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34篇文章 小可今年10歲 是個活潑開朗的5年級學生 2個月前拔除了一顆齲齒 可以沒過幾天就出現反復發燒渾身乏力 每次量體溫都在38.5℃以下 開始以為是受涼感冒沒太放在心上 后來逐漸感覺體力明顯下降 晚上睡眠也變差 直到出現高熱39度以上 才來兒童醫院就診 這個時候心臟已經發現有雜音 發炎的指標明顯升高 經過超聲心動圖檢查 醫生發現小可的心臟瓣膜上有大量細菌附著 導致瓣膜關閉不全 小可確診為感染性心內膜炎 什么是感染性心內膜炎? 感染性心內膜炎( Infective Endocarditis,簡稱IE)是心臟內膜表面受到微生物感染,伴有贅生物形成的一種感染性疾病。 心臟瓣膜相當于心臟內部通道“大門”,為最常受累的部位。剛開始只是“大門”(瓣膜)關不攏,慢慢地連門框(瓣環)都爛掉了。細菌在瓣膜上不斷繁殖,形成贅生物,形成瓣環膿腫。成批的細菌還可隨血流播散到全身各部位,形成局部感染。贅生物從心臟脫落,則可能栓塞心、腦、肺等重要器官,甚至導致猝死。感染性心內膜炎常伴隨著高死亡率和嚴重的并發癥,是十分兇險的。 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原因 菌血癥和基礎心臟病是導致感染性心內膜炎發生的兩個環節。菌血癥是感染性心內膜炎發生的必要條件,器質性心臟病患者為感染性心內膜炎高危易感人群。 血液中的細菌可來自口腔,牙齒及皮膚表面。我們的口腔和皮膚含有至少500多種微生物,它們能隨著拔牙、洗牙或刷牙動作或是皮膚黏膜破損而跑到血液中,研究表明,口腔科操作時細菌入血的發生機率10-100%。但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細菌不會在血液中的存活太久,體內免疫細胞會將它們清除。而對于心臟動過手術,植入人工瓣膜或者有先天性心臟病的人,細菌則很容易在心臟瓣膜附著,形成贅生物,導致感染性心內膜炎。 如何預防感染性心內膜炎? 對感染性心內膜炎有效的預防還是主要針對菌血癥和基礎心臟病兩個環節。預防和減少菌血癥發生: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定期進行牙科檢查,保持皮膚清潔,防止皮膚黏膜損傷后的繼發性感染。對于有基礎心臟病的高危人群,建議在進行拔牙等高危操作前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醫生提醒:千萬不能把類似小可的情況當成普通感冒,應高度警惕感染性心內膜炎,尤其是有基礎心臟疾病的患者。建議您及時到我院的心臟??凭驮\。 作者:湖南省兒童醫院心血管內科 副主任醫師 王野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