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區歷史悠久, 文化底蘊深厚, 文物資源相當豐富。 不可移動文物方面 現擁有各級文保單位(點)225處,其中國保單位5處,省保單位9處,市保單位1處,區保單位64處,市保點4處,區保點142處。國家級傳統村落2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個,市級歷史文化名村7個。可移動文物方面,目前全區共有國有收藏單位19家,共計藏品20567件(套),覆蓋33大類,其中珍貴文物有664件(套),包括一級文物4件,二級文物33件,三級文物627件。 近年來,鄞州區始終貫徹文物工作“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十六字工作方針,扎實開展各項工作,全力推動文物事業科學有序發展,成績顯著。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我區文物工作指數測評多次名列全省全市前列;四有檔案工作獲“省文物局優秀記錄檔案”;區文管辦獲得“浙江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先進集體”;考古工作獲市先進單位;三普檔案、四有檔案等業務檔案完成在線數據化平臺建設等。 新增文物保護單位(點)打好保護主基調 近年來區文物部門在日常文物巡查、踏勘中,認為一批本體完好、風貌完整的不可移動文物符合區級文保單位(點)的相關要求,具有一定歷史和文化價值,較好體現了我區豐富的文化底蘊,根據國家、省、市有關文物保護法律法規規定,具備相關公布條件。經遴選評審,部分確認公布為第十一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七批區級文物保護點。 文物活化利用展新顏 文物惠民在路上 我區在長期的文物提升利用工作中,不斷拓寬思路,創新舉措,涌現出許多文物資源活化利用典型案例: (一)寧波幫嚴氏建筑群——善園 善園,坐落在區保單位寧波幫嚴氏建筑群內,是全國首創且迄今為止功能最為齊全的公益慈善綜合體。在鄞州,義莊、義塾、義診所隨處可見,義士、義舉、義故事口口相傳。從南宋史浩等人建立義莊義田,到民國銀行家、慈善家嚴康懋為寧波幾個地標建筑的改建、籌建奔走呼吁,千百年來,慈風義俗在鄞州延綿不絕。 2013年,鄞州銀行公益基金會等公益組織接受鄞州區政府的委托,對嚴氏建筑群進行更有意義的保護利用。2015年,全國首創的公益慈善綜合體善園在鄞州開工建設。2017年6月17日,善園正式開園,承千年之流韻,匯萬眾之善心。 (二)七塔禪寺棲心圖書館 棲心圖書館位于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七塔禪寺內,是浙東地方文獻收藏中心、浙東佛教文獻收藏中心,也是寧波地區佛教文獻最為豐富的圖書館,以“閱讀經典,傳承文明,開拓視野,啟迪智慧”為宗旨,堅持“以科學服務為主導,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推動人文社會科學包括佛教哲學發展”為理念。 建筑仿傳統四合院式,既古樸典雅,又富有現代氣息。館舍地面兩層分別為讀者服務與閱覽區及圖書儲藏分區等,地下負一層為重要歷史文獻書庫。于2017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正式對外開放,現館藏紙質圖書4萬余冊,計劃2025年前突破15萬冊。 (三)潘火橋蔡氏宗祠 針對轄區內的種類各異、面貌不一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我區采取“量體裁衣”的個性化定制方式,開展保護利用。分門別類,精準發力,進行設施建設或改造。發掘其文化內涵,利用其本體優勢,增加其文化“附加值”。 如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潘火橋蔡氏宗祠,在保護修繕原建筑基礎上,嫁接其他文化元素,于內部增設錫镴博物館和熨斗博物館,并作為街道、社區的文化惠民基地,為茶道、古琴等傳統藝術傳習及社區文化活動提供場地。 (四)姜山陳鑑橋西洋門樓及其附屬用房 鄞州素為商貿之鄉,又有義鄉之稱,義學、義橋眾多,慈義文化深深浸透在鄞州大地。在姜山鎮陳鑑橋村就有這樣一批寧波幫人士營造的民國建筑群,包括捐建“十橋十亭”的“水泥大王”陳磬裁故居——“福房”,上海成泰營造廠陳成德和陳成能營建的“成房”(阿房)。 ■ 西洋門樓附屬用房——福房糧倉 該處糧倉計劃改造為糧食博物館,相關改建利用工程已近尾聲。建成后將向社會公眾開放,展示糧食制作、貯藏流程,內部還將設互動區,通過親身參與,引導人們珍惜糧食、節約糧食。 ■ 甬上營造史跡館——成房(阿房) 成房、坤房計劃利用為甬上營造史跡館,現已完成陳列大綱設計,集中展示甬地營造技藝、營造風格,屆時將成為又一處弘揚寧波幫愛國愛鄉精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姜山陳鑑橋民國建筑群整體規劃 建議規劃為鄞南孝園,引入社會資本,助力文化遺產活化利用,打造鄞南公益新地標,傳遞鄞人“以孝事親,以義傳家”的精神風貌。建議借鑒嚴氏建筑群開發利用為善園的成功經驗,整體規劃開發利用后的陳鑑橋民國建筑群,將以鄞南孝園的嶄新面貌面向社會公眾,與中心區的公益地標善園交相輝映,形成“西有善園、南有孝園”的格局,譜寫鄞地千年義鄉的新篇章。 (五)鄞東南海防遺址群 鄞州區是浙東地區著名的革命老區,革命遺址、舊址資源豐富,這些革命文物見證了革命歷史和農民武裝斗爭史,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特別是行政區劃調整后,鄞東南成為鄞州唯一的濱海門戶,立足海岸前沿,區位優勢突出。域內革命文物數量眾多,保護狀況良好,有多個市、區級歷史文化名街區、名村,具備旅游開發、社會教育的先天優勢。 ★大嵩所城遺址 大嵩江溯流而下,分布有金雞橋、金雞堰,大嵩江大閘,及各類塘、碶、堰、橋,沿途傳說故事眾多、人文底蘊深厚,由此串聯起一江三線的格局,建議整體打包開發利用,打造風景線、保護線、教育線。 以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嵩所城遺址中的大嵩古城東門遺址為核心,囊括大嵩所城遺址、合岙烽火臺、炮臺崗烽火臺等文物遺址,以“抵御外辱,抗倭平寇”為主線,在東城村中心位置新辟展陳場館,介紹大嵩古城前世今生,挖掘遺址人文內涵,制定“深度游”參觀路線,展示我區勞動人民不畏強暴、自強不息的歷史氣概。 ★烽火第一哨,漁火橫山灣 咸祥鎮橫山村是一個海防文化村,是浙東沿海千年海防的一個重要節點。自宋朝起,廂軍設場前、鹽場、舵撞、江橋、管山、橫山汛;元代設大嵩巡檢司,明代設大嵩千戶所城,在橫山山巔設烽火臺,直至近現代,駐軍、海訓從未間斷。 作為海防前哨,橫山村海防遺跡眾多,又因下轄橫山、鮑家、外營三個自然村,形成了帶狀的橫山聚落,依托山海環境,橫山在長期的耕漁生活中留下了古井、民居、祠堂、碶、碼頭、寺、庵等寶貴的人文資源。 橫山灣因具備海防遺址、水利航運設施、古建筑、生活生產設施,而具有得天獨厚的保護利用優勢。建議下步結合海灣小鎮建設,依托人文資源,打造抗倭海防遺址公園、海戰紅色夏令營、橫山漁耕文化陳列館等文化設施,發展高水平生態旅游度假區。 ★蘆蒲暴動紀念碑、蘆蒲農會舊址 以打響農民運動“浙東第一槍”的蘆蒲暴動紀念碑、蘆蒲暴動農會舊址(舒氏宗祠)為核心,包含黃牛嶺烽火臺、龍王堂軍事遺址、金紹勣烈士墓、山巖嶺農會舊址、山巖嶺支部舊址及多處軍事碉堡、地堡,以“農民運動,星火燎原”為主線,在文保單位落實展陳設計工作,結合古村、古道、古祠、古樹等鄉土文化資源,發展紅色旅游,展現我區農民運動波瀾壯闊的發展史。 ★范欽墓 范欽墓位于姜山鎮茅山村楊家自然村茅山之陽的山岙之中,墓成椅背狀,坐北朝南,后近山崗,前眺金娥山,人稱“五臺墳”。 由于年久失修,下步計劃將加強墓葬保潔清理,盡快修復部分被損壞臺階,完成整體景觀整治。建議搬遷部分廠房、養雞場,恢復周邊果園、山林景觀,依山勢修建游步道、休閑公園,完善公園、步道標識系統,供游客休憩。 建議當地政府加大宣傳力度,結合人文旅游開發,與走馬塘村等歷史文化名村串聯成珠,規劃“南來第一山”景區,設置“南來第一山”石刻地標,進一步傳承范欽人文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