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長安城門西去路,細靄斜陽芳草暮。'從長安西城門望去,雖然草木芬芳,可是斜陽也已經快要下山了,蘇軾筆下的長安城外充斥著滿腹惆悵。如果去過古城遺跡就會感覺到,古人的生活和現代人的生活大不一樣,古人建造城市會把整個城市用高高的城墻給圍起來,整個城市呈現非常規矩的正方形。和現代相同的是,城里居住的都是非農業人民,包括王公貴族、商家小販等,城市的四面八方會開若干個城門以便人們進出,而且城里的建筑也多使用一面面墻給圍起來。因為城門是進出城的唯一通道,所以城門的安全對于整個城市來說至關重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城門的功能也不斷豐富起來。 一、城門是城市對外的門戶1、各種各樣的城門 伴隨著國家的產生,出于安全等需要,城市也隨之建立起來。商朝都城殷墟、西周都城鎬京,之后每個朝代都建有自己的都城。某個城市因其地理的優越性還成為好幾個皇朝的都城,比如長安、洛陽、南京、北京,都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古代社會講究'天圓地方',城市的形狀大體都是方形,出于采光和風水的需要,城市大多都是坐北朝南,為了出入方便,城墻留出若干個城門。 人們為了討個吉利的彩頭,給城門起了各種好聽的名字。比如,西安古城東面最北邊那個門叫朝陽門,因為夏季太陽從東北升起,這個位置最先見到太陽。而北京古城把最中間的那個門命名為朝陽門,也是因為它直面太陽。西安城正北方那個門叫安遠門,因為西安北面是少數民族政權,匈奴、柔然、突厥等經常騷擾長安,朝廷不得不派兵討伐安撫,'安遠'寓意著遠方安寧平定。北京城正北方的城門叫安定門,也寓意著希望北方安定無戰事。 2、 每個城門都要配備專門人管理 居住在小區或者生活在學校里的學生大多被這樣一件事情困擾:明明有很多出口,卻只開有限的幾個大門供人們出入,其余的門常年處于關閉的狀態。私家車明明挺在南門口附近,可是小區卻只開放東門和西門。食堂就在教學樓的南門外,可是學校也只開放東西門。每多開一個門,就必須配備多名門衛管理。多開一個門,意味著增加若干開支。古代城門也是如此,而且更甚。 現代人進出小區需要刷門禁卡,古代進出宮城也要報備。唐朝皇帝居住的皇宮實行門籍管理制度,大臣們上下朝路過宮門時,要向監門衛出示自己的門籍才能放行。門籍就是一個名牌,類似于身份證,上面寫著該官員的姓名、年齡、職位、相貌特征等信息。監門衛是管理皇宮宮門的官員,不僅負責檢查出入官員的門籍,為了皇帝的安全,官員攜帶的東西也要檢查,監門衛既相當于門衛,也相當于安檢。 監門衛的建制屬于軍隊的建制,下設大將軍、將軍、郎將等職位,但是他們并不統領軍隊,只是負責城門管理,他們的職責只是維護城市安全,并不外出打仗。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的高力士曾經就是監門衛大將軍,他從沒上陣殺敵,后來被封為驃騎大將軍,在《長安十二時辰》中,被編劇給演化為郭利仕,而李必就稱他為郭將軍。 二、人們因城門而生活不自由1、晚上人們是不能四處走動的 為了維護城市的治安,長安城實行宵禁制度,因此,唐朝人基本沒有什么夜生活。下午六點左右,負責的官吏先敲鼓四百下,外城城門關閉;過一會兒再敲鼓六百下,坊市關門,行人禁行。早晨四點左右,敲鼓三千下,坊市和城門依次開啟。在這期間,有武官在街上巡邏,如果有人敢在宵禁期間上街,輕則入獄,重則殺頭。 并不像唐朝古裝劇演的那樣,晚上人們還能出去聚一聚,喝喝茶,聊聊天。宵禁期內,坊市的酒肆茶館必須打烊停業,人們不能走出家門半步,否則就要受到嚴酷的懲罰。當然,在有特殊情況,比如有人生病或者孕婦分娩,向官府報備,說明事由,可以去請大夫或者去抓藥。 