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祖國醫學中論述頗多,但對手術和脊髓損傷后的尿失禁卻很少明確的提到,所以給中藥治療帶來了困難。 1974年6月10日,曾治一男性患者,于某某,74歲。前列腺肥大手術后半年來小便一直不能控制,曾用針灸、中、西藥物治療無效,細審其方均為補腎固澀縮泉固脬之藥。證見神疲乏力,氣短,舌苔白、脈弦大,尺脈尤甚。 久思不得其解,乃求教于恩師李翰卿先生,說:《素問》云:“微妙在脈,不可不察”;朱丹溪說:“大脈為洪之別名、病內傷者,陰虛為陽所乘故脈大,當作虛治。”仲景說:“脈大為勞”,可見大脈為虛,尺脈屬腎,尺大為腎虛,故此病當為肺腎俱虛。 前醫用補腎固脬遺尿不減者,在于未補脾肺,肺為水之上源,脾主水液之運化,肺脾腎俱虛則陽氣不升,水液不固,所以本證必須肺脾腎三臟同治,升陽益陰方能奏效。 余宗其論,予補中益氣湯補脾肺,升清陽,六味地黃丸滋腎水斂精氣,縮泉丸固脬止遺。處方:黃芪15克,黨參9克,白術9克,陳皮9克,當歸9克,熟地9克,山藥9克,五味子9克,益智仁9克,烏藥9克,茯苓9克,澤瀉9克,丹皮9克,升麻6克,柴胡6克。4劑減,8劑竟豁然而愈。 1963年6月4曰,治一女性患者,霍××,40歲。腰椎骨折痊愈后三個月來,二便一直不能控制,先用針灸、西藥治療不見好轉,繼服中藥收斂固脬、益氣養陰亦不效。詢其證見腰酸腰困,舌苔薄白,脈弦尺微。證脈合參,診為腎督虧損,開闔失職,乃擬補益腎督,佐以固澀。 龜鹿二仙膠加減:鹿茸0.9克(研、沖),東參9克,枸杞子15克,龜甲15克,熟地15克,牡蠣15克,菟絲子30克,覆盆子30克,何首烏30克。4劑減,8劑竟愈。 李翰卿云:“審證難在審脈,脈象不明,則證難審清。尿失禁有肺、脾、腎、三焦、膀胱的不同臟腑和虛實寒熱的差別,若不仔細分辨,徒用成方,藥不中病,必難治愈。” 康永才,男,58歲,山西省蒲縣縣委干部,在北京出差時頭暈、頭痛,右側肢體麻木,血壓160/90mmHg,服用降壓靈、依那普利,而后入睡,晨起右側肢體活動不便,在北京天壇醫院急做CT,確診為左基底節腦梗塞,急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療,半個月后右側肢體仍感無力,腰痛酸軟,小便失禁,等不得準備就尿褲子,使用導尿器定時開放,一周后全身發燒,控制感染后,尿失禁更加嚴重,尤其是晚上,被子、褥子都被尿濕,家屬著急,病人受罪,醫院建議用中醫中藥治療,轉到我處求治。 癥見:面色白光 白,舌體萎軟,舌淡苔白,衣服可聞尿味,脈沉弦,尺脈弱澀,頭痛,頭暈,小便失禁,腰膝酸軟,咳而遺尿,說話舌短,流口水。 證屬:陰損及陽,腎失封藏。 治則:扶陽溫腎,縮泉利尿。 方藥:扶陽縮泉湯:附子30克,干姜10克,益智仁30克,烏藥15克,菟絲子15克,龍骨、牡蠣各30克,山萸肉30克,磁石20克,山藥15克,白術20克,黃芪20克。每日1劑,早晚各半。 服10劑后尿失禁稍有好轉。尿失禁病在下焦,實屬沖任二脈所系,故在扶陽縮泉湯的基礎上加用鹿茸2克(沖服),補腎氣,扶陽氣,統沖任,繼服15劑后腰酸好轉,晚上小便有了意識,為方便服藥,將扶陽縮泉湯制成丸劑,每日3次,每次1丸,繼續服用3個月后,小便能自行控制。廢用的肢體痊愈。 分析患者年近六十,天癸已竭,腎氣已虧,腎失封藏,體虛身弱,沖任失約,肺脾兩虛,土不治水,真元陽衰,陰邪阻滯膀胱氣化,小便失去約束,故小便失禁,流口水。益智仁、烏藥為縮泉丸(《校注女人良方》)主藥,具有溫腎固澀、縮泉止遺的作用。附子扶陽溫腎,回陽消陰,增強關門之力。白術、黃芪補脾生土,助腎通調水道,蒸騰氣化。菟絲子、附子相配,溫補固澀作用更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