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后臺有讀者問為什么很久不更新,一方面是真正想寫的不滿意,另外就是寫文章真的幻滅感太強了。不管你是花幾天幾周幾個月準備的稿件,正常生命周期一天也就結束了。
所有人,所有內容,都變成為系統服務的燃料。系統更在意什么是新的,而不是什么是好的。
02. 但現實又是,只有新聞資訊和搞笑娛樂才是真正的大眾高頻剛需場景。 像是早年圍繞興趣或高價值內容做探索的個性化閱讀早就全軍覆沒了。 這其實就是個性化閱讀產品們和頭條的差距:
更重要的原因可能還在于,前面的創業者都不如干過搜索引擎的張一鳴,對流量的商業價值更加敏感。 除了新聞資訊之外,最大的內容消費場景就是搞笑娛樂。就像2012年8月字節跳動將今日頭條當做公司主APP,將其他十來個APP的內容需求全部合并進了做新聞資訊的頭條主端,單獨留下了個搞笑娛樂的內涵段子。 當然搞笑娛樂產品的問題跟早年聚合產品碰到的問題是類似的,內容主要獲取手段都是爬蟲和搬運工,沒辦法很好解決原創內容生態問題。 03. 巨頭這個詞,容易造成誤解。 頭條是創業公司,也是巨頭。 騰訊是巨頭,也是創業公司。 字節跳動是真正的全球短視頻巨頭,抖音加TTDAU是要過十億的,但他做游戲社交還是笨拙的創業公司。 騰訊重點要做微視時,時間窗口已經過去了,團隊肌肉記憶選擇了靠資源導量,但又被看做或覺得是巨頭是不應該的。 內容這個行當發展到今天已經算是重工業了。內容的引入到處理,入庫 審核 黃反 打標簽 去重,再到分類 標準 評級,以及最前端的內容BD能力,這些都是非常繁重的流程。內容的創作、淘洗、分發, 是非常看重規模的系統工程。你需要有規模化用戶,規模化的數據,規模化內容供給量,才能實現規模化的算法優化。 信息流產品的核心問題就是三個: 如何迅速得活的大規模的內容供給 如何把這些內容分類淘洗有效分發出去 如何獲得千萬級別的用戶來消費這些內容 到2018年底,抖音快手高度的規模化,微視還是個剛出襁褓的弟弟,字節跳動存在巨大優勢的地方騰訊勢力范圍很小。 一個新業務,或者一個面向新的方向的業務做砸是正常的,做成是不正常的。 如果回到18年底,你是騰訊CEO要著重做微視,應該如何排兵布陣? 04. 不惜一切代價,大部分人都是那個代價。 05. 2013年的阿里戰投部,好牛逼啊。 這一年,阿里收購了蝦米、友盟、UC、onebox,控股了高德地圖、余額寶背后的天弘基金,組建了菜鳥網絡,投資了新浪微博和眾安在線。移動互聯網大潮涌過來,只有微信搶到了船票,阿里非常焦慮。13年阿里的大舉收購投資在今天來看結果非常好,當時在阿里負責產業投資的人是張鴻平。 但詭異的事情是,張鴻平在離職之后,18年在虎嗅發了篇阿里資本操盤手回憶。這位投出了美團、陌陌和微博,還差點投中快手的人,在回憶開頭就diss了逍遙子。張鴻平其實是在羨慕騰訊戰投。可以不斷做非控制,非業務驅動的投資,簡單點說就是覺得阿里這個體系留給他的空間太小了。
06. Twitter的路線之爭
杰克多西認為推特應該是地球的脈搏,一個用來展示自我的地方:你在哪里?在干什么?他當CEO時,推特輸入框中的提示語是“What are You Doing? ” 直到2016年4月,推特將自己在蘋果商店的類目從社交改到了新聞。杰克多西解釋說“過去大家聽說推特,以為要使用這個產品就得發條信息,但現在大家轉變成了“我可以通過推特看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和活動”...推特變成了一個對話的媒介。” 07. 搜索引擎vs推薦引擎 搜索是主動思考,推薦是被動娛樂,但普通用戶其實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搜索是用完即走,但需要文字、語音的主動輸入。推薦是總刷總有,隨時隨地,無意識的消耗你的時間。 搜索幾乎不需要什么用戶畫像,搜索詞非常強地表征著用戶的意圖。推薦想要做個性化廣告,就需要采樣盡可能多的數據來做用戶畫像。 08. 興趣圖譜vs社交圖譜
Twitter想要建立一個“興趣圖譜”,而非個人保持熟人關系的社交圖譜。就是公共網絡對抗私有網絡的意思,這也導致用戶在不同產品里的分享行為是不一樣的。 但Facebook在10年還推出了“Like”按鈕,用戶可以將他們喜歡的內容與事件傳輸回Facebook跟好友分享,這是最簡單的興趣表達,增加了新鮮事的多樣性,Facebook也靠這個按鈕獲得了更多關于用戶的興趣圖譜。 09. 社交圖譜vs網頁圖譜 2012年時,業界有種流行論調,谷歌控制了網頁圖譜。Facebook控制了社交圖譜,就是一個連接內容一個連接人,一旦Facebook推出強化社交的搜索,就有可能實現對谷歌的彎道超車。
10. 為什么視頻號里都是中年大叔? 很多人都在吐槽,視頻號里面經常刷到中年大叔,但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為什么視頻號里面會有這么多中年大叔? 視頻號和抖音的最大差別,可能就在于生產資料不同。 抖音的核心生產原料是用戶行為,結果是大眾點擊投票。但算法會低估長尾內容的價值。就是熱門的內容,算法獲得的反饋更多,所以會推得更準。但長尾的東西,看的人少,學到的數據也少,推得就相對不準。另外,如果算法高度依賴大眾行為,那創作者也會被大眾行為誘導,數據平權的問題就是,少數人被多數人強迫,其實這是不合理的平均。 視頻號的核心生產原料是關系鏈,能夠按照階層去分發觸達,關系鏈會更偏向用戶所屬階層。在我們的圈子里, 就是有很多人在關心流量紅利和互聯網前沿。你在視頻號里經常看到中年大叔,是因為這群人本身就躺在你的朋友圈里。 內容是不是有價值,關鍵是在于誰來看,視頻號更有機會解決普通人內容難看的問題。比如Snap的story,讓別人來看都是神經病很無聊的東西,但是有了關系鏈基礎的話,可能就會引發聊天。 其實內容平臺都需要回答一個核心問題:什么是只有你才能分發的內容? 之前中年大叔在抖音快手里面,他也有潛在的受眾沒錯,但跟大眾娛樂人群一比呢,受眾少行為也少沒機會啊。 但放在關系鏈圈層體系下,中年大叔,或者說每個人,都該有被閱讀的價值。 文本內容來自@潘亂 的視頻號,掛一漏萬。
|
|