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書法家們~第380篇 【原創】一代通儒,乾隆五十二年榜眼,二十四歲喪偶,立誓不娶文/盧秀輝 孫星衍少年時就很有名,袁枚稱他為“天下奇才”。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一代樸學大師段玉裁的外孫龔自珍曾有詩寫當時的常州詩文之盛: 丁君行矣龔子忽有感,聽我擲筆歌常州。 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 我生乾隆五十七,晚矣不及瞻前修。 外公門下賓客盛,始見臧、顧來裒裒。 奇才我識惲伯子,絕學我識孫季逑,最后乃識掌故趙,獻以十詩趙畢酬。 三君折節遇我厚,我益喜逐常人游。 乾嘉輩行能悉數,數其派別征其尤: 易家人人本虞氏,毖緯戶戶知何休; 聲音文字各窔奧,大抵鐘鼎工冥搜; 學徒不屑談賈、孔,文體不甚宗韓、歐; 人人妙擅小樂府,爾雅哀怨聲能遒; 近今算學乃大盛,泰西客到攻如讎。 常人倘欲問常故,異時就我來咨諏: 勿數耈耋數平輩,蔓及洪、管、莊、張、周;其余鼎鼎八九子,奇人一董先即邱; 所恨不識李夫子,南望夜夜穿雙眸,曾因陸子屢通訊,神交何異雙綢繆?識丁君乃二十載,下上角逐忘春秋。丁君行矣龔子忽有感,一官投老誰能留? 珠聯璧合有時有,一散人海如鳧鷗。 噫!才人學人一散人海如鳧鷗,明日獨訪城中劉。 當時常州的文學之士多出入于于龔自珍外公段玉裁家,而龔自珍這首詩寫于道光七年,為丁履恒去山東肥城任知縣的送行詩。其中提到的孫季逑即孫星衍,掌故趙即趙懷玉。斯時的常州,有以惲敬為代表的陽湖派,以張惠言為開山鼻祖的常州詞派,以洪亮吉、孫星衍、李兆洛等所代表的駢文中興,而趙翼的詩論,周濟的詞論,名冠當時。詩詞、書畫、經學、史學等,莫不名家輩出。常州學派、常州畫派、孟河醫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毗陵詩派,一時江左無倫,天下題首。以詩歌見長的“毗陵七子”,更是影響文壇。毗陵七子有黃景仁、洪亮吉、孫星衍、趙懷玉、楊芳燦、呂星垣、徐書受。孫、黃、洪三人聲名最著。 常州在經歷了清初的大屠殺后,沒有就此一蹴不振,而是頑強的以文化重新站了起來,成了江浙地區詩文流派的重要組成部分,領地域之風,一時“詩人興會更無前”。常州文化重建的信心,真是中國人對中華文化徹頭徹尾的信仰的表現。 孫星衍的家族是讀書世家,以科舉為進身之道。他的曾祖孫謀,官至禮部主客司郎中;祖父孫枝生早亡,沒有獲得功名;父親孫勛官至河曲縣知縣。他的岳父王光燮官博羅、雞澤等縣知縣;他祖母的父親許建官義寧縣知縣;他的母親出生于江陰大岸金氏大家族,科名仕宦,相繼不絕。孫星衍五歲至十四歲,在私塾中接受了教育,同時也得到了祖母和母親的格外教育。他十二歲時,在一次父輩們的詩文雅集中,他高聲吟誦道“吾儕放浪百年后,仍作星斗歸青天”。一時驚動參與雅集的文人雅士,他稱得上幼承家學。孫星衍十四歲時,父親在家等待吏部銓選,親自授讀《文選》。父親將家中的萬卷藏書,一一交待給孫星衍,囑他好好讀書。 乾隆三十九年,盧文昭為鐘山書院山長。此年三月,二十二歲的孫星衍來到金陵鐘山書院求學,還認識了袁枚。他帶著詩作拜謁居住在隨園的袁枚,袁枚讀了詩后,熱情相迎,在給他的題跋中嘆為“天下之奇才”,兩人遂為忘年交。袁枚名聞天下,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走卒,無人不知他對詩壇的作用,被尊為詩界泰斗。孫星衍得到他的贊賞,如同一登龍門,詩壇為之側目。乾隆四十八年五月,孫星衍又至鐘山書院,師從錢大昕。乾隆四十五年,畢沅與孫星衍于相識于蘇州,聘請孫星衍與錢坫共修《關中勝跡圖志》,書成又聘請孫星衍至陜西幕府,一待待了七年。