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如果研究歷史哲學,以政治的倫理,看歷史的因果,就看出人生的因果報應,是非常嚴重的。趙匡胤雖然取天下于孤兒寡婦之手而篡位,但對柴家的子孫,不像魏晉各代的趕盡殺絕。南北朝、五代十國,每一朝代都是篡位,都把前朝皇帝的子孫,斬草除根。趙匡胤能夠厚道,對柴家的子孫并沒有殘殺,所以元朝對趙家的子孫也一樣。而元朝最后的果報也很好,元朝坐了八十年天下,如果嚴格地研究,有學者認為,最后一代元順帝,并不是真正的蒙古人,而是趙匡胤的后裔。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元順帝逃向蒙古,朱元璋派徐達追到了內蒙邊境,就不再追了。副將常遇春問他為什么不追?徐達說,人家也坐了八十年的江山,現在大明王朝已經建立,把他抓回來,當今的皇帝也很難處理,既然逃遠了,就算了吧!實際上徐達和朱元璋都知道,元順帝是漢人,讓他到邊疆稱王,統率蒙古人也很好。 研究歷史上的因果循環,也就懂了人生,知道為什么做人要有道德。因果律是宇宙間的自然規律,人不可以違反這一自然規律的力量。(《孟子與盡心篇》) 中國文化處處講因果,這因果的觀念并不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以后,才開始確立,并普遍被社會應用在語言文字上。我們的《易經》老早就有這種思想,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至于孟子,這里所引用的“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同樣是因果報應的觀念。 在政治上,我們看歷史的演變,就是因果報應。我們如果從因果中去看歷史,可以發現許多很奇妙的事情……古今中外都逃不開這個因果律。我們中國的歷史,每一朝代都是如此。怎么來的江山,也將怎么樣的失去;怎么樣取得的政權,也是怎么樣的交出去。仔細研究外國的史實,又何嘗逃過此一法則。 我們再看清朝,進主中國,是孤兒寡婦入關,而最后一代皇帝,又是寡婦孤兒悄然出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讀了元人那首詩,我也曾經依樣畫葫蘆地寫過一首:“寡婦孤兒自入關,便宜占盡此江山。果然二百余年后,母子君臣出塞難。” 溥儀登基接受群臣朝賀的時候,還是一個小孩子。抱他坐上金鑾殿的大交椅上時,他大哭起來,他的父親攝政王拍拍他,安慰說:“不要哭,快完了!”果然很快就完了。這就是“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的道理。 所以國家也好,個人的事業也好,都是怎么起來,也是怎樣下去。經過時間的證明,長期觀之,可以說是必然律的回互,并非偶然如此的。(《孟子旁通》) 所以我們中國老百姓的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不過中國也有人懷疑這善惡報應的問題,司馬遷就說過,中國人講報應是真的嗎?他在《史記·伯夷列傳》里就講到,我看社會上成功的都是壞蛋,好人都沒有好報,天道說福善禍淫,是真的嗎?司馬遷講這話,當然是很憤慨的。其實這個中間也有個道理。中國又有句話說:“天將厚其福而報之。”譬如一個壞人,他壞事做得很多,不但沒有遭到報應,反而更春風得意。因為他更得意,他便更造孽,更作惡,做壞事的本錢更雄厚,力量也更大,使他快一點把壞事做滿,做絕,好接受報應。也就是西洋人說的“上帝要他滅亡,必先使他瘋狂”的道理是一樣的。有時候你感覺用心機很得意,那就太可怕了,上帝必厚其福而報之。你的福氣好,上帝還要再加一點給你,因為加一點以后,你就快一點把福報消耗完了,好快一點接受報應。(《易經系傳別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