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氣候干燥,皮膚也變的干干的,沒有光澤。除了靠食療和護膚品補水外,不妨試試按摩身上的三“補水”穴。 “補水”穴位其實就是中醫經絡里具有補陰作用的一些穴位,其中有三個穴位很常用:太溪、三陰交和照海。 照海穴 按摩照海穴可補一身之陰。照海穴位于人體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孫思邈《千金要方》照海穴“漏陰”,就是說如果這個穴位出了問題,人的腎水減少,會造成腎陰虧虛,引起虛火上升。所以,每天2次,每次10分鐘按摩照海穴,有滋補腎陰的作用。 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0分鐘。天氣干燥時,按揉的時間應該長一些。因為燥易傷陰,多揉一些時間,可補陰,又可防燥。按摩太溪穴有滋補腎陰的作用,適用于陰虛體質偏于腎陰虛的人。 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是肝、脾、腎三經交會穴,按摩可補肝經、脾經及腎經三經之陰。三陰交位于小腿內側,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凹陷處,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每天按摩2次,每次5~6分鐘。孕婦忌按。按摩三陰交主要適用于陰虛體質偏于肺陰虛和腎陰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