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診斷】 (1)有慢性的勞損外傷史,或有頸椎先天性畸形、退性行病變。 (2)多發于40歲以上中年人,長期低頭工作者或習慣于長時間看電視、錄相、上網者,往往呈慢性發病。 (3)頸、肩背疼痛,頸部板硬,上肢麻木。 (4)活動功能受限,病變頸椎棘突,患側肩胛骨內上角常有壓痛,可摸到條索狀硬結或肌痙攣,可有上肢肌力減弱和肌肉萎縮,臂叢牽拉試驗陽性。椎間孔擠壓試驗陽性。 (5)X線正位攝片顯示,鉤椎關節增生,張口位可有齒狀突偏歪,側位攝片顯示頸椎曲度變直,椎間隙變窄,有骨質增生或韌帶鈣化,斜位攝片可見椎間孔變小。CT及MRI檢查對定性定位診斷有意義。 【分期診斷】 1.急性期:也稱為炎性水腫期,發病1周內。頸肩部疼痛劇烈,頸椎活動受限,稍有活動即可使頸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劇烈時難以坐臥,被動以健肢拖住患肢,影響睡眠。 2.慢性期:也稱為缺血期,發病后1~2周。頸僵,頸肩背部酸沉,頸椎活動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恢復期:發病2周后。頸肩部及上肢麻痛癥狀消失,但頸肩背及上肢酸沉癥狀仍存,受涼或勞累后癥狀加重。 【中醫辨證】 1.風寒痹阻證:頸、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為主,頭有覺重感,頸部僵硬,活動不利,惡寒畏風。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 2.血瘀氣滯證:頸肩部、上肢刺痛,痛處固定,伴有肢體麻木。舌質暗,脈弦。 3.痰濕阻絡證:頭暈目眩,頭重如裹,四肢麻木有仁,納呆。舌暗紅,苔厚膩,脈弦滑。 4.肝腎不足證: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肢體麻木,面紅目赤。舌紅少汗,脈弦。 5.氣血虧虛證: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氣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脈細弱。 【辨證論治】 1.風寒痹阻證 治法:祛風散寒,祛濕通絡 推薦方藥:羌活勝濕湯加減。羌活、獨活、藁本、防風、炙甘草、川芎、蔓荊子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 羌活、獨活(各6g) 藁本、防風、甘草炙 (各3g) 蔓荊子 (2g)川芎 (1.5g) 2.血瘀氣滯證 治法: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推薦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桃仁、紅花等。 當歸(9g)川芎(6g)白芍(9g)熟地黃(12g) 桃仁(9g)紅花(6)。 3.痰濕阻絡證 治法:祛濕化痰,通絡止痛 推薦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加減。白術、天麻、 茯苓、 橘紅、白術、甘草等。 半夏(4.5g)天麻 茯苓 橘紅(各3g)白術(9g) 甘草(1.5g) 生姜一片,大棗二枚 4.肝腎虧虛證 治法:補益肝腎,通絡止痛 推薦方藥:腎氣丸加減。熟地黃、淮山藥、山茱萸、丹皮、茯苓、澤瀉、桂枝、附子(先煎)等。 地黃(24g)山藥、山茱萸(各12g) 澤瀉、茯苓、牡丹皮(各9g) 桂枝、附子炮(各3g) 5.氣血虧虛證 治法:益氣溫經,和血通痹 推薦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黃芪、芍藥、桂枝、生姜、大棗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 黃芪(9g)、芍藥(9g)、桂枝(9g)、生姜( 18g)、大棗(4枚) |
|
來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