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動態 芬蘭除了有“世界第一”之稱的教育,近期還因“全球最年輕女總理就任”受全球矚目。 ![]() 芬蘭女內閣 2019年12月10日,芬蘭議會投票選舉34歲的桑娜·馬林為總理。馬林政府內閣中19名部長有12名為女性。聯合執政的五大黨派均由女性擔任黨首,其中4人的年齡在35歲以下。 ![]() 芬蘭34歲女總理 芬蘭能有現今成就,并與世界大國平起平坐,不得不提及它的獨立建國史。二戰的時候,蘇聯差點就把鄰國芬蘭并吞了,兩國之間沒有天然屏障,而且軍力懸殊。 不過蘇聯最終沒把芬蘭攻下來,原因是什么? 芬蘭的獨立建國史:面臨三次重大的歷史節點,興亡只在一線間,都跟一個傳說級的男人有關 芬蘭曾一直被鄰國統治,先是被瑞典統治。1808年在芬蘭戰爭中,瑞典與俄羅斯交戰落敗,芬蘭被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軍隊占領,此后芬蘭脫離瑞典,成為俄羅斯帝國內的自治大公國,并由沙皇兼任大公直到1917年。 1917年12月6日俄國十月革命后不久,芬蘭宣布獨立。即便1917年通過獨立宣言,但當時的芬蘭不是共和國,僅只是王國。 ![]() 芬蘭動態 芬蘭民族英雄曼納海姆元帥,以建立政府軍平定內亂,還幫芬蘭爭取“中立戰爭”,奠定芬蘭日后獨立自主地位。就連最后芬蘭向蘇聯“投降”,芬蘭人也從沒認為這位將軍是叛國賊,這位就是被芬蘭人公認的“最偉大芬蘭人”。 ![]() 歐洲與俄羅斯 芬蘭于1917年獨立后,曾面臨三次重大的歷史節點,國家興亡只在一線之間:
![]() 北歐地形圖 假如,芬蘭加入軸心國,鐵定最后被蘇聯反推,徹底占領,連美英都無可奈何。假如1944年,芬蘭拒絕與蘇聯談和,結局也不會有變,無法確定的只是慘烈程度。抗拒誘惑,在二戰中保持相對中立,遠比在冬季戰爭力抗強敵還要困難。 只是,歷史沒有假如。 芬蘭的奇跡在于,面對1944年蘇聯壓倒性的優勢,談和后還沒有亡國。看看同時期悲慘的波蘭,二戰后期被蘇聯及美國雙重“出賣”,最后充當蘇聯的衛星國,衛星國的意思是,當老大哥要你出資源、出人力時,只能無條件的趴在地上任憑宰割。 如果芬蘭在1917年就加入蘇聯,那就更慘。近代芬蘭歷史的三次節點選擇,都跟一個傳說級的男人有關。這個男人連希特勒都要用心討好他,連斯大林都忍不住贊美他。 ![]() 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 1947年,斯大林告訴前來求和的芬蘭代表團,芬蘭之所以能保有主權,沒被蘇聯占領,完全要歸功于芬蘭的領導者,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沒有他,就沒有芬蘭。 ![]() 芬蘭行政區劃 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到底是何許人? 他是一位標準的軍人,前半生效忠俄羅斯帝國,進入騎士衛隊,打過日俄戰爭、一戰,以兩年時間孤身橫越中亞大陸,達成許多傳奇成就。 ![]() 曼納海姆(右)在尼古拉騎兵學校就讀時的照片 1905年2月參加了在赫爾辛基舉行的階級議會后,曼納海姆被調至前往中亞和中國的為期兩年的探險活動,他的任務是收集軍事和政治情報。作為掩蓋,他說是和伯希和教授一起去做科學考察活動。 曼納海姆騎馬橫跨亞洲直至中國。整個行程長達14000公里,時間跨度為兩年(1906-1908)。 ![]() 曼納海姆旅行路線圖 1917 年俄羅斯十月革命后,他無心加入俄羅斯白軍打內戰,便退役回到芬蘭。 但十月革命波及到芬蘭,左派接受俄共支援成立紅軍,對右派政府發動武裝革命,曼納海姆旋即被右派政府任命為陸軍司令,在內戰中領導右派白軍對抗紅軍。 因為曼納海姆的指揮若定,芬蘭白軍只花了3個月就擊敗紅軍,平息內戰。 