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
《中藥學》述其功效“發汗解表,溫經通脈,溫助陽氣”
桂枝湯中桂枝用量3兩(9g),桂枝起發汗解表,溫經散寒的功效
而在五苓散中桂枝僅用半兩,起溫陽利水之功
在桂枝加桂湯中,桂枝則用5兩,倍于芍藥,用之奔豚氣,起平沖降逆之效
麻黃
《中藥學》述其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麻黃用于一般宣肺平喘發汗解表劑量在3~10g,根據地域不同,用量差別也較大,南方許多醫家麻黃用量較小3g左右卻多能收發汗之功,而北方醫家麻黃用量較大,多與北人身體腠理較南人更為緊密扎實有關。
而麻黃若起利水消腫之功則須大劑量使用,如越婢湯用麻黃6兩,而麻黃與石膏比例
6,臨為6:8,故麻黃發汗作用不明顯,取利水消腫之效,用治風水,麻黃量非大不能取效○
床上應用麻黃還須如張錫純所言“貴因時,因地,因人靈活斟酌,以勝病為主,不能拘于成見”
防風
《中藥學》述其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祛風止痙”
痛瀉要方中小劑量用防風,起引經入脾,辛能疏肝氣,燥濕之功(李東垣言“若補脾胃,非此引不能行”)
荊防敗毒散等解表方中用普通劑量10g防風則起祛風解表,勝濕止痛之功。
3 大劑量使用防風,可解芫花之毒○
薄荷
《中藥學》述其功效“疏散風熱,利咽透疹,清利頭目,疏肝行氣”
逍遙散中薄荷用量較小6g,起疏肝行氣之功
銀翹散中薄荷用六錢18g,主要起疏散風熱,解表利咽,清利頭目之功
升麻
《中藥學》述其功效“疏散退熱,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
小劑量使用升麻(1~6g)升麻起疏散退熱,升舉陽氣的效果,方劑學教材中如濟川煎(五分至一錢,1.5~3g),普濟消毒飲中升麻用七分(2g),《傅青主女科》中所載生舉大補
1湯中升麻用量為4分,約合1.2g。李東垣《蘭室秘藏》所載補胃湯中用升麻6分, 合1.8g○。
而升麻要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則須大劑量使用,如《備急千金要方》卷六所載黃
2 連升麻湯,升麻用至一兩半(45g)以起清熱解毒治療口瘡。現代名中醫黃耀人應用紫雪丹○,
升麻用至30g起清熱解毒之效。
柴胡
《中藥學》述其功效“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柴胡僅用于升舉陽氣,用量較小(3~5g)如補中益氣湯中,《方劑十講》中論述補中益
氣湯時,注明升麻和柴胡的用量不要超過3g不然無法起到升陽的效果,周仲瑛醫案中補中益氣
4 湯中柴胡用量也常為3g○
又如逍遙散中柴胡僅用5g,起疏肝解郁之功,5~10g起疏肝解郁之效
而在小柴胡湯,大柴胡湯等中用量較大(10~30g),則起解表退熱,疏散少陽半表半
里之邪之功
薏苡仁
《中藥學》述其功效“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除痹痛,清熱排膿”
常用劑量最高為30g,但對于痛風,風濕病,肩周炎屬于風濕熱痹者,用量可達
4 50~100g,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甘草
《中藥學》述其功效“補心脾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解毒,調和諸藥”
甘草小劑量使用6g以下起調和諸藥之效
甘草用量大于12g有緩急止痛和補心脾氣之效果,如芍藥甘草湯用甘草四兩起緩急止痛之效,炙甘草湯用甘草四兩起補心脾氣之功
5 甘草用于解藥物中毒多用量較大可達60g○
當歸
《中藥學》述其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
當歸小劑量使用補血,大劑量使用則活血
補血湯中當歸用量二錢(6g),歸脾湯用當歸一錢,《本草正義》言當歸“氣味俱厚,行則有余,守則不足”, 當歸若用作補血用時,用量宜小,3~10g較為常用。
《傅青主女科·產后偏上卷》中所治產后瘀血腹痛。惡露不行,小腹冷痛的生化
湯,當歸用八錢(24g),《景岳全書》所載生化湯,當歸用五錢(15g),所以一般當歸用量在15~25g,主要起活血調經止痛之效
而當當歸大劑量使用至60g,活血止痛之功強之。如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用治熱毒熾盛之脫疽的四妙勇安湯中當歸用量2兩,起活血祛瘀止痛的效果,另外《刪
補名醫方論》中的佛手散,當歸用量為2~3兩,起祛瘀生新,活血止痛之功
澤瀉
《中藥學》述其功效“利水滲濕,泄熱”
澤瀉5~20g為其常用劑量,有利水滲濕之功,另可瀉相火
3,傷寒論中五苓散澤瀉僅用1 但若要用于治療眩暈,則非30g以上不能見效也○
兩6株,而金匱要略中澤瀉湯澤瀉用到5兩,用治心下有支飲,其人苦眩冒,現用于治療美
3,陳潮祖曾用自創俞爾敏湯加澤瀉湯(白術澤瀉各30治一苦于頭尼爾氏綜合癥效果較好○
7 昏脹痛2年多方求醫患者,一劑而愈)○
中藥劑量之差別,確與醫者自身行醫體悟相關密切,亦隨所處時間,地理,環境所
限制,乃中醫靈活變化之關鍵,非僅憑書本而能精通者,任重而道遠,須繼續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中醫雜志》 2008年12期 升麻使用劑量的體會 國明俊,劉金娥 ○
2《新中醫》1993年第10期 黃耀人運用紫雪丹的經驗 蔡瑞鋒 ○
3《重劑起沉疴》 仝小林 ○
4《中醫雜志》 2008年04期 大劑量薏苡仁止痛 孫澤艷 ○
5《四川中醫》 1986年11期 大劑量甘草解毒作用的臨床驗證 ○
6《中醫藥信息》2002年19卷 4期 重劑麻黃去風水 ○
7《治法與方劑》 第五版 陳潮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