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每個月的大姨媽對很多女生來說都是煎熬,尤其是痛經的妹子,那感受簡直可以用下圖來形容… 那么,女人為什么會有大姨媽呢? 從進化角度來說,有什么好處呢? 為什么女人不能沒有大姨媽而直接懷孕呢? 最近就有網友挖出了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是quora網友提的,底下一名曾在哈佛大學工作過的進化生物學博士的回答獲得了最高贊。 而看完他的回答,真的是感覺,女性懷孕的身體里簡直經歷了一場戰爭… 原回答是這樣的: 其實大部分哺乳動物都是沒有月經的,只有高級靈長類動物和一些蝙蝠會有月經(狗會經歷陰道出血,但沒有月經),更奇怪的是,人類女性流的月經比任何其他動物都要多得多得多! 月經這種功能看起來非常愚蠢,浪費大量營養,限制了行動不說,還會讓周圍的捕食者聞血而來,給動物帶來致命危險, 所以為什么要有月經? 要理解這個問題,就必須要說到母親和胎兒的關系。 一直以來,在我們的觀念中,母親和胎兒之間有著世界上最親密的關系。 看看那些書中懷孕母親的照片,懷孕的媽媽用手輕輕撫摸著肚皮,眼睛因為愛和感動而微微濕潤。 你能感受到,她為了滋養和保護肚中的寶寶會付出一切。 當你翻開書,你會看到,母親和胎兒是怎樣一種共生的關系,完全利他的母親身體又是如何為自己胎兒創造最完美的生長環境。 但如果你懷孕過,你就知道這故事并不是全然美好。 懷孕的媽媽可能會經歷幾周或幾個月的惡心,精疲力盡,嚴重的背痛,尿失禁,血壓問題,焦慮等等,還有15%的孕婦甚至可能出現危及生命的并發癥。從其他哺乳動物的角度來說,這簡直太瘋狂了!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懷孕過程都是挺愉悅的,懷孕的動物繼續躲避捕食者,照常自己去抓獵物,就算之后生下12個崽也是如此。 那么為啥人類就那么特殊呢? 問題就在于人類胚胎的發展方式。 在很多哺乳動物中,胎盤(胎兒的一部分)只跟母體血管表面相互作用,就可以將母體的營養傳遞給胎兒。 有袋動物甚至不讓胎兒接觸自己的血液,它們會在子宮壁分泌一種奶給胎兒。 但人類則保留了一種更直接的傳輸方式——“血絨膜胎盤”。胎盤實際上直接進入了母體的循環系統,直接接觸母體的血液。 在人類子宮中,我們有一層厚厚的子宮內膜,子宮內膜只有一些很小的血管,它擋在我們主要的血液供應系統和新著床的胚胎之間。 不斷生長的胎盤會直接“挖開”這層子宮內膜,進入動脈壁,直接把母體的血和胚胎連接上。 它會深入鉆進附近的組織,消滅它們,給動脈打入大量激素,讓它們擴張到新占領的領地中。 胎盤釋放的激素會使母體的動脈血管麻痹,讓母體自己都不能再收縮那些動脈。 這就意味著,胎盤可以從母體獲取直接,無限制的血液供應。它可以制造激素,以此控制母體。 它可以增加母體內的血糖,擴張她的動脈,增加她的血壓,以此使得自己獲得更多營養。 甚至還有一些胎兒的細胞會通過胎盤進入母親的血液中,繼而在母體的血液,器官,甚至她的大腦中生長,讓母體成為一個“基因嵌合體”。 這可能看起來非常無禮,但事實上,母親和胎兒在進化角度來說,想要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母親“想要”將資源平均分配給她的每個可以存活下來的孩子,包括她將來的孩子,但不要給那些活不下來的孩子。 但胎兒“只想”活下來,會盡可能奪取一切可以讓自己活下來的資源。 (當然上面所說的“想要”并不是任何一方的主觀態度,只是進化中的自然選擇。) 這里還有一個第三方——父親。他的利益跟母親也是不一致的,因為母親以后的孩子,不一定就是他的。 通過一種叫“基因組印記”的程序,某些從父親那里繼承來的胎兒基因會在胎盤中被激活。 這些基因會無情的以犧牲母體為代價來給胎兒謀福利。 人類為什么會進化出這么貪婪的“血絨膜胎盤”,胚胎的著床過程為何如此具有侵略性?為何胎兒和他們的父親會擁有這么大的權力? 因為子宮很難成為化石保存下來,完整的回答已經在歷史長河中遺失了。 但人類的胎盤這么有攻擊性可能跟胎兒的大腦發展有關,大腦需要非常多的養分, 所以我們看到那些大腦越大的動物,胎盤往往越具侵略性。 當然這還只是猜想而已… 雖然侵略原因我們還不清楚,但以此導致的結果倒是相當清晰。 在哺乳動物中,如果媽媽是“霸王”的話,往往懷孕過程就比較有序,她的胎兒是生是死都由她決定, 她可以控制營養的供給,可以排出營養,也可以在任何時候選擇重新吸收這些營養。 