七年的幕府生涯,是孫星衍學術的訓練積累期,幕府中眾多的學者、豐富的藏書,拓寬了他的眼界,增長了他的做學問的能力。他的摯友洪亮吉,也在陜西幕中,倆人合作過《澄城縣志》,還參與了畢沅的一些大型圖書的編纂。 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歲的孫星衍迎娶王采薇。孫星衍和王采薇倆人同齡,八歲時就認識了,情深意篤。王采薇出生名門,儀容淑令、工詩歌,又能書畫、博覽史傳,著有《長離閣集》。婚后,與孫星衍切磋學問,文墨酬唱,一時極盡夫唱婦隨的魚水之樂。可惜,長景不長,王采薇沒有等來孫星衍的大富大貴,成婚后僅僅過了五年,在二十四歲的那年,撒手人寰。孫星衍哀思泉涌,淚不能禁,痛失佳偶,讓他傷心的幾乎諸事不能做。次年,孫星衍特地帶著王采薇的行狀并遺詩拜請袁枚,懇求袁枚為其作墓表,袁枚作《孫星衍亡妻王孺人墓志銘》。文化型家庭中的學術性活動、文學性活動本來是讓人稱羨的事,此事卻成了痛不欲生的遺憾。 孫星衍在《復與王采薇看月》中寫道: 一夕長林響, 全疑半嶺眠。 開簾逗懷月, 滅燭對床天。 肌冷傷愁髓, 衣單濕夜煙。 幽歡君莫忘, 昨日是生前。 王采薇對孫星衍也是一往情深,曾作《望夫石》一詩: 妾顏初如花, 妾心已如石。 定情雙妍姿, 不忍君歸見衰色。 妾顏當彫心不移, 妾身亦化君始知。 冰為肌,草為鬢, 山頭無人寄君信。 妾意淺,君心深, 恐君復化填海禽。 冤禽來銜石方動, 不作巫云入君夢。 痛失愛侶,讓孫星衍無限哀痛,他沉浸在“前日一回書,今日一回書,一回開書一回瘦”,遂立誓不再婚娶。孫星衍晚年,仍然思念王采薇,無法從此情中自拔,在《題羅山人聘為予寫昔夢圖十幀》之《山夕愁詩》中,他追憶了舊事,詩序說:“歲乙未,予始借室人王夫人來句容曲官署,屋前有喬松桐桂,秋育論史,燈月凄清,夫人有詩云‘五更殘月欺燈影,一數風鴉續雁聲’。予訝其慘切,遂成詩讖。”作詩道: 煙菲菲,露暉暉, 月出桐柏光如帷, 幽人對哈病妨冷, 柏子熱香桐瀹著。 開書疫脫玉釧聲, 背菊慵垂翠樊影。 錦表棉薄牛衣似, 酌酒屬君還論史。 王章之妻兒女子, 何事干卿三嘆起。 乾隆五十二年,三十五歲的孫星衍高中榜眼,此時王采薇去世已經十一年了。孫星衍則剛剛開始仕途。他先是例授翰林院編修,充三通館校理。三通館散館時,他在試卷《厲志賦》中用了《史記》“匔匔如畏”,大學士和珅不認識,疑為別字,將孫星衍置為三等改去部任職主事。一甲進士改部,可以奏請留館,也可以改官為員外。和珅此時知道自己鬧了大笑話,示意其他官員,往說孫星衍改官,他不肯屈節,回道:“主事也能升到員外,不必求人。”分管刑部的大學士阿桂、尚書胡季堂很器重孫星衍,有疑案,常聽取他的意見。他累遷至代山東布政使,于嘉慶十六年(1811年),稱病請假回鄉。三年后,他參與了在揚州校刊《全唐文》的工作。嘉慶二十一年,他回到了他讀書的地方~南京鐘山書院,主持書院工作。他先后主講泰州安定書院、紹興書院、杭州詁經精舍等書院,直至六十六歲病逝,教書育人,樂此不疲。 孫星衍是乾嘉學派(古文經學派)的重要人物,他博覽群書,勤于著述,編撰有幾十種各類書籍,涉及面廣。他是一代藏書家,所收甚多。與地理、刑法也有研究,并著有這方面的書籍。 孫星衍書法以篆,隸最為取勝,直追秦漢,也能行書。他的篆書精妙圓潤,工穩遒勁,脫去“熟”、“俗”二字,能自開面目。孫星衍創作篆書時,將毛筆剪去筆尖,以達到萬毫平鋪的效果,他的篆字在瘦硬上做盡文章,于工整中另求“生”意。 孫星衍亦工于篆刻,然而所作不多。 孫星衍(1753年9月28日——1818年2月16日),字淵如,號伯淵,別署芳茂山人、微隱。陽湖(今江蘇武進)人,后遷居金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