2、城門關閉與開啟 根據歷史學家研究,長安城東西長約十八里左右,南北寬約十五里左右,城內分為一百零八坊市。開始傳遞城門啟閉信息靠的是步行,但是步行的效率太低,而且容易出錯。后來根據馬周的建議,設置街鼓,以鼓聲為信號,各個城門采取相應的啟閉程序。 漢朝負責城門的官員稱為'城門校尉',到了隋唐時期稱為'城門郎'。城門郎屬于歸門下省管轄,官階為六品,下面分設八百個吏員。每個城門的鑰匙必須上交統一管理,不能放在城門處,所以才需要這么多人。開關城門有一定的講究,開啟時是先外而后內,關閉時則是先內而后外。 這樣可以方便宵禁政策的實行,當第一遍鼓聲響起時,如果不打算在內城過夜,就必須馬上向外城轉移,如若不能在外城城門關閉前出城,只好投宿到客棧之中了。早晨最先打開的是外城,因為必須得保證糧食、蔬菜等生活物資最先運進城內,將城市運轉起來,如果開啟的順序是先內后外,城里人只能餓肚子了。 ![]() 三、城門展示的的重要意義1、城門的首要功能是內外溝通 修建城市可以有效地防御敵人,弊端在于城市的面積有限,生活物資不可能全部存放于城市之內,只能由城外補給。在打圍城戰的時候,敵人只要把城市包圍的水泄不通,隔絕城市和外界的聯系,等城內糧草用盡,自然就不攻自破了。太平軍圍困杭州時,守城官員王有齡明明知道胡雪巖運來的糧食就在城門之外,可是卻毫無辦法,城外的胡雪巖也心急如焚,無奈只能眼睜睜看著杭州城失守。 2、城門是城市防御最薄弱的點 城市最大的功能就是防御外敵入侵,城門也就成為了一個城市最薄弱的地方,在軍事戰略上,城門成為城市防守的重中之重。自古城門處的城墻都被建設的非常牢固,城墻高度多達十幾米,厚度也多達十幾米。在重要的地方,在和泥時還要摻入糯米等輔料,以保證城墻的堅固程度。城門外多有護城環繞,連接兩岸的是'千斤閘'吊橋,而千斤閘非人力所能撼動,必須依靠傳動裝置才能將吊橋抬起。如此層層加固,也不能完全保證不被敵人攻破。 3、 城門關卡方便了商業稅收 比如宋朝開封就收取城門稅。宋朝商業發達,商品流通頻繁,為了'重農抑商',統治者對商業征收很高的稅率。過往商旅要接受城門郎的檢驗,按著貨物多寡納稅。這樣做有利于維持城內的物價穩定,如果商人想投機倒把,把緊缺的物資大宗運進城內,再以高價賣出。政府就會根據市場價格的高低,相應地增加城門稅,商人無利可圖,自然就放棄投機的念頭。 4、 城門也是秩序空間 當官階比較高的官員或者皇帝巡視時,為了表示尊敬和地位尊卑,地方官員要很早就去城外迎接;在送別友人或者親人遠行時,也要將其送出城門外很遠的地方才算是合乎禮儀。在人類學家看來,門的意義在于分隔,門里門外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場所。在門里的人相當于主人,而在門外的則是客人。 每逢盛大節日或者萬國來朝時,皇帝總會以主人的身份站在城墻上宣布命令或接受朝拜。出兵打仗時,皇帝也總以天子的身份到城門口送別將士。送別親人出城遠行,意味著親人即將成為城外人、客人,必須送出城外好幾里,以表示對親人的留戀和擔憂。 ![]() 結語:按著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講,城門首先滿足人們的生存需求,通過城內外的交流給城內運輸補給,也能防御外敵。其次城門也滿足了經濟發展的需求和社會秩序的需求,一個小小的城門,就能將社會分為內與外、主和客的區別。現代化的發展將城鄉的界限擊碎,類似于古代封閉的城市早已不復存在,殘存的古城墻也成為現代人旅游參觀的景點。現代的城市雖然沒有了高高的城墻,也存在一些古代城門管理的影子。比如運送貨物的車輛也需要接受檢查,不同行政區域之間有收費站相隔。不同的是,現代城市早已突破古代小城市的格局,隨著熱武器和飛機的產生,古代圍城也失去了其防御價值。 參考文獻: 《劍橋中國隋唐史》 《新唐書》 《舊唐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