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普君XueShu雪樹 虎門大橋最近的擺動視頻在網上熱傳,如下圖,初步分析是由渦振導致的。 所謂渦振就是渦旋導致的振動。 渦旋是怎么產么產生的?一個主要可能原因是卡門渦街。水或風等流體,流過一個物體的時候,正常來講是比較平滑順暢的,就像下圖中的云流過富士山一樣。 但是滿足一定條件的特殊情況下,會產生兩種旋轉方向相反的渦旋,不斷發射出去,并列在一起。像是一條街道。如下圖。 這就是卡門渦街。這里的卡門就是馮卡門,錢學森在美國的導師。這個現象幾百年前就有人發現了,但是馮卡門第一次給出了正確的理論分析。 這個渦街如果不太對稱,就會導致某種受力不均勻,從而擺動。這個擺動的方向是和水流或風速的方向垂直的。 美國的塔科馬大橋在上世紀40年代被風吹塌了,這是工程史上的大災難。有人解釋是因為卡門渦街。但這個解釋很有爭議。你看虎門大橋是垂直的擺動,而下圖中的塔科馬大橋是左右扭動。 更好的解釋是氣動彈性顫振。這種顫振也會在橋面上下產生渦旋,但是跟卡門渦街有區別,因為被風吹過的物體(大橋本身)也在大幅度運動。如下圖。 科馬大橋平時也會有類似虎門大橋的垂直擺動,但不致命。致命的是最后一次的左右扭動。 塔科馬大橋這種級別的致命錯誤,現在是很難出現了。在橋梁設計允許范圍內的上下擺動,應該是沒危險的。 虎門大橋這次擺動,從目前流出的信息看,專家只猜測說可能是大橋中間的水馬安放不當導致的,而且還很不確定。這種說法就很有意思了。如果是水馬(如下圖),那它們所直接引起的卡門渦街不足以帶動整個大橋。而這又明顯不是左右扭動的振顫。 如果確實與水馬有關,也許因為大風吹過水馬后,在周邊形成了渦旋,這些渦旋改變了周圍的氣壓。導致大橋上下形成壓力差,引起垂直擺動,但又不足以引起振顫。當然,這里只是隨手一猜,缺乏數據支持和理論驗證。不過這個問題本身,可以做一篇博士論文了。理論建模、數值模擬和風洞實驗,夠一個博士生折騰幾年了。 具體這次是由什么原因導致的,我猜可能最后大概率沒法短期內得出確定結論。原因可能跟工程問題的復雜性和工程師文化有關。他們一般不像物理學家那樣愛鉆牛角尖。一個東西能work,就很滿意了。 美國塔科馬大橋,這么慘重的災難,按理說原因應該搞得很清楚了吧。其實不然,災難發生五十年后,兩個物理學家Billah 和Scanlan發現,絕大多數大學工程學教科書上的解釋都是明顯錯誤的。六十年后,Allan Larsen才建立了一個被實驗和數值模擬都支持的靠譜物理模型。 塔科馬大橋,在最后一次倒塌前,經歷了次數極多的上下垂直振動。最后一次大幅度的左右扭動,也晃了45分鐘才塌。所以目前虎門大橋這種情況,可能屬于小概率事件,可以先進一步觀察,不必太過大動干戈。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沒必要非得尋根究底的。 就像一個段子說的,搞理論的,know everything but nothing works,搞實踐的,everything works but no one knows why.。 參考資料: Resonance, Tacoma Narrows bridge failure, and undergraduate physics textbooksK. Yusuf Billah and Robert H. Scanlan, Am. J. Phys. 59, 118 (1991); Allan Larsen,Aerodynamics of the Tacoma Narrows Bridge - 60 Years Later,Structur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免責聲明 以上內容為用戶在觀察者網風聞社區上傳并發布,僅代表發帖用戶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