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云萬里天“。前一句,月如佛性,千江則如眾生,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有人便有佛性。佛性在人心,無所不在;就如月照江水,無所不映。任何一位眾生,只要他有心學佛,他便會有佛性,如任何一條江河,只要有了水,就會有明月。 后一句,天空有云,云上是天。天可看做是佛心,云則是物欲、是煩惱。如果人沒有物欲,則煩惱盡去,則佛心本性自然顯現。這兩句詩借水月充分表現了禪的明凈,禪的超脫,禪的穿透。 禪詩不僅具有意境的美,還蘊含著人生大智慧。如唐代布袋和尚有詩云:: 手把青秧身在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靜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首詩體現了禪家在世情生活中悟到的大智慧。禪家說:平常心是道。就是教導世人不可持偏執妄想,學會容忍和大度,迷戀計較太多的得失,失去的往往會更多,退一步往往海闊天空,”后退“是為了”向前”! 唐代詩僧靈一居余杭宜豐寺,禪誦余暇,喜愛寫詩,他的《歸岑山過惟審上人別業》是一首極富禪美的詩歌: 禪客無心憶薜蘿,自然行徑向山多。 知君欲問人間事,始與浮云共一過。 惟審上人居于浮云繚繞的“岑山”之中,雖過著寂無炊擾的生活,然而心系人間。靈一為真正的化外之人,不問人間之事,只是與浮云為友,故此與浮云一同去過訪朋友, 希望朋友勿念塵世而與白云為侶。 禪詩的上乘之作,不在于禪語的運用與否,而在于它所創造的幽遠而深邃的意境,這就是禪家所追求的境界——禪境。 -------------------------------------------------------------------------薜蘿 bì luó ----------------------- 薜蘿,讀音為bì luó,漢語詞語,基本意思為薜荔和女蘿。 薜荔和女蘿。兩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緣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后借以指隱者或高士的衣服。 借指隱者或高士的住所。 ------------------------------------------------------------------ 出處 ①《楚辭·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 ---------------------------------------------------------------------------- 摘 讀音zhé 解釋 1.譴責,責備:眾人交~。 2.封建時代特指官吏降職,調往邊外地方: ~遷。~降(jiàng)。~戍。~居。貶~。 3.變異:“庚午之日,日始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