這時曼納海姆的歷史定位,如同西班牙的佛朗哥、中國的蔣介石,他完全可以憑借武力成立一個新的獨裁政權,自命為偉大的民族救星、國家偉人。 ![]() 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元帥,為芬軍總司令。 但曼納海姆做了一個愚蠢的決定,他無視周遭的建議,拒絕奪權,并辭去軍職,遵循法制,投入內戰后的重新選舉,屈辱性地落敗于相對左派的知識分子候選人。 1920年,選舉結束后,曼納海姆就退出政壇,致力于慈善活動與休閑生活。如果曼納海姆在1939年冬季戰爭前死去,那他的歷史定位應該不會太高,也許就比佛朗哥好一點,但一定會有不少人譴責他為內戰的劊子手。 ![]() 1918年5月芬蘭內戰結束后,曼納海姆主持勝利閱兵式 還好,曼納海姆夠長壽,如果沒有他領導對抗蘇聯,也許現代芬蘭就不存在了。 1939年11月,冬季戰爭爆發,蘇聯紅軍以壓倒性的軍力進攻芬蘭,號稱紅軍閃擊戰,高齡72歲的曼納海姆被政府臨危授命,統帥芬蘭軍隊,成為實際上的最高權力者。 1939年11月,歐洲戰場局勢,德國與蘇聯簽訂《德蘇互不侵犯協定》,致使希特勒與斯大林達成了瓜分東歐的目標。 冬季戰爭的過程不贅述,大家應該都知道,總之曼納海姆漂亮地打退了紅軍的進攻。 ![]() 1939年12月時的戰況,蘇軍部隊抵達了芬軍于卡累利阿地峽上的主防線—曼納海姆防線。 但值得一提的是,芬蘭軍隊的訓練,曼納海姆防線的建設和游擊戰術的使用,都跟曼納海姆不拘一格的軍事天才,超越出身階級、黨派立場的靈活思維有關。 1940年3月12日,芬蘭與蘇聯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并于第二天起生效。 ![]() 《莫斯科和平協定》所涉及的領土條件,其中芬蘭被迫割給蘇聯的領土(紅色區) 芬蘭割讓卡累利阿上的整個地峽區域以及拉多加湖以北的大片土地給蘇聯,包括芬蘭第二大城衛普里、芬蘭的大部分工業區以及幾處戰爭結束時芬軍仍把守著的領土。除了卡累利阿外,芬蘭還被迫割讓薩拉、雷巴奇半島、芬蘭灣的4座島嶼和租借漢科半島給蘇聯30年,而在戰爭期間一度被蘇軍占領的百沙摩則根據該協定交回給芬蘭。 總計下來,芬蘭一共失去了戰前11%的領土、30%的經濟資產、12%的人口,其中有45萬名卡累利阿的居民不愿生活于蘇聯的統治下,因此離開自己原本的家園遷入芬蘭,成為政府必須重新安置的難民。 新國境令芬蘭在國防上也變得極為惡劣,割出了卡累利阿地峽使蘇軍得以從漫長國境上發揮數量優勢進攻芬蘭,人數少的芬軍要防守反而是變得相當困難、擁有強大海軍實力的蘇軍也可以通過海路來派遣大部隊增援租借中的漢科半島。 ![]() 割地示意圖 蘇軍也可以經由列寧格勒—衛普里—漢科的鐵路快速調動部隊,避開芬蘭南部的海岸炮兵,直接威脅芬蘭的大后方。 許多人以為這是芬蘭獨立史的圓滿結局,但是,故事才剛剛開始。 ![]() 芬蘭南部 曼納海姆元帥壓抑國內對蘇聯的報復心態,穩住和蘇聯“談和”籌碼 1941-1944 年的繼續戰爭,才是芬蘭命運的關鍵節點,選錯選項即萬劫不復。 ![]() 1941年6月戰爭爆發時刻,蘇聯和芬蘭國境線形勢簡圖。淺黑色線為1939年冬季戰爭前國境線。深黑色線為1940年。 1941年一開始,德軍攻勢摧枯拉朽,多數芬蘭人都覺得這是反擊蘇聯的最好時機,試想,假如你是芬蘭人,面對當前的大好形勢,你能夠忍住不對蘇聯補刀嗎? 但曼納海姆忍住了,他只收復冬季戰爭的失地,但堅決不配合德軍攻勢,哪怕希特勒三催四請,甚至在1942年親自跑到芬蘭去祝賀曼納海姆生日快樂。 ![]() 什么時候看過希特勒像個在老師面前報告的學生? 曼納海姆都堅持芬蘭不加入軸心國,不參加圍攻列寧格勒,實際上保持中立。希特勒雖然極度不爽,但出于各種理由,對曼納海姆也無可奈何。 對曼納海姆來說,希特勒不算什么,多數芬蘭人報仇雪恨的激情,才是他最憂心的。若他沒壓住芬蘭人的激情,主動進攻蘇聯,1944年后也就喪失跟蘇聯的談和籌碼。 