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生病家長頭痛,多次往返醫(yī)院,急于等待診治,回家苦于喂藥。兒科歷來病號最多,天氣變化門診量迅速增多,兒科大夫疲于應對。一種簡便快捷的治療方法,中藥穴位貼敷越來越受到家長朋友的喜愛。 中藥穴位貼敷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用芥子泥貼敷百會穴使局部發(fā)紅治療蛇咬傷。晉唐時期隨針灸學的發(fā)展,中藥外敷與經(jīng)絡腧穴的有效結合,出現(xiàn)了中藥穴位貼敷,根據(jù)治療需要將各種不同的藥物制成膏劑,貼敷于患者穴位,使藥物作用于經(jīng)絡、臟腑,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穴位貼敷有雙重作用,藥物的作用、穴位的刺激作用。 小兒中藥穴位貼敷的特點:1.藥物直接作用穴位,適應癥廣。2.簡單易學,便于推廣。3.取材廣泛,價廉藥簡。4.療效確切,無創(chuàng)無痛。5.方便快捷,寶寶容易接受。6.避免胃腸道刺激,減少肝腎損傷。 下面給大家介紹小兒常見病中藥貼敷療法。 1.小兒咳嗽 取麻黃、杏仁、白僵蠶、元胡、細辛、梔子、炒白芥子、魚腥草、黃芩等適量。 將上藥研細末裝瓶備用,每次3~5克,用姜汁醋調(diào)成膏狀。 用醫(yī)用貼貼于天突、膻中、肺腧,每天1次,貼4小時左右,5天為1療程。 2.小兒泄瀉 取丁香、肉桂、胡椒、吳茱萸、車前子、黃連、砂仁、干姜、葛根等適量。 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少量,用姜汁醋調(diào)糊。 貼肚臍,每天一次,貼6小時,3天為1療程。 3.小兒便秘 取大黃、黃連、吳茱萸、芒硝等適量。 將上藥研細末備用,每次取3~5克,用涼開水調(diào)成膏狀。 貼于臍部外用膠布固定,每天1次,貼8小時,3天為一療程。 4.小兒積食 取萊菔子、連翹、木香、丁香、枳實、元胡、焦山楂、雞矢藤等適量。 研末備用,每次3克左右,用醋調(diào)糊。 貼臍部,每天1次,貼8小時,5天為1療程。 5.小兒盜汗: 取朱砂、龍骨、牡蠣、五倍子、黃柏等適量。 上藥研末裝瓶備用,每次3克左右,用姜汁醋及黃酒各半調(diào)糊 貼臍,每晚1次,7天為1療程。 6.小兒鼻炎 取白芷、白芥子、荊芥、蒼耳子、辛夷花、細辛等適量。 上藥研末裝瓶備用,用姜汁調(diào)糊。 貼大椎穴、肺俞穴、腎腧穴、膠布固定,貼4個小時,每2天1次,5天為1療程。 |
|
來自: 恬廬居士sktw7b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