但擁有“血絨膜胎盤”的媽媽們,她們的懷孕,卻是由委員會來管理的,而其中的委員還都不一般,它們個個都有著不同的利益,甚至是競爭關系,它們之間只共享一部分信息。 所以人類懷孕時,體內有時候在上演著一場拔河比賽,有時,它會惡化成一場扭打,甚至戰爭。 很多懷孕期間的問題,比如子宮外孕,孕期糖尿病,先兆子癇,都可能是這場拔河比賽失控造成的。 那么這些究竟跟月經有啥關系呢?別慌,馬上就說到了。 從女性的角度來說,懷孕是一項巨大的投資,胎盤侵略性越強,投資就越大。 當一個人類的胚胎著床,母體不僅會失去對體內激素的全部控制權,分娩時還可以面臨大出血的風險。 所以,母體自然會對胚胎進行嚴格挑選。 那些很弱,不可能生存,低質量的胚胎,顯然不值得女性冒險懷孕。 懷孕代價變得越高,風險越大,母體也會在懷孕這事上變得更加謹慎。 這里就要提到子宮內膜, 也許在你印象中,子宮內膜是個非常溫暖,舒適,等待著將年輕胚胎“擁入懷中”的地方。 但實際情況恰恰相反。 研究者曾經將胚胎植入老鼠(它也是血絨膜胎盤,只是沒有人類的那么具有攻擊性)身體內各個部位,胚胎最難生長的地方你猜是哪里?子宮內膜! 子宮內膜不是什么溫暖之地,這是一個試驗場,只有最堅強的胚胎才能存活下來。 母體如果能延緩胎盤接觸她的血液系統越久,她就能擁有越多時間決定是否要拋棄這個胚胎。 但胚胎恰恰相反,它想要盡最快速度將胎盤植入到母體內。 一方面是為了盡快獲取母親體內豐富的血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母親認為它活下來的幾率很高。 因為這互相博弈,子宮內膜變得越來越厚,越來越難讓胚胎著床,相應的,胎盤的侵略性也變得越來越強。 但這種博弈造成了一個問題:萬一胚胎在子宮中死了,或者半死不活了怎么辦? 對子宮內膜壁的血液供應必須有限制,否則,胚胎會輕易把胎盤附著在上面。 但限制血液供應會讓子宮內膜響應母體激素指令的能力變弱。 反而會讓它更容易響應附近胚胎發出的激素指令,這些胚胎指令會說服子宮內膜對它們更友好些。 這樣會使母體更容易出現感染,尤其是當子宮內膜中有一些已經死亡或半死不活的組織時。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哺乳動物,包括狐猴和蜂猴都進化出了相應的辦法,讓胎兒不需要深入入侵母體的血液供應也可以共享到營養。 但對更高級的靈長動物來說,這招似乎行不通。 她們的解決辦法是,每當排卵未能形成健康胚胎,子宮就會使整整一層表面的子宮內膜脫落,同時將未受精的,虛弱的或瀕死的胚胎一并排出。 這雖然不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方法,但確實有用,而且它只需要改變一些通常懷孕時胎兒使用的化學通路就可以完成。 據說,在沒有任何懷孕跡象出現之前,大約就有30%-60%的胚胎是被以這種方式毫不客氣地被丟棄的。 這個自我保護的過程就是月經周期,結果便是月經來潮... ![]() 女性真的太不容易了... https://www./evolutionary-benefits-of-periods-suzanne-sadedin/ https://www./talks/ted_ed_why_do_women_have_periods/transcript?language=zh-cn#t-196245 -------------------- 相覷桃花奚落風:很有意思,get到了新的解讀角度,對自己的身體的了解又深入了一點。 是淺蔥呀:嘖,每個月都有那么幾天想把子宮挖掉:) 長風翛然:第一次分娩選擇剖腹產的女性在再次懷孕的時候很容易大出血,因為胎盤會鉆進原來的刀疤 提莫莫提莫莫提:生育真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再多的頌贊也不能改變這個事實,整個生育過程,女性并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供體,甚至一個寄生體,且被本能支配,無法違抗,說到底,高級動物也只是動物 ![]() 正宗咖啡奶茶:所以作為一個人類幼崽,能成功來到這個世界,其實已經很厲害了 ![]() 食夢貘與桃的幻想:有的母親懷孕容易流產是因為白血球為了保護母體不受傷害,將胎兒視為異物發起攻擊。懷孕本身就是一場拉鋸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