1944年上半年,列寧格勒解圍,下半年,蘇聯開始反攻,大軍隨之進攻芬蘭,這是芬蘭生死存亡的關鍵一年,比起來 4 年前的冬季戰爭根本不算什么。 ![]() 北歐地形圖 雖然1944年的紅軍來勢洶洶,但曼納海姆率領的芬蘭軍隊還是硬扛下來,在1944年9月的伊洛曼西戰役正面對決,消滅了紅軍的兩個師,暫時贏得勝利。這時曼納海姆及芬蘭人面臨一個重大選擇,該怎么結束這場戰爭? ![]() 芬蘭海軍最大的軍艦——岸防戰列艦“維納莫寧號”。 是堅決不與蘇聯談和(跟投降差不多),堅守下去,期待德軍,甚至是美英盟軍來救?還是主動與蘇聯談和(實際上是投降),那怕蘇聯提出各種不平等條約也得接受? 曼納海姆的思路很簡單,在國際政治上,外人都不可信,最終只能靠自己。因此哪怕要背上叛徒、芬奸的罪名,以及被清算的恐懼,曼納海姆都要與蘇聯求和。只有芬蘭自己,才能結束這場戰爭。 芬蘭與蘇聯談和,但芬蘭人從沒把曼納海姆元帥當“叛國賊” 1944年下半年,芬蘭對蘇聯主動談和,實際上是有條件投降,過程可歌可泣。 ![]() 里斯托·呂蒂 這時必須要提及另一位政治家里斯托·呂蒂,他從冬季戰爭以來一直擔任芬蘭總統。里斯托·呂蒂雖是芬蘭名義上的最高統帥,但在戰爭中他從未扯過曼納海姆的后腿,他將芬蘭的軍事,甚至政治外交的權力,都托付給曼納海姆做最后決策。 ![]() 蘇軍進攻芬蘭布署示意圖 1944年上半年,曼納海姆與里斯托·呂蒂商量好,由后者去唬爛德國人,等到德國的援助讓芬蘭打贏伊洛曼西戰役后,里斯托·呂蒂便辭職,由他來背德國鍋。再由曼納海姆出面向蘇聯求和,由他來背蘇聯鍋,盡量接受蘇聯開出的苛刻條件。 ![]() 領土談判 因戰局惡化,1944年8月初,曾向德國保證芬蘭將“不單獨與敵人媾和”的里斯托·呂蒂總統自行解職,讓其政治諾言失效,呂蒂的總統職務再由曼納海姆接任,1944年8月下旬,曼納海姆被芬蘭國會選為總統。 ![]() 1944年8月曼納海姆被芬蘭國會選為總統 出乎意料的是,出于斯大林對曼納海姆的尊敬,當然還有美英盟軍的外交支援,蘇聯接受芬蘭投降,達成與芬蘭的和平協議,還讓芬蘭保留主權,維持市場經濟,但必須保持中立不加入西方。 這種模式后來被稱為“芬蘭化”,意指小國為求生存甘愿委曲求全,被許多人嘲笑,但唯有芬蘭人自己,才明白這種委曲求全,對芬蘭民族有多么重要。 因此他們從未認為曼納海姆與里斯托·呂蒂是出賣芬蘭的賣國賊,在蘇聯授意下,由內戰紅軍幸存者成立的芬蘭共產黨,都肯定曼納海姆的成就。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蘇聯進行戰后清算,曼納海姆在芬蘭靜靜等候蘇聯的戰罪判決。1946年2月,出于各種原因,蘇聯宣布曼納海姆無罪,他才于3月辭去總統,離開芬蘭。換句話說,曼納海姆沒有在戰后選擇逃走避險,而是甘愿接受任何來自蘇聯的懲罰。 ![]() 芬蘭 曼納海姆前往瑞士調養在戰爭中飽受摧殘的老邁身體,最后幾年都在療養院度過,于1951年過世,死后歸葬芬蘭,芬蘭人為他舉行國葬。 此時他已經不再是芬蘭的佛朗哥了,而是芬蘭的邱吉爾、華盛頓以及林肯。 ![]() 曼納海姆 1951年,芬蘭大學生發起活動,向公眾募捐,計劃在市中心興建最后幾年都在療養院度過的騎馬銅像,活動持續到1952年。據統計捐款人數將近74萬人,遠遠超出預期,資金不只足夠興建雕像,還可以收購最后幾年都在療養院度過的老家,改建為博物館。 1991年蘇聯解體后,芬蘭終于可以自行決定獨立的外交政策,并且在1995年加入歐盟。 2004年,被票選為芬蘭的偉大人物第1名,第2名則是里斯托·呂蒂,他們為芬蘭的犧牲與貢獻,芬蘭人永遠銘記在心。 最后,如果要問,為什么蘇聯最終沒把芬蘭攻下來? 不管從任何角度回答,都可以說,因為芬蘭有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他是個連芬蘭語都說不好的外來貴族,但卻是個偉大的芬蘭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