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惠的兒子四歲了,不知道為什么,最近他很喜歡找小惠告狀,一會兒說爸爸打他;一會兒又說奶奶不讓他吃飯;有時候還會說鄰居家的小姐姐欺負他。例如,今天早上,小惠正在煮早餐,兒子就氣呼呼地跑出來告狀,說爸爸拿胡子扎他了,要小惠去批評爸爸。 小惠很快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兒子睡醒后想跟爸爸玩,可是爸爸還沒睡醒,于是他便拔爸爸的胡子。爸爸醒來后,和孩子開玩笑,說要拿胡子扎他,結果還沒開始扎,兒子就去找小惠告狀了。 面對這種情形,小惠哭笑不得:明明是兒子有錯在先,他卻認為自己受委屈了,這應該怎么處理呢?小惠應該怎樣做,才能糾正兒子這種“愛告狀”的壞習慣呢? 孩子很喜歡向媽媽告狀 在生活中,喜歡告狀的孩子,確實挺多的。但是,卡卡媽覺得,孩子愛告狀,并不一定是缺點,畢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難免會遇到一些他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需要向父母請教,讓父母地幫忙的。 而且孩子告狀,實際上是在向父母“求助”,父母如果把孩子的告狀當成是缺點,認為孩子不應該這樣做,那么,孩子以后遇到問題的時候,很可能就不愿意和父母說了。因此,對于孩子的“告狀”,父母一定要好好處理。 一般情況下,孩子告狀,有以下幾種原因: 需要父母幫忙解決問題 想表現自我,希望父母對他的行為有示肯定 感到自己受到了委屈,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安慰 所以,孩子來告狀時,父母要找出孩子告狀的原因,再根據原因去作不同的處理。 孩子向父母告狀有很多原因 孩子告狀,父母可用四個步驟處理 那么,孩子來向父母告狀的時候,父母應該怎樣處理呢?卡卡媽建議父母可以試試按以下步驟處理: 一、先了解事情的經過 孩子來找父母告狀,肯定有他自己的動機。這時,父母應該先了解清楚事情的經過再作處理。有句話叫“惡人先告狀”,有時候,孩子覺得自己受了委屈,馬上就來告狀了,卻沒想到原來他自己才是過錯方。 父母在向孩子了解事情的經過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聽孩子講述事件時,不要隨意打斷孩子,要耐心、認真地聽孩子說 無論孩子是對還是錯,父母都要先安慰孩子,穩定孩子的情緒。 如果孩子不知道怎樣清楚地描述事情的過程,那么,父母可以用溫和的語言,引導他把事情的重點說出來。 父母要向孩子了解事情的經過 二、處理要公平、公正 父母在了解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后,要對事情進行公平公正的處理。如果孩子和行為是正確的,他的投訴是有道理的,那么,父母要對他的行為表示肯定,讓他知道他做得對。當然,這樣做不是為了讓孩子以后多告狀,而是讓他養成正確的判斷能力。 如果孩子來告狀,但是事實卻是他自己有錯在先,或者純粹是無理取鬧,父母也不要粗暴地批評他,而是應該好好地和他溝通,和他一起分析事情的起因、經過,讓他明白問題出在哪里,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出了差錯。這樣做,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處世原則。 父母處理孩子的“告狀”要公平公正 三、教孩子學會解決問題 很多父母不喜歡孩子告狀,認為告狀是一種可恥的“小人”行為,并且把這種想法灌輸給孩子,這種做法,在卡卡媽看來是可取的。父母還與其阻止孩子告狀,不如趁著孩子來告狀時,教他學會明辨是非,讓他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例如,孩子生氣地來向媽媽告狀,說鄰居家的小哥哥玩水的時候,把他衣服弄濕了。這時,媽媽可以問問孩子:“衣服濕了應該怎么辦呢?”孩子很容易就會想到衣服濕了,首先應該換衣服。 換好衣服以后,媽媽還可以問問孩子:“哥哥把你的衣服弄濕了,你猜哥哥是不是故意的呢?如果你不小心把別人的衣服弄濕了,你會怎么處理呢?” 這樣做,不但可以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還能讓他學會怎樣正確地處理問題。 父母要教孩子學會處理問題 四、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孩子來向父母告狀的時候,對于一些孩子自己就能解決的小問題,父母可以鼓勵他自己去解決。 因為如果父母事無大小都幫孩子解決,那么很容易會令孩子對父母產生依賴心理的,這樣,以后他遇到事情,第一反應就是找父母幫忙了。這不但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非常不利,還會讓孩子養成喜歡盯著別人的缺點看、喜歡搬弄是非等壞習慣。 如果父母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矛盾,那么,以后孩子再遇到問題時,他就會先想辦法自己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再來找父母了。這對于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這樣孩子也不會動不動就來“告狀”了。 父母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 結語:孩子喜歡告狀確實令父母很頭疼,但是,無論再怎么頭疼,父母在面對孩子的告狀時,都要保持冷靜,對孩子表示理解和尊重,耐心地聽孩子訴說,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然后再對癥